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成功思维能力与创业考虑因素、管理沟通、虚拟歌姬与上帝之间

一、从马云、柳传志、王健林、马化腾,看人与人的区别

人的区别,不在于家庭身份,不在于长相,不在于上什么大学。在于你的思想,你的思维,你的认知。

 

马云连做4个公司都失败,越挫越勇,阿里是他的第5个公司,阿里巴巴在2014年到美国纽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我的新东方比阿里巴巴早,我们在2006年就到美国上市了,新东方的市值到今天为止才75亿美金。我终于看出,在他的认知中,前面的失败是为了奠定未来做世界大公司的基础。

 

人生需要的是穿透力,就是可以排除周围所有的纷纷扰扰,眼睛盯着你前行的路。

提升成功思维能力与创业考虑因素、管理沟通、虚拟歌姬与上帝之间

创业是条艰难的路,很多“大佬”曾经历你难以想象的困境:

 

柳传志40岁摆地摊,创业初期被骗走2/3的资本,后遇到转机并购IBM全球PC业务,做到从1亿到10亿;

 

王健林创业初期曾为了公司借高利贷,不懂行的时候曾一个项目打了222场官司。至今仍然觉得创业、创新、没资金是最大的困难;

 

马化腾曾为了支持QQ这只企鹅,全公司给别人写代码赚钱,还抱着改过66遍的BP跑遍会馆,终遇慧眼识珠的IDG和盈科数码,不然也没有现在的腾讯。

、如何提升思维

做创业,我们逃离不了环境和趋势,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包括了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思维、政治思维和宗教思维。

 

传统思维就是从小到大生活环境造就的思维;政治思维来自于我们成长环境中的政治环境;宗教思维,我们从宗教极端分子身上可以看到,任何时候极端宗教思维都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思维,但是信仰这种思维的人完全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创业要成功,要具备穿透力能看清眼见的路,我们就不应该再受到思考框架的束缚,不应该为自己建立思维的围墙、以偏概全,坐井观天。

 

想要完善思维、不断提升认知,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来做:

 

第一,多读书,尤其是要读有思想性或者表达了新思想意识的书。

第二,参与各种讨论,兴趣类、行业类,尤其是思想性的讨论,这非常有益。

第三,要多行走。经历不同文化看待同一事物的出发点。

第四,要尽可能多反思、多提问。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人最难的事情就是know yourself(认识你自己)。创业者、企业家要与公司共同成长,更应认识自己,不断进步。

提升成功思维能力与创业考虑因素、管理沟通、虚拟歌姬与上帝之间

当你花了大量的时间提升自我,却感觉没有明显的进步,该怎样做?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如果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花费一万个小时,原则上就能成为专家或者达到熟能生巧的状态。但我一直认为,我们只花一万个小时是不够的。如果你在工作或学习上花一万个小时,但却只是简单重复,那么你是没有办法提升自己的。

 

第一,任何花时间取得进步的事情一定要设定目标。

 

第二,设定目标并不断努力的同时,要寻找方法和创意。质的变化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参与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要你不断从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中寻找新的方法和创意。寻找新的思想、新的突破极其重要,这是从量变达到质变的首要条件。

 

第三,在我们生活中,光靠自己琢磨是不够的,需要多求教。企业成长也是如此。

、创业要考虑4个因素

创业24年,我总结了创业需要考虑的4种因素:谨防伪创新、伪创业;不急功近利;有通向大市场的商业模式;能持续发展;合伙人、CEO靠谱。



1.不要伪创新、伪创业

 

现在,创业的大环境有一定的误导性。有一点点想法,就可以要几个亿的估值给你看。

 

现在,很多所谓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在我看来都是伪创新。理由非常简单,他实际上就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把原有商业模式去中间化,搞流量,然后再找商业模式。这点事大家都会。商业模式很容易复制,最后拼的是人、他能调动资源的能力、速度。

 

我鼓励大家创业,但是不鼓励盲目创业。我比较主张创业人士积累一定的经验以后再去创业。大学还没毕业或者刚毕业就去创业,失败率会高很多。

 

人生总要有几次全身心投入的机会,这样才能淋漓尽致地体会人生。创业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但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希望大家在投入之前能做好充分准备。

提升成功思维能力与创业考虑因素、管理沟通、虚拟歌姬与上帝之间

2.不要过于急功近利

 

创业不要急功近利,每天拼命干有时候不一定管用。过程可以加快,但是过程不能越过,这件事情,大家应该能够明白。

 

任何一个创业者把一个小公司自己慢慢地做大,做成大公司,可能会花几年甚至十几年。互联网时代来了,时间可以缩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的能力可以缺失,也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越过创业的过程。

 

你的创业路径,商业敏感性,客户的忠诚度以及发现客户的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公司结构治理能力,和世界上的经济资源,以及国内所有的资源接轨的能力,都绝对不可能越过。

 

3.能持续发展

 

什么商业模式才是好的商业模式?

 

a.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需求,是最重要的。

 

你提供的东西是不是人们的真实需求,这很重要,如果不是真实需求,就会很麻烦。

 

不要一想到一个商业模式,就立即行动。一定要深刻了解你的客户是不是有这个需求,是刚需还是非刚需。

 

我们在创业之前,一定要想好这件事情不管是拐弯赚钱还是直接赚钱,到底是不是客户最需要的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

提升成功思维能力与创业考虑因素、管理沟通、虚拟歌姬与上帝之间

b.所有的资源能否支持创业持续发展下去。

 

创业中间有一段时间处于亏钱的状态没有问题,但最怕的是一直亏下去,又没有资源来衔接,比如说你的商业模式,如果经过了翻来覆去的认证以后,还是没有任何人愿意给你投资,你就要稍微谨慎一点,一定要反复就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甚至包括团队组建,不断琢磨、变革、升级,直到最后能够打通资源。

 

c.要把自己打造成独一无二有威望的创业者。

 

团队可以吵架,但是你作为创始人,到关键时刻,就是要说一不二的,你不能对公司失控。

 

d.合伙人靠谱、CEO靠谱

 

