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小编温馨提示:前方高能,《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需要您认真观看!

正文开始:





新华时论





在日前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指出,要深刻认识存在的差距和短板,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这提醒我们,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力争多些“从0到1”的突破。





科技创新,既包括“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也包括“从1到100”的应用研究。其中,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因具有先导性、战略意义,地位和作用往往更加突出。如今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半导体、计算机、激光等技术,无不得益于数学、力学、电磁学等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据报道,二战后美国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占全世界总投入的40%左右,其中50%—70%用于支持基础研究,一大批基础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从中涌现出众多科学巨匠。在德国,以基础研究闻名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在一个基础研究方向上深耕几十年,产生一大批重要成果和3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纵观世界历史,正是在牛顿发现力学定律、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等重大理论和技术创新基础上,英国最早实现了工业化;借助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贝尔发明商用电话、肖克莱发明半导体晶体管等重大原始创新,美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可以说,要推进科技创新,就不能不重视“从0到1”的突破。





作为科技大省,近年来江苏的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以来,我省共有350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总数居全国省区第一。尽管江苏科技创新在“从1到100”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从0到1”方面依然是块短板。这主要表现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动性不强,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不够多,科技人员从事前沿性、变革性科研的较少,等等。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原始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过去,从开展基础研究到一门新技术诞生,周期往往很长,“光的全反射”原理揭示很多年之后,科学家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提出了光纤可用于通信传输这一设想,之后又经过不断实践和反复试错,光纤才真正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的传输。而现在,基础研究转化为应用科技的周期越来越短,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基础研究转化为应用技术的节奏越来越快。如果不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提前布局,展现更宏阔的战略眼光、下更大的功夫,就可能影响江苏科技创新的后劲。而能否在“从0到1”上尽快实现突破,是一个对未来是否负责的问题,也是一个能不能抢抓到机遇的问题。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虽然地位重要、影响长远,但往往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政府和有关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刚刚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从“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含金量的政策举措,必将极大地推动江苏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只要认识到位、政策到位、人员到位、保障到位,下足功夫,持之以恒,江苏科技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