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众精工,这样“智”造未来

小编用尽了洪荒之力,博众精工,这样“智”造未来 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拿走不谢!

正文开始:





改革再出发 发展高质量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随着全球制造业迈向工业4.0,一场智能化浪潮在制造大省江苏掀起,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的博众精工把握住“智”造转型机遇,趁势而上,短短十几年,便从一个生产夹具的小企业成长为我省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头羊”。





以“轻”拨“重”占据制高点





“你好,我是小博,欢迎来到博众精工。”走进博众精工总部大楼大厅,一个一米多高的智能接待机器人便开口迎接。大厅内,还有一个“大家伙”——巡逻安保机器人在来回转悠,此外,还有楼宇服务机器人,它们一起构成了博众精工去年推出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家族。





生产工装夹具起家的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几年前转向智能化装备的研发和集成应用,从原来的单机自动化设备到智能流水线,再到智能工厂、服务型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一路狂飙。





“突进”而不“冒进”,瞄准差异化,成为公司快速发展的公开秘密。在公司展示厅的一个工作台上,两条并不大的机械臂快速旋转操作,灵活度令人惊叹。博众精工副总裁杨愉强介绍说,这种“轻载机械手”净重只有几公斤,载重却能达到几吨,精度误差仅为1微米。在工业机器人行业,国外的ABB、Fanuc、安川、库卡被称为“四大家族”,主打应用于重工业领域的重载机械臂,地位很难撼动。而博众精工选择以“轻”拨“重”,一举占据了行业制高点。





“发展智能产业,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杨愉强告诉记者,过去,由于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来自国外,下单交货往往不及时。为免受制于人,2015年,他们成立子公司“灵猴”,自主研发关键零部件,让企业底气更足。





定制个性化智能工厂





不久前,博众精工像“交钥匙”一样,把为宁波劳仕科技有限公司量身定制的数字化工厂交到对方手中。新工厂从顶层设计到制造检测、仓储物流全部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用工节省80%,产品优良率达99.9%。随着“机器换人”的热潮席卷全国工厂,博众精工转身成为数字化智能方案提供商。





2014年,博众精工打造了全球唯一的柔性生产厂。以前,一条完整的生产线生产结束后会整条报废,现在则可以像乐高一样,重组再利用。凭借这一技术,可复制更多数字化工厂。





“我们致力于从前期的制造咨询和工厂整体规划,到自动化改造、信息化升级,再到智慧工厂建设,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软硬件一站式解决方案。”杨愉强说,博众精工建设了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平台TSAMO,根据每个企业生产模式不同,量身定制有竞争力的专属方案,公司营收年均增长三成。





“智”向未来,博众精工又开始向智能生活服务领域进军。记者在“BOHHOM智能无人咖啡吧”展台前看到,研磨、冲泡、装杯,炫酷的机械臂自动完成咖啡生产全过程。“用户附近下单,随到随取。”工作人员说,“未来,类似的各种智能服务场景,都可个性化定制实现。”





瞄准前沿布局人才版图





博众精工副总经理李芳,如今正忙着到处找人才。





发展智能制造,核心在人才。“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自己来培育。一个好的工程师需要培养7-10年。”李芳说,2006年,博众精工初涉自动化领域,发现这方面人才稀缺,于是用两年时间,从引进种子人才到培养工程师,专心进行人才布局。企业技术成熟之时,正赶上金融危机后全球智能制造浪潮来袭,凭借人才基础,谋求转型的博众精工一举实现裂变发展。





一边布局智能制造发展蓝图,一边布局人才版图。2013年,公司派100多人到德国的大学学习交流;2014年,再次派人去德国学习“工业4.0”……博众精工先后在全球建立5个研发中心,拥有研发工程师1100多人、售后工程师700多人,拥有专利2400个,年科研投入占比达10%。





去年11月,博众科技园在吴江开发区启用。李芳告诉记者,博众科技园主要以研发为主,未来3-5年,研发团队将有5000人,研发投入每年在10亿元以上,力争产值达“百亿级”。未来5-10年,研发团队将超过1.5万人,研发投入超过50亿元,产值将超过500亿元。





引领世界装备制造,坚持“人才战略”,成为博众精工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 记者 付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