张卫平年轻时脾气有多暴?他曾有绰号叫先农坛恶霸
(青年队时期的张卫平,
已经展现出篮下“一手遮天”的霸气)
1965年11月,不满15岁的张卫平来到北京体工大队报到。没想到阴差阳错,差一点儿就去了田径队。
张卫平体格高大,浑身是劲,体工大队各位教练一瞧,都觉得很有发展前途。其中,田径队教练李景明(前110米栏亚洲纪录保持者、耐克公司著名高管李彤的父亲)对他格外动心,极力想把他拉到队里练跳高。
后来,李景明再三观察张卫平,发现这孩子长了一双大脚。大脚在跑跳中有优势,但练跳高容易踢杆,恐怕日后练不出太大名堂。李指导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忍痛割爱,把张卫平拱手让给了篮球青年队。
不过,这个偶然的小插曲在多年之后有了意想不到的回响。几十年之后,李景明的二儿子李彤与张卫平成了邻居,作为耐克中国的著名高管,他在篮球运动员的签约选择上曾多次向张卫平取经,从这位精通篮球的前师兄口中得到了许多宝贵意见。
张卫平进队的第一个启蒙教练是沈迪贤指导,他对队员们关爱有加,但同时也要求极严。在过去那个年代,教练看待队员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点儿也不会见外。每个月队员发了工资,教练直接帮队员存在银行。存折放在教练手里,谁想用钱,必须说明具体用途,决不允许乱花钱。
队员们基本都是右撇子,左手技术普遍薄弱。为了能让他们均衡发展左右手,沈指导下了个死命令:除了写字,其他一切活动必须用左手完成,吃饭也得用左手拿筷子。
教练的要求并不是只针对张卫平一人,所有进队的孩子都必须从这些基本功做起,这时就看出张卫平跟其他人不太一样的地方。教练在场盯着的时候,大家都乖乖照做,教练一走,有些孩子就不管不顾了,只有张卫平特别实在,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教练在不在场都一样。久而久之,真就慢慢习惯成自然,左手越来越灵巧,左右手的运传投技术都非常平衡,练出一套“左右开弓”的篮下勾射功夫。
(15岁刚进队时的训练日记)
(一笔一划都一丝不苟,
每一篇都至少写满一页纸,
不是记录日常生活的流水账,
而是认真思考之后的人生感悟。
虽然文字充满时代气息,
但每一个字都来自他自己的积极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
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学有所成)
张卫平进队时还不满15岁,岁数跟其他队员相差太大,一开始只被划入北京青年四队,俗称“小四队”。当时“小四队”全队只有两名球员,除了张卫平之外,还有一名队员叫董瑞庭,后来成了手球队教练。“小四队”人手短缺,平时只能跟女篮青年四队一起混合训练。就这样,2名男运动员,7名女运动员,还有一名双性人运动员,10个人凑在一起,组成了一支“混合队”。
没过多久,北京青年一队的队员找到张卫平,问他:“你们天天跟女运动员一起练能长球吗?过来跟我们一起练。”就这样,张卫平直接从青年队的小四队(即“混合队”),跳级进入了青年队一队。
早前在东城业余体校训练时,东单球场就是队里的训练场,张卫平在那儿多次碰到一个外号“猴排骨”的年轻小伙儿。他个子不高、身体不壮,但打球特别灵活,传球特别贼,带着一支名叫“东单痞子队”的球队,成天泡在东单球场。这个年轻人,就是日后成为《北京晚报》知名篮球记者的孙保生,江湖人称“保爷”或“孙大爷”。两人一回生二回熟,很快就成了要好的朋友。多年之后张卫平远赴美国,还多次接受孙保生的越洋采访,跟他讲自己近距离观察美国篮球的一些见闻和感想。
后来张卫平进了北京青年队,训练基地在先农坛,但闲暇之余,张卫平有时还会回到东单球场打打野球,跟东城体校的老队友们叙叙旧,还经常碰到这支“东单痞子队”。其实,这“痞子队”原本名叫“东单联队”,因为球打得好,配合熟练,在野球场上称霸一方,后来就被人叫做“东单痞子队”。