合伙人不是找的,是碰的。中国创业公司的合伙人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是几个同学、朋友一起创业,但将来公司散架的可能性比其他公司大很多,因为一开始是一帮朋友做事,到最后很难界定谁是公司核心。如果是这种情况,必须快速界定合伙人的主次关系。

 

第二种是一个人先想了方法,然后找人,形成团队。这种的团队相对稳定,最初的那个人如果具备能力,就是团队核心。

 

第三种就是新东方模式,一个人先做了几年,再找合伙人,但现在,互联网的速度已经不允许这样的节奏了。



现在找合伙人可能难度更大,原来可以找能力单一的人,现在必须找在技术、市场、营销方面各自有专长的人。现在创业者年龄都小,处理人事关系的经验很弱,所以散伙的情况多。

 

创始人本身必须是一个真正的领袖型人物,而领袖型人物是慢慢锻炼出来的,创业成功的人通常也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而是综合性能力比较强的人,他能够整合领域的专家为自己所用。

 

这一点与国外还有些区别,你可以看到不管是比尔·盖茨、乔布斯还是马克·扎克伯格,他们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自己本身就是科学家。

 

另外,国外的人事关系、社会关系,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而在中国通常能够用人并将社会资源结合起来的人才能把创业做起来。比如马云,他不是互联网出身,但是做了很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因此,以下三点就特别重要:

 

第一,平衡机制特别重要。

 

项羽为什么没有做好?因为:

  • 利益分配不对,功劳是自己的,错误是部下的,这样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有团队。

  • 自己拍脑袋,不让团队参与。刘邦的任何事情都是让团队参与的,他是领袖,他做决策,但他会让团队参与。

  •  

    真正的领导就是变色龙,坚持往胜利走的前提下一定要关照团队成员。

    提升成功思维能力与创业考虑因素、管理沟通、虚拟歌姬与上帝之间

    第二,对时间和资源的最佳把控。

     

    什么时候融资,什么时候对接政府资源,什么时候用什么人,这些东西非常重要。对 Timing(时机) 的把握非常重要。如果时机不对,就会错失良机。

     

    第三,确立创新、开放的系统和结构的颠覆能力。

     

    一般来说,这是针对后期做的比较大的公司。比如新东方现在面临的就是这两个问题,我这位董事长考虑最多的是这两条。很多员工大部分工作了 5 年以上,每年工资涨 40% 不好做了。面对这样的情况,你的创新和颠覆能力非常重要。这个我们以后会有机会不断探讨。

    四、有以下5种能力的人会更易成功

    我认为,有以下5种能力的人会更容易取得成功:

    首先,有逆商的人。逆商即面对失败、艰难困苦、灾难和打击,能够重新振作,因此变得更加有决心,愿意去应对困难的一种个性特质。

    当一个人面对失败不害怕,愿意绝地反击,他就拥有了东山再起的能力和机会。

     

    其次,有自律能力的人。自律即能够给自己规定目标、设定方向,坚定不移地排除各种干扰、诱惑和欲望,继续前行的一种能力。

    第三,专注力的大小。专注力即能够在一定时间之内专心致志于一件事情,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的能力。

     

    从小方面来讲,能在专业方面做到极致,成为所学专业的佼佼者;

    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不把事情做大绝不罢休;

    从情感上来讲,就是能对喜欢的人和事物产生深度感情,更加容易达到人性的成熟和广阔。

    提升成功思维能力与创业考虑因素、管理沟通、虚拟歌姬与上帝之间

    同时,因为专注而带来的深入和探索,也能让我们比较容易达到对某些事物的深度理解。

    爱迪生的专注带来了电灯,爱因斯坦的专注发现了相对论,乔布斯的专注有了苹果智能世界。

     

    第四,学习能力和冒险能力。学习能力主要分为内外两种。内在的学习能力即自我反省,外在就是阅读能力。

    我们通过读书去了解各种新的思想、创意和经历,同时,不断进行自我反省,使自己的领悟、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断提升。

    冒险能力,我把它界定为走出去的能力。因为一个人如果自我满足,通常会止步不前,或者拥有一份舒适就再也不去思考其他东西。

    一个有冒险能力的人愿意放弃自己的所得和优厚的环境,去迎接新的挑战,开拓新的市场,走向新的陌生领域来证明自己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功。



    所以这两种能力实际上都是一个人从外界获得自己原来不具备的能力的做法,并且借此使自己能够多角度、多视角来看问题,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样生命就会更加波澜壮阔,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机遇。

     

    最后,有融合能力的人。融合能力即能够在人群中混得很好,甚至成为核心领导人物,融合别人并且借助别人的力量共同来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的个性中体现这5种能力,这个人就离成功比较近了。

        “印度对中国真正的威胁是什么”一文发表后,再次引起网络一片惊叹。该文在彭拜新闻首发,并被新浪,环球网,凤凰财经,麦子熟了,格上财富,红德内参,凤凰国际智库,东方学术讲堂,新财富杂志等大量主流媒体及主流专业智库转发,甚至头条转发。截至本文发表时,直接从纯科学公众号上转发的媒体就已经达到近160个。与一般写文章的人见了反对者观点就头疼甚至愤怒不同,我向来特别喜欢与反对者交流,后面会谈原因。因网友在我公众号上留言非常踊跃,可惜微信公众号最多只能精选显示留言100个,很不过瘾。刚看到澎湃新闻上有一篇前人民日报驻印度的记者写的与我争鸣的文章,在此深表感谢。因此有必要专门写一篇文章与各反对者统一进行一下交流和回复。在具体观点回复之前,先进行一下认识方法和中印管理能力的系统对比,这样再对各种意见统一回复可能就比较容易了。

    印度问题只是个开胃小菜

    我在写很多文章时一再强调所讨论问题本身观点并不是主要的,最关键是研究问题的纯科学方法。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因为人类本性的弱点,很多网友一看到有高水平的实质性内容索性就不看了,宁愿直接要鱼也不要渔。所以,我只好拿鱼当开胃菜夹带些渔。研究问题的纯科学方法全面论述很复杂,但也可以很简单。首先你得有专业的测量数据,最好是第一手的测量数据。第二步是要剔除数据中的各种误差,获得高质量的数据。第三步根据科学的数学逻辑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就比较容易了。

