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基建投资的前世今生( 二 )

过去五年,基建投资增速维持近20%的高增长,只是今年上半年大幅回落至7.3%。在外部环境“稳中有变”的背景下,经济稳增长更需要拉动内需。从逻辑上讲,“房住不炒”已经定调,即扩内需不能靠房地产,同时居民消费又是慢变量,需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作为支撑,远水不解近渴。于是,拉动内需还得靠基建。但基建扩张意味着继续加杠杆,可解近渴,还能消远虑吗?为此,我们不妨追溯基建投资过去20年的历史,来分析“基建稳增长模式”的利弊得失。

核心观点:

?从199年8到2018年这20年间,我国一直维持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投资对GDP的贡献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投资构成中,基建投资属于政府的有形之手,对促进经济高增长功不可没,但后期效果越来越差,并使得社会杠杆率水平不断提升。

基建投资长期超前于消费增长,并且公路、机场等设施的总供给出现过剩。但在很多人的观念上,总是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实际情况是“渔多鱼少”,即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基础设施相对过剩。因此,必须增加居民和企业部门的收入,减税或税改即“授人以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