有时,“东单痞子队”也会跑到先农坛“踢馆”,跟张卫平所在的北京青年队叫板。“东单痞子队”虽然是一支群众球队,里面高矮胖瘦全有,但是人手一套标准队服,还特地用缝纫机给每个人都绣上自己的号码,穿得比正规青年队都好。后来,“东单痞子队”的队员们各有各的外号,比如什么“投篮机器”、“荷兰奶牛”之类。除了“猴排骨”,孙保生还有个绰号叫“民间艺人”,大概是伙伴们跟他开玩笑,笑他打球全是假动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年轻时的孙保生身材瘦削,
难怪有个绰号叫“猴排骨”,
从图片来看,弹跳相当出色)
当然一真打起来,业余和专业之间的差距就一目了然,据张卫平回忆,他们从来就没输过。但“东单痞子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见了北京青年队就非要打上一场,跟现在街球场上相互叫板的年轻人没什么两样。
当时国家青年队的训练基地也在北京,他们以八一青年队为主要班底,核心球员包括戴克励(李楠老丈人)、焦骝文(焦健父亲)等。北京青年队则由张卫平、尹光环、王维君(王治郅父亲)、曹泽波(绰号“曹胖子”)、张志翔(绰号“三爷”,即“张家五虎”的老三)等人组成,训练基地在先农坛。两边凑到一块,每个星期都要打上两次比赛。据张卫平回忆,在这些并不对外公开的较量中,北京青年队从未输过一场比赛,保持了全胜战绩。
张卫平刚进队的时候,经常被教练带着现场观摩一队打比赛,印象最深是有一次现场看北京队和八一队下基层打表演赛。
比赛安排在一个工厂的室外球场举行,两队当时在国内是冠亚军的水平,比赛质量相当高。两个队共用同一个休息室,看完球,张卫平坐在休息室里,瞥见屋子中间的大桌子上摆了一排“北冰洋”汽水,当时眼睛都直了。那时一瓶“北冰洋”汽水定价一毛五分,小四队的小队员们收入不高,平常很少有机会喝,个个眼馋得不行。
八一队的替补运动员走回休息室,瞧见对面北京队小孩眼巴巴地盯着汽水瓶,走过去起开汽水瓶盖,对他们招招手,跟他们说起了怪话:“来来,敞开喝!板凳坐穿,汽水喝干!”张卫平这些小队员们顿时欢天喜地,接过汽水瓶一饮而尽。
(1969年,18岁多的张卫平进队将满4年,
训练笔记依旧做得一丝不苟。
当时的深蹲力量已达155公斤,
硬举力量达到215公斤,
能通过助跑完成双手反扣,
并能做到原地蹲起扣篮,
上下肢力量堪称恐怖)
如今张卫平和蔼可亲的“老顽童”形象已深入人心,但早在青年时期,他也一样曾经血气方刚、年少轻狂过。
刚进队不久,有一次换项训练改踢足球,张卫平这边儿出了机会,一看皮球在另一侧教练的脚底下,情急之下也没多想,习惯性地脱口而出:“爷们儿,给球给球!”小队员管教练叫“爷们儿”,当然显得没大没小,大家听了都想笑又不敢笑,肚子都憋疼了。从那以后,张卫平就多了一个外号叫“爷们儿”。多年后孙保生写《张卫平谈美国篮球》,开篇就是一句:“接通大洋彼岸洛杉矶的电话,听筒里立即传来‘爷们儿’道地的京腔”。
年少时本就不知天高地厚,又赶上那段特定的历史岁月,张卫平难免也有闯祸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在外打架,他成了队里的反面典型,不仅被下放到电工组从事体力劳动,做一些砸铁丝之类的工作,甚至还被停掉了“运动灶”。
现在的年轻朋友们可能不太理解“运动灶”是什么,但对当时的运动员来说,如果被停了免费供应餐食的“运动灶”,就意味着只能自己掏钱买餐票,上职工食堂去吃大锅饭。当时年轻队员每月工资差不多10元左右,如果只凭这份工资去职工食堂换餐票,一个月下来连肚子都填不饱,跟“运动灶”的油水和营养更是天壤之别。所以对运动员来说,停“运动灶”是一项难以承受的终极惩罚。