        我比其他人研究印度问题更科学的第一个原因是我有大量第一手的测量数据。我与印度人打交道有近15年,长驻印度有3年,并且是有意识地长期深入测量印度社会的各种真实数据。目前全中国能称得上是“印度问题专家”的人中有这个条件的屈指可数。专业研究机构的学者要去趟印度实际考察一下,至少得有研究资金付差旅费,但我去印度都是当年中兴公司和现在的数码视讯公司掏差旅费的,当然我也是为公司赚钱的。我只不过是让这些差旅费为全中国发挥了更大的社会效益。一般研究者可能只是进行采访和调研,这只能算“准第一手资料”,但我是直接介入到印度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作为亲身参与者进行测量的,这是全真的第一手资料。第二个是误差处理,在自然科学中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容易和成熟,但在社会领域基本上就没有相应的方法。我在《实验、测量与科学》一书中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建立了社会领域系统的误差处理方法,弥补了其最大的一个漏洞。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社会领域研究的科学性从此将与自然科学的完全一致了,没必要再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原来为什么这样分呢?无非就是原来社会科学其实并不科学,但直接说“不科学”好像有否定的意思,从事这些领域的人当然不干,至少脸上没面子。所以就分出一个“社会科学”,免得与自然科学搅合在一起说不清楚。但是,社会领域难道不“自然”吗?当然不是。

        我之所以能够与不理性的反对者理性的交流,就是具备社会领域的“强噪声检测”能力。顺便说一下我在南邮上大学时最后做的毕业设计就是“强噪声信号检测”。一说印度有什么弱点(我前面文章对此有充分讨论),不如我们,很多网友就很开心;而说印度有什么优点,远强于我们,很多网友就非常不爽甚至愤怒,这其实都是有主体心理误差影响,专业术语可叫“自尊系统情感误差”,从一般测量学角度说属于“主体误差”的一种类型,从处理方法上来说可归入“系统误差”,与所有学科领域的主体误差和系统误差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如果学会了我的社会领域误差处理方法之后,你的心态就会完全平和了,看什么问题就都会很客观理性,并且能得到真实的测量数据。

    还是从沟通谈起

    管理是一个有极为丰富内容的研究对象,要在一篇文章中谈清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我们还是集中一个主题来谈。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要让一个组织有效地(有效率又有效益)在一起工作,那么一个最基本的功能是相互间信息传递的能力,也就是沟通,否则你怎么让员工正常地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呢?先来说一些实际的案例。

        因为在硅谷的投资经历,我直接会见过大量在硅印度人的创业公司。在班加落尔的很多印度软件代工企业,有很多总部是在美国硅谷,由印度人创业,在美国进行总体设计,拿定单,交到印度进行软件开发。印度的软件外包做得不错,但为什么能做好,媒体上人们分析的原因基本都是不靠谱的。印度人的教育结构,我直接管理过的印度人做事方式,使我充分理解了印度人软件外包做得这么好真正原因所在——是他们远远强于中国人的沟通方式,而不是他们的语言能力。当年任中兴印度公司CEO不久,我与两个印度员工一起去见客户。他们去之前就列出24个要讨论的问题,用了一上午时间把这24个问题一个一个讨论完了。中午我们到客户办公楼旁边吃饭,下午又去见同一批客户,我以为是要谈别的事情,但让我惊讶不已的是他们把相同的24个问题又用一下午时间重新一个个全部仔细确认了一遍,看我方理解是否有误。等回公司后,他们把所有与客户确认过的理解全部整理成文,用邮件发送给客户,也抄送给了我和双方所有相关人员!这种工作方式并不是中兴公司要求,也不是我要求他们这样做,而完全是他们自己做事情的习惯。

        反对我上篇文章的网友们,你们自己和你们周围的中国人中能找到几个自动遵守这种工作方式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与客户的理解可确保高度一致,并且通过邮件(从法律角度说邮件是可以作为法律证据的)来形成有法定效力的确认,使所有相关者同时知情并可长期保存。但是,有些中国企业培训里的老师讲,现在电子通信太方便了,导致大家太赖。就隔一个办公室,说个什么话还要发邮件。有事情大家一起谈一下不就完了吗?这样说的确也不算错,当面口头沟通也是必要的。但知道单纯口头沟通结果是什么吗?说过的话几天以后就可能全变了,你有记录吗?有证据能澄清谁说过什么了吗?知道为什么我们经常争吵时各说各话,对所谓真相的描述相去甚远,因为没有实际的有法定效力的记录,谁都可以随意编造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所谓“真相”和“事实”来。

        为什么国外客户愿意把软件交给印度人来做?因为软件开发成败80%甚至更高的因素是对客户需求的准确理解。与印度人沟通,他们的这种做事方式可以确保对客户需求的理解是准确和可靠的。做出来的东西指标,不会少,也不会多,正合适。我一再强调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要具有普遍性。把印度人软件外包做得好归结为英语能力强,那世界上英语能力强的只有印度人吗?远远不是,那要解释为什么其他英语水平也是母语的国家为什么软件外包做得远不如印度。而我的解释没有这个困难,这就是科学与不科学之间的差异。为什么印度人要把他们的优势归结为英语呢?要知道,进行一种解释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为解释这一事物本身,而是一种竞争战略。就如同我在第一篇谈印度的现象级文章《让印度通告诉您中印对峙背后的惊天秘密》一文中提到的印度人不断强调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而完全回避他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一样,那并不仅仅是在指出一种事实,而是有其战略目的。印度人将自己的优势归结为英语能力,这是一种市场竞争战略。自己的优势或成功原因往往是可以总结出很多很多,但在市场上说自己好在哪里,不能面面具到,而是要选择出具有杀伤力的方面。如果一种优势是人人都有的,你提它干嘛?要提就得提你有而别人没有的。印度的竞争对手是谁?主要是亚洲其他国家,日本,韩国,中国,越南.....印度与这些国家相比具有绝杀的竞争优势是什么?——英语是母语。所以,那些也跟着把印度人说外包做得好的原因归结为英语的中国人,都是上当受骗在帮印度人明白吗?因为如果是这样,其他亚洲国家就绝对没戏了,你中国要把母语变成英语可能吗?几十年内也绝无可能。人民日报的记者不是搞市场的,所以他完全不懂很容易上印度人的当,这完全可以理解。

        自然语言各国不同,但计算机语言是全球通用的。只要极少数与客户直接沟通的系统设计人员准确理解了客户的产品需求,其他人根本用不着英语水平高到哪里去。

        但是中国人做事情的方式往往是什么样的呢?客户一说需求是什么,中国软件开发人员非常聪明,可能马上就说:我清楚了,我清楚了。如果客户再多解释呢?别把我当傻瓜式的,解释那么多干嘛。然后呢?这些人的超强创新能力就充分地发挥了,各种花哨的技巧充分地展现出来,蔑视印度人代码做得太烂。所以,如果经理和领导不是定期地死盯着,最后这软件就有可能不知道做成什么了。领导很累,员工很累,客户也很累。

        中国领导呢?整天都有新思路,要求员工应当有很强的执行能力。领导一说,马上就得去干。但是等干到一半,领导可能都已经忘掉说过的话了,最差情况可能莫明其妙地训斥你一顿:谁让你干这个的。

        常听到说要很好地“领会领导的战略意图”:这意思就是说领导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其实他自己也不是太清楚,因此让大家各自相对自由地发挥。发挥得好,就是领会得好。发挥得不好呢?就是没有领会好。

        以上当然是相对比较严重一些的表现,但中国的管理沟通中的确存在传递信息模糊性的问题。

    管理循环的不同表现

    客观地说,人们对做任何事情一开始往往很难考虑计划得完全周密,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是常有的事情。只是中国企业、事业甚至政府机构中调整得远比西方组织机构频繁得多。西方媒体攻击中国是计划经济,他们是市场经济。其实,西方的企业内部是高度“计划”的,他们会把工作详细地分解至一年中的每一天,而中国企业内部是高度“市场”的,有个大致的计划目标,执行中随时调整,甚至调整到最后和年初完全不一样都有可能。这个模式我们不去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因为针对不同的事情,他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表现。这里我们先谈其不利的方面,后面文章“不可思议的中国速度是怎么来的?”再谈其相对有利的方面。从中性的方面说,这里有一个管理循环: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或者

      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两者看似差不多,但有一个细小的差异:前一个先开始干了再说,后一个先讨论一下再开始干。

        如果操作得好呢,循环往复是不断地提升。如果操作得不好呢,循环往复都是在低层次,甚至巨大的无效成本。实践的成本一般情况下相对来说是远高于认识的。有很多认识没有办法,只能通过亲自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认知。但也有很多认识在你这里可能是全新的,从业界来说却早已经成为常识。如果你善于学习,很多认识是根本没必要通过不断实践的巨大成本去获得的。但是,中国领导往往喜欢从实践中学习,不断地变着花样尝试,用巨大的成本代价去获得大量很低级的经验认知。所以是这样的循环:

       想当然——巨大成本——再想当然——更巨大的成本,循环往复以至破产。

       遗憾的是:通过学习避免了的损失一般是看不到的,而只要去马上实践,就算浪费了巨大的钱财,也可以说交了学费,从中学到很多经验教训。最重要的是:对于干活的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要累死累活地在干,最起码领导看在眼里,心里也是舒服的。所以,学会评估管理的好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沟通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如何评估一个事情的好坏呢?你得有科学的标准。沟通从更一般的原理上就一个“通信”,顺便说一下我本科与研究生都是通信专业的,工作中也有超过20年的通信行业经历。通信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要把信息准确无误地从发送一方传递到接收一方的。怎么保证呢?有两个一般性的方法,一是加校验位。我们身份证号码的最后一位数字就是校验位,它是根据前面17位数字计算出来的。这样,当收到身份证号后,对前面17位数字用同样方法进行计算,看与最后一位数字是不是一样,就可判断接收到的号码是不是正确。但是,人们在用自然语言交流过程中是没法用这种方法的。第二种方法是确认和重传,就是接收方收到信息后向发送方确认收到正确信息,如果有误,把信息重新传送。也有将相同信息索性就多次重传,接收方收到后相互比对是不是一致。例如互联网通信中基本的TCP/IP协议就是既有校验,也有重传的。

        另一方面,以上通信方法只是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但就算信息传递准确,也不能保证接受者理解的语义也准确。确认和重传对语义的准确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人类社会交往中,建立法定的信息传递关系,可靠保留、方便检索有价值的信息都是极为重要的基本问题。

       我们再来看按照沟通的目的进行的分类

    方式执行类沟通

        就是领导告诉员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间完成,做到什么标准等。员工准确完整地理解后去严格准确地去做就行了。这类沟通就不仅要求信息传递准确无误,而且严格要求语义的理解也必须准确无误。因此确认和重传等方式是很基本的方法。我们有的客户很喜欢说“double check”,就是严格地确认。

    信息传递类沟通

        这类沟通就是传递市场情况,技术情报或个人想法等。它与方法执行类沟通一样,要求传递信息和理解的准确无误。当进行一个信息交流类沟通时,如果我完全理解了某个网友的文章,但对他的观点不同意,要写反对意见。我是严格按这种方法:再看一遍他的文章,看我的反对意见是否理解正确。然后才下笔写。当写完并修改后,还要再看一遍他的文章,以确认我的理解是否正确。此时意见已经通过写成文从内心疏解出来,相当于把内心进行了一定的腾空,不用再考虑怎么反对对方,因此就可以全部心思用在理解对方的文章。这样一来就很可能发现最初我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从而可最后作精确理解下的调整。

        说到这里我就可以提醒一下那些反对我的网友们,你们在写反对我的意见后有没有仔细再看一遍我的文章,尤其是你准备反对的文章中的那一部分?如果没有,建议你回去再看一看,一般就会发现十有八九你理解得有误。

    目的型沟通

        领导并不具体告诉员工具体做事的方法,而只是告诉需要达到的目的或目标,最多给出若干个做事的可选途径,由员工自己确定做事的方法。员工可以在策划完做事方法或计划后上报领导,批准后去执行。这种沟通难度就上升很多。