除了被暂停“运动灶”,当时队里的军代表还针对他召开批斗大会,当众怒斥他是“先农坛恶霸”。后来,“先农坛恶霸”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张卫平当时最广为人知的绰号。
(1972年全国男篮联赛,
张卫平在人群中旱地拔葱,
用双手拼抢篮板的姿势,
跳得比单手争抢的对手还高。
注意看那个年代特有的超短短裤,
结实的臀部肌肉线条暴露无遗,
呃,说老实话,有点“羞羞的”……)
有一次打比赛,张卫平越打越兴奋,在快攻中来了一记双手扣篮,顺带做了个引体向上,把篮筐当单杠拉到胸前,脑袋顺势伸到篮筐之上,居高临下地看了一圈,当时很有些洋洋自得。那个年代少有人能完成扣篮,扣篮之后做引体向上,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张卫平当时血气方刚,就觉得扣完之后拉这么一下,浑身都舒坦。
没想到打完比赛回来,张卫平马上被领导严厉批评了一顿,说有人举报他“往篮筐里吐痰”。他自己当然坚决否认,但到底有没有吐痰谁也不知道,也许那时候得意忘形,真吐了口唾沫也有可能。
那时的张卫平虽然少不更事,又赶上那段特定的历史岁月,在球场之外难免惹出一些麻烦,但具体到打篮球这项本职工作,他的态度始终认真端正,实力也已经众所周知。他往篮下一站,得分、篮板全都要雨得雨、要风得风,连成年队队员都防不住他。
体工大队领导看出他确实有发展前途,各种处罚也就“点到为止”。包括暂停他的“运动灶”,也只是为了给这个年轻人敲个警钟。否则按张卫平当时的所谓“罪状”,早就给下放到冯峰煤矿去了。
在电工组砸了几天铁丝之后,张卫平就被转到运动员食堂打杂,做一些洗菜、刷碗、和面之类的杂活。那时都是吃大锅饭,和面是把一大袋50斤重的面粉倒进大缸,甩开膀子用两条胳膊生揉。这个活儿又繁重又乏味,一般食堂大师傅都不爱干,直接甩给张卫平全权负责。
干体力活当然不如打球有意思,但再怎么着,在运动员食堂打杂能免费填饱肚子,总比在电工组劳动、要自己买餐票强得多。张卫平二话不说,把和面当成上肢力量训练。别人通常10分钟都和不好,他不到5分钟就能搞定,一个多月下来,两只胳膊都粗上一大圈。
时间长了,圈内人都听说北京青年队里出了个张卫平,打球比成年队员还猛。
《非常合理:张卫平传》
第三章结束
预告:
你可知道,
张卫平明明身高只有1米93,
却也曾去医院检查过“巨人症”?
以1米93身高打大前锋,
他如何在长人如林的内线,
场均暴砍30分?……
下周一,请看《非常合理:张卫平传》第四章。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张指导?请直接在文章后面留言评论。如果问的是一个好问题,我会帮你转告张指导,请他抽空回答。
01:张卫平家世背景大揭秘!
外公师从康有为大姨父是名士
02:张卫平最大梦想曾是当厨子
50年前就称霸东单街球场
口述:张卫平
写作:黄祎(阿鱼)
策划、推广:宋忠冬
<331>
《非常合理:张卫平传》独家连载
长按二维码,收听“鱼乐NBA”
- 北上广?爱!来不来?来!
- 想让品牌年轻化?30岁的鄂尔多斯出了4招丨新网商峰会
- 青椒跟它一起吃,软化血管有奇效!每天吃一口,年轻20岁!不看亏
- 那些“逃离”了北上广的年轻人,后来都怎样了?
- 喝茶的人,就是年轻
- 乾隆火,国宝热,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爱聊历史了
- 90后改造老字号,颠覆 or 传承 ?
- 听说,这年头流行“私人订制”……这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
- 年轻小伙带你跳欢快动感牛仔舞,想试试吗?
- 【最佳阵容】湖人那一帮有天赋的年轻人 见了波神都躲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