    授权型沟通

        领导既不给出方法,也不给出目的或目标,而只给出工作职责范围,授权执行者自己根据职责去确定各阶段的目标及方法。目的型和授权型沟通中很难有非常严格的语义信息传递,这就要求信息接收者有越来越高的能力和理解力,同时在执行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确认和重传来保证与领导的想法一致。

    启发型沟通

        这是属于讨论问题或头脑风暴中采用的方式。它与上述沟通的最大区别是:并不一定要求信息接收者理解得与发送者高度一致,而更倾向于启发出不同的信息或理解,由此导致出创新的思路。

        到这里,我就可以讨论一下我与网友交流的不同处理方式。

    简单赞同我的网友,这表明他们采用了信息传递类沟通方式,从而与我的想法产生共鸣。我一般表示感谢。

    不仅赞同,而且提出更深问题的网友,这也属于信息传递类沟通,并且有确认,和对一些问题的更深入理解。我一般会更深入与他们讨论相应的问题。

    反对我的网友,大多数情况是“把信息传递类沟通搞成了启发式沟通”,不仅与我说的很可能不是一回事情,而且远远超出我最初想象地搞出别的思路来了。这种情况是中国人比较常见的习惯,甚至是把前面所有的沟通类型,全都以启发式沟通来替代——信马由缰,无拘无束。经常是两人吵了半天架根本说的就不是一回事情。例如我在上篇文章中谈到“办公室政治”问题,一大拨人会按“国家政治”,甚至“国际政治”来大喊大叫地反对。这都哪儿跟哪儿的事儿?但网友们经常就是这样。知道我为什么对反对者的态度与一般人不一样,甚至可以说特别喜欢反对者吗?因为既然他是以启发式沟通来与我交流,我就以同样方式来处理,变成与相应的文章既有关,也无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来考虑,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这往往会启发出全新的考虑问题思路。这就是为什么我刚开始只是想写2篇,最多3篇关于印度的文章,而后就写我自己《实验、测量与科学》这本书的宣传文章了。但被支持的网友们盛情邀请,尤其是反对者网友们大量灵感启发,搞得写了一篇又一篇快没完了,有人居然在建议我写成书!虽然相应内容早就在我自己的脑子里,但如果没有这些反对者的意见,真的不可能启发出这么多思路。

        网上交流用启发型沟通当然可以,但在工作中把所有沟通全变成启发型那就麻烦大了。如果整个管理循环中的信息传递大量存在这种启发型沟通,最后结果变成什么混乱局面就可想而知。

    杨修是怎么死的?

        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最后被曹操杀了。这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却没有深入思考根本原因何在。

        一个案例是: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另一个直接导致他被杀的案例是:曹操围困敌兵时间有点长,有一晚将领夏侯惇进来问当晚的军中口令是什么。曹操随口定了个“鸡肋”。当晚夏侯惇把这个口令传递给众位将官。杨修得到这个口令后就命士兵准备撤退,并且告诉夏侯惇也准备撤退。原因是他从鸡肋中领会出曹操的心思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夏侯惇一听对杨修那是赞不绝口:“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简直就是主公肚子里的蛔虫啊!于是也赶紧回去命众将士准备撤退。消息很快传遍曹军大营,众将官全在准备撤退。曹操夜晚出巡时发现这种状况大惊失色,问夏侯惇怎么回事,夏就把经过一说。曹操又把杨修叫来,杨修得意洋洋地把对领导战略意图的领会描述一番,然后就被曹操杀了。

        中国人擅长于对“言下之意”,“再言下之意”的玩味,沉湎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这当成文学艺术来玩玩可以,但如果搞到实际工作中脑袋就得搬家了。

        设想一下,如果杨修采用以下这种沟通方式,结果会如何:

    发现“一合酥”之后向领导口头沟通确认:这意思是“一人一口酥吗?”,领导回答“是的”。然后杨修写一个分酥的方案交给领导批示,曹操书面写下“同意”。然后杨修再去分。

    听到“鸡肋”的口令后,当面口头向领导请示确认:“这意思是要秘密准备撤退的行动吗?”领导说:“是的”。然后杨修马上起草撤退方案交领导审批。曹操书面批示“同意”。然后杨修再去按计划准备撤退。

        如果这样做杨修会死吗?肯定不会。知道为什么说“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说三遍”吗?就是第二遍确认,第三遍复核和获得法定认可。无需讳言,我的以上沟通方法就是从印度人那里学来的。那位人民日报前驻印度记者朋友,你在印度驻了几年采访到这些信息了吗?没有,你只会把印度人将软件开发优势归结为英语的战略欺骗信息传递回来帮着印度蒙中国人。中国有大量派驻海外的人员,每人每天的出国补贴都有40美元到60美元,战乱地区甚至可高达上百美元。花了这么多钱为什么不能充分地把真实有效的信息传递回来呢?新闻和传播学是社会测量系统最重要的部分。但是,这个测量体系有误差处理系统吗?完全没有。这是这门学科本身就存在的巨大漏洞和致命缺陷,所以也不能完全怪这位记者,其实其他国家记者也一样。美国有几个记者能把中国社会的真实信息传递回美国的?基本没有。根本就没有误差处理体系,更别说完备的体系,就别提什么新闻真实性了,凭什么真实呢?这个最基本的测量学规律在一切科学的学科里都一样,新闻与传播学也绝无可能例外。

        正因为那些反对我的网友们包括那位记者给了我很大启发,帮助我完成了很多受欢迎的文章,所以作为真心的报答需要提醒一下各位:如果认识问题不具备系统的纯科学方法,不擅长全面的沟通技能,知道将来会怎么死吗?会像杨修一样聪明死的。

    对反对者的逐项应答式

    1.说印度管理很好,但印度怎么没有把本国管好?

      答:不要简单地说印度本国管理得好不好,印度现在经济发展在全球仅次于中国。也不要说印度原来的底子远比中国好,现在却不如中国。如果对印度有深入了解就知道,印度遇到的历史包袱和客观困难远比中国大得多。我研究印度是总结三个不可思议的方面:

    不可思议的印度时间。这个基本是印度重大缺陷。

    不可思议的印度价格。这个有缺陷也有优点,看怎么发挥。

    不可思议的印度管理。这个主要是优点。

    2. 美国排挤中国,但与印度是一伙的

       答:看待国际间的问题不要简单地用谁跟谁是一伙来描述。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印度真与美国是一伙的吗?当然不是,但他们为什么却搞得让人都认为他们是一伙呢?这个我们应该深思一下。人家美国是曾经提出过“中美国” (Chimerica,也叫G2)思路的。美国有很多人也知道中国越来越强大了,是一青春洋溢、艳光四射、人见人爱的“白富美”,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两家变成一伙。美国人有美国人自己的打算,我们心里明白就是了。但人家真的是很想与咱们一伙的时候怎么不利用好这个机会呢?我2012年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曾写过一篇文章系统讨论这个问题,在“美国——处于卸任过程中的现任世界总统:舆论战(17)”中提出建议应该利用好这个机会。就算最差情况下什么实质性内容也没有,什么结果也没有,至少时不时地在大街上勾肩搭背地一起走一走,双方是在不断地谈着,让大家感觉中美是一伙的,那也好过天天和美国吵架,铁定了认为两家是对手要强很多是不是?况且中美之间可谈的东西多的是,让人认为两家表面上是一伙也不会辱没了自己的名声,有必要当时就牛气到直接表明态度拒绝去伤人家的面子吗?印度在这方面就比中国做得好得多,难道不是吗?到现在又认定中美两家不是一伙,讨厌美印两家成一伙,有必要吗?

    3. 企业中的政治问题

        答:重点是指企业内部的办公室政治。前面文中说了,建议还不死心的网友回原文中仔细再看一遍,不要聪明死了。

    4. 中国走进世界的500强的企业有117家,印度本国只有7家。

        答:我的文章是讨论“管理问题”,不是讨论企业规模问题。引用一些500强企业印度高管的例子只是这些案例比较醒目,但我并未局限于500强。管理与经营两者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一致。中小企业也有管理非常好的,而大企业规模大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不完全是管理问题。中国相当多的国字头企业进500强主要原因何在就不深入展开了。

    5. 对中国不放心,对印度人放心。中国人学会就跑了

        答:一定程度地同意可能有这方面原因。中国人善于学习和模仿的能力的确是有点优秀到不太让人放心地步的。不过现在越来越难模仿了,所以往后这个问题会越来越轻,因为美国人模仿中国会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反过来用同理心想问题。

    6. 中国国内机会多,印度国内机会少

        答:不完全同意。印度也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国内机会同样很多,只是发展程度还比中国落后。印度很多优秀人才并没有回印度,但成功实现在美国创业,把研发部门建在印度的跨国模式。所以不要完全以是否回国来考虑问题。

    7. 印度能接受教育的都是高种姓

        答:不太同意。印度有法律规定将10%的比例留给贱民,印度自建国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否则不会有属于“吠舍”这种低种姓的莫迪当总统的可能性。我曾与一位属于贱民的总理经济顾问见过面。今年7月20日当选印度第14任总统的71岁考文德(Ram Nath Kovind)是一位贱民,而且这次两位总统候选人都是贱民。考文德已经是印度第二位贱民总统,第一位是1997年7月25日就任的纳拉亚南。印度的宪法之父Ambedkar也是贱民出身。所以,说印度能接受教育的都是高种姓是不了解印度的国情。

    8. 印度人把很多企业给管死了

        答:网上有个贴子,网名叫“鬼谷码农工”写的“硅谷毁在印度三哥手里就是个时间问题”,历数了一些印度管理的硅谷企业最后破产的案例。这些案例我没有去核实,权且认可这些案例。不过从大量统计上来看,任何族裔的人管理的企业都有活得好的也有活得不好的。在某些管理上值得学习,也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把企业管理得欣欣向荣。企业经营得好坏是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讨论的是“管理问题”,而不是企业“经营问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不展开讨论。

    9. 有个说法,印度人并不是擅长管理,而是擅长让别人相信他擅长管理

        答:“擅长让别人相信”就是管理的内容之一啊。

    10. 马云不是说了吗?学MBA根本没什么用

        答:马云也说了,他对钱一点儿兴趣都没有。马云还说了,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创立了阿里巴巴。马云又说了......

        人一旦成功了,说什么都是有道理的。

    11. 有个智力残疾的“音乐指挥天才”舟舟,后来调查乐队的乐师们说,我们不用任何人指挥也己能很好演奏。这小孩被宣传让人们相信他虽智障但有音乐指挥天分。所谓印度高管会不会就是那孩子呢?是被人为特意宣传为印度人会管理

        答:再去多调查几遍不同的乐师,不用指挥也能演奏得很好吗?至于舟舟本身真伪,我没了解不能作评论,况且跑题也别跑太远了,这就没有值得发掘的启示可言。

    12. 在美国大公司当个CEO也还是在为资本集团打工,只是比一般人更高级罢了。除非他们能够在本国创建国际一流的公司,去引导世界

        答:部分同意甚至相当地部分同意。应当有更高的志向,不过这不能完全否认印度管理。

    13. 吹牛,你对管理这么了解,自己怎么不去当个美国大公司的CEO

        答:非常感谢这位网友,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挑战性的留言了。尽管绝对不能说当一个美国大公司的CEO只是一个小目标,能做成这样一件事情也是很好的,但这个世界的确还有很多、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详细的可参见我的其他文章,并且在以后“第三次科学革命倡议书”一文中还会充分讨论。我刚出版的《实验、测量与科学》一书中也有详尽的描述。这已经完成了领导全世界整个科学界,而不仅仅是一个美国大公司,去进行第三次科学革命的整套理论框架的建设。

    2016年,知乎上曾有人问到一个在当时非常无厘头的问题:

    <section no-repeat;"="" 1%="" 241,="" rgb(241,="" 0?wx_fmt="jpeg");background-color:" mmbiz_jpg="" ichosb47jqpujnib8fkzxtbmuwcf3agiu5oq3v9hbwtdj3c7c2dwemxftm2xr6nqorgcrtat5p72wu4gcajthgkq="" mmbiz.qlogo.cn="">如果洛天依、乐正绫、初音未来等虚拟歌姬参加中国好声音,会得到导师的转身吗?

    当时,网友在下面评论了一句,“葛平可以吧?”。

    这句话可见这个设想有多戏谑。

    葛平作为B站鬼畜万能素材人物,被无数网友调侃——让他作为虚拟歌姬参加中国好声音,无疑是天方夜谭。

    不过,今年暑期腾讯视频推出了一款名为《明日之子》的选秀节目,其中出现了一个名为“荷兹HeZ”的虚拟选手。他和人类选手在一起竞赛,最终进入了6强。甚至,还有很多粉丝往节目录制地点小海子影视城给他送礼物。

    这个节目让虚拟歌姬第一次登上了选秀节目的舞台。

    宅男和小姐姐们追捧出来的虚拟歌姬

    虚拟歌姬起源于日本,以卡通、CG形象角色展现,结合声音由语音合成引擎(例如VOCALOID 2)为基础开发贩售的虚拟女性歌手软件角色主唱系列系列产品,有名气的比如有初音未来、洛天依等等。

    提升成功思维能力与创业考虑因素、管理沟通、虚拟歌姬与上帝之间

    (虚拟歌姬是靠UGC 创作而成的)

    国内的虚拟歌姬处于起步的状态,大概是分成三种:

    有半国产虚拟歌姬,如洛天依,乐正绫、言和,由初音的公司提供的技术创造出来的国语软件,只能说是半国产和初音也多多少少有点关系。

    国产的又分为两类,电子虚拟歌姬包括东方枙子、余袅袅、时零、紫嫣、琴歌、夏语遥等等。还有幕瑶、慕橙、幕晴等基于“袅袅虚拟歌手”这款软件诞生的“袅家”。

    第三种就是刚刚兴起的鬼畜新势力:葛炮、金坷垃、元首希特勒、诸葛亮以及王司徒这些都是由那些网友剪辑成的鬼畜MV所繁衍出来的人物。

    当然,葛炮、金坷垃、元首希特勒、诸葛亮以及王司徒这些鬼畜明星到底算不算虚拟歌姬还真的有争议,因为他们本质上还是有其他的本源身份。比如说诸葛亮和王司徒在历史上有原型,他们不像初音未来、洛天依是一个完全架空的人物。

    初音未来已经非常出名了。

    初音的人设是蓝色双马尾贫乳的少女,初音未来很受宅男的喜爱,中国手机厂商甚至还经常找初音未来在一起做营销。

    初音未来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她的演唱会每年都会汇聚全世界的宅男宅女。这个绿头发的大眼萌妹甚至还曾经担任过日本音乐团体Sound Horizon的演唱与合唱。

    随着“初音未来”不断走红,她甚至大幅改变了电子音乐人对于音乐业的认知和整个行业的格局。

    提升成功思维能力与创业考虑因素、管理沟通、虚拟歌姬与上帝之间

    (初音未来与洛天依)

    国产的虚拟歌姬基本都是以初音未来为模仿对象来进行开发的。比如说,洛天依。

    洛天依是一个情感丰富,看起来有点冒失和天然的15岁少女。2016年2月登上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与杨钰莹合唱,成为首位登上中国主流电视媒体的虚拟歌手。随后洛天依还在2016-2017湖南卫视跨年晚会出现过。

    过去的虚拟歌姬大多都是女孩纸,但是这次《明日之子》中的“荷兹HeZ”却是个萌汉纸。

    这个萌汉纸身高 179 公分,带着一副蓝色猫耳机,尾巴末端是个充电头。主持人介绍说,他是“一个真正自带电力的宝宝”。

    提升成功思维能力与创业考虑因素、管理沟通、虚拟歌姬与上帝之间

    (“荷兹HeZ”的形象)

    9月23日晚,继与周震南的合作之后,“荷兹HeZ”在《明日之子》的总决赛之中再次和X玖少年团进行了合作表演,跳劲舞《We Want What We Want》。二次元和三次元合体演出,在网综史上《明日之子》还是第一次。

    “荷兹HeZ”的风格还是比较本土化的,有点偏向于中国古典人物的动漫风,有时候出演时还会穿上中国古风的衣服,显得长衣飘飘。

    emmm,常玩《王者荣耀》的人可能会发现,“荷兹HeZ”的猫耳朵以及基佬紫的主配色有点像《王者荣耀》里穿上了“千年之狐”皮肤的李白。《王者荣耀》里每当穿着“千年之狐”皮肤的李白的李白出现时,女玩家都会开始犯花痴,公屏打字叫“李白哥哥”。

    说到这里估计大多数人都该知道为什么“荷兹HeZ”会受欢迎了。这种受欢迎的理由很难用理性和审美去形容,但是他的猫耳朵以及长头发,很符合中国小姐姐们的二次元审美。

    这可能是中国虚拟歌姬圈里少有的男性,节目组之所以要开发这样的一个萌汉纸目的估计也就是为了照顾中国越来越庞大的小姐姐群体吧。

    这个萌汉子非常招小姐姐们的喜欢。

    甚至,在荷兹已经被淘汰的时候,依然收到了粉丝们送来的大量礼物,在节目组的后台已经堆成小山。

    可能有人无法理解小姐姐们的做法。不过,君不见,《王者荣耀》女性玩家已经超过了男性?君不见TFboys一大群粉丝都是姐姐粉和阿姨粉?

    完美人设背后的审美变迁与商业价值

    过去只见过虚拟歌姬在晚会中露脸,比如说湖南卫视的一些节目。不过,虚拟歌姬当时还没进入综艺选秀节目之中。

    因为,虚拟歌姬的人设毕竟是背后的团队来操控的,虚拟歌姬和人在一起同台竞争,细细想来,会是一件很多人觉得有违和感的事情。

    当然,这次进入综艺节目,还是有其合理之处。

    毫无疑问:节目组希望制造话题效应

    用一位知乎答主的话来说:如果单以不破音、不走调、能不能唱高音来评论唱功,虚拟歌姬们的唱功都可谓拔群,然而她们并不会写歌。为她们写歌的是万千的音乐创作人,这些创造人有一个统称——UP主。他们并不会以写歌谱曲来赚钱,一切全凭兴趣。

    所以,与其说虚拟歌姬和人类同台竞争,倒不如说,人类选手们是在和虚拟歌姬背后那些音乐创作人竞争,甚至是和虚拟歌姬的人设竞争——毕竟一个萌汉纸在很多观众面前时,观众会天然具备怜爱之心。

    当然,即使如此,我们也依旧要为《明日之子》的节目创意点个赞。毕竟,这样的虚拟人物和人类放在一起时,往往会激发人对于自身生命的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两种“养成逻辑”在根源相互契合

    从视频节目内容深层次的逻辑来看,主要还是在于“契合度”——无论是虚拟歌姬的养成还是真人偶像的养成,两者都是养成,本质上都是根据观众的意志来推动人物发展的。

    《明日之子》是一款选秀类的偶像养成节目,如今的偶像养成类节目多采用以“养成”为核心的培养模式,致力于挖掘选手的潜力,实现自我的突破与成长,直至得到观众以及市场的认可,方能出道。

    虚拟歌姬之所以能和真人一样出现在舞台上,就是因为:虚拟歌姬本来也就是一个由背后的UP主团队,以及同人漫画创作者乃至粉丝一起赋予人格特征、逐渐被养成的人造偶像。

    两个养成的对象放在一起的时候,会形成天然的对比——就像是两株不同的植物,在被两个人浇灌,每个人都希望自家植物的生长速度超过对面。

    最为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商业目的

    虚拟歌姬背后有一套成熟的产业链,IP授权价值不菲。

    就以初音未来为例,初音早已成为各大厂商的“宠儿”,代言、授权产品种类从互联网、时装、汽车到生活用品,世界各地都有其踪迹。

    虽然初音没有对外公布过这些代言的费用,但是加上各种衍生品的授权等收入,日本野村总合研究所的分析师伊部和晃曾做过一个计算,这些和初音未来相关的消费金额早已经超过了 100 亿日币(约合 5 亿人民币左右),这个身价足以让初音未来成为史上最成功的虚拟歌手。

    提升成功思维能力与创业考虑因素、管理沟通、虚拟歌姬与上帝之间

    (虚拟歌姬的商业逻辑)

    最令人感到荒诞的是,虚拟人物具有完美人设,它不会像真人明星一样面临着人设崩塌的风险,它永远都会安安静静的在你面前。

    宣亚国际一位营销界资深人士此前和笔者讨论游戏、漫画虚拟人物为什么会成为代言人的时候开玩笑说,游戏角色不会出轨,没丑闻、绯闻,更安全、可控,明星丑闻给品牌方带来的损失往往高达百亿,带有明星画像的产品有时需要全部下架。

    节目组要吸引低龄段或二次元群体

    玩笑归玩笑,动漫、游戏角色成为品牌方追捧对象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品牌年轻化”和“营销互动性”。

    虚拟歌姬本来就是ACG(ACG为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是亚文化圈子里的产物。

    这个节目最后一个阶段选出了九大厂牌,九种完全不同的偶像类型,这其实就是是为了打分众圈层文化,瞬间让不同年轻人的喜好在这个面前被区分开来了。

    事实上,现在年轻人现在喜欢的偶像已经不是10年前的全民偶像,而是分众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无论是初音,还是“荷兹HeZ”的出现,都是为了吸引日益壮大的二次元群体以及年轻群体的。

    想象能创造上帝,也能创造“荷兹HeZ”

    “荷兹HeZ”第一次登场,有很多亮点,当然距离初音这样的顶级IP还是有一段距离,毕竟初音至今已经有10年左右的不断塑造。

    “荷兹HeZ”虽然在知乎上讨论有很多,从猫耳朵、中国风甚至是偶尔武侠风的装扮里,我们可以看到“荷兹HeZ”背后团队的努力。

    不过,总体来说,目前的酝酿还是不足,他还需要在B站等二次元社区有更多讨论——因为虚拟人物需要时间沉淀,更需要同人漫画作者一起不断创作酝酿,丰富人设和性格。

    一个动漫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同人作者不断去进行再创作、再解读。

    所谓的同人作者,正是那些以其他现有的作品、人设为基础进行引用其角色,剧情,文字,音乐的改编或者再创作群体。

    这种创作的好处在于:原始的人物人设会不断丰富,而且会形成参与感。

    提升成功思维能力与创业考虑因素、管理沟通、虚拟歌姬与上帝之间

    (虚拟歌姬的UGC过程)

    要知道,初音未来在发行的时候官方设定是非常少的,这为这个形象提供了很大的成长空间。

    也就是说,初音之所以会有今天的人设,其实还是大家不断参与改造的结果。

    初音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初音,是无数人不断努力写歌画图的结果。比起一个设定完善的形象,初音更像是爱好者们共同努力下不断成长的“孩子”,而且她还在不断成长中。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为初音的形象添砖加瓦。见证并参与一个事物的成长和变化。

    当然,“荷兹HeZ”毕竟是个男生,他是中国二次元审美下的人设,不像初音未来是宅男喜欢的人物,所以他的构造不能完全参考初音未来,而要有中国化的改造,而不能简单照搬。

    实际上,日本宅男文化和今天中国的小姐姐文化在底层还是存在很多区别,两者对于人设偏好背后的心理补偿机制还是存在很多细微的差别。

    因此,“荷兹HeZ”的塑造可能还需要另费心思。

    虚拟歌姬的塑造某种意义上看,就像是人塑造上帝的过程。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一句话,“上帝是你可以想象的最大之物”。虚拟歌姬同样是你的想象之物。

    数万年前,人在恐惧之下,塑造了上帝这样抚慰自己心灵,力量无比强大的一个人设。而在今天,这种塑造上帝的强大想象力被用于塑造一个个瞪着无辜大眼睛,梳着绿色辫子,穿着粉色胖次的萌妹子。

    这种荒诞的反转也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皮柯在《论人的尊严》中所说的:

    <section no-repeat;"="" 1%="" 241,="" rgb(241,="" 0?wx_fmt="jpeg");background-color:" mmbiz_jpg="" ichosb47jqpujnib8fkzxtbmuwcf3agiu5oq3v9hbwtdj3c7c2dwemxftm2xr6nqorgcrtat5p72wu4gcajthgkq="" mmbiz.qlogo.cn="">上帝赋予了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