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变身“驯龙高手” 小粉丝上海趣探“恐龙世界”

《古生物学家变身“驯龙高手” 小粉丝上海趣探“恐龙世界”》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正文开始:





活动现场上海科技馆 供图摄





中新网上海7月14日电 (郑莹莹 高雪莲)要成为“驯龙高手”,首先得掌握足够的“恐龙知识”。14日,来自中国7家博物馆、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里变身“驯龙高手”,各自搭台,将恐龙知识娓娓道来。





“这是眼眶的位置,这是鼻孔,这是上颌、下颌,里面的牙非常小,是看不到的。”举着一块缙云甲龙的头骨化石模型,浙江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郑文杰向参观者介绍着。





活动现场 郭容 摄





现场展板的资料显示,中国缙云甲龙发现于浙江省,据推算,其生活的时代为距今约1亿年前,它比之前发现的具有尾锤的甲龙类化石早了1000多万年。





上海自然博物馆2018恐龙季策划的“驯龙高手——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专家学者与参观者零距离交流。





来自北京的11岁参观者吴羽清说,平时对恐龙也有兴趣,这次听科学家讲解,收获了更多恐龙知识,“听完之后,我更加了解恐龙,然后我就更喜欢它们了。”





活动现场 郭容 摄





14岁的上海学生姚俊杰是个资深“恐龙迷”,对各类恐龙如数家珍。他告诉中新网记者,来展览是为了多看一些,“平时只是知道名字而已,来这里能看到一些比较具体的模型、动物的骨骼等等,比较可以感知,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





为期两天的活动中,上海自然博物馆携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7家单位的古生物学者们将在展区内与游客们交流化石挖掘故事、古生物研究经验,解答他们对恐龙等古生物的疑问。





上海科技馆展教服务处公众传播部副主任刘哲在受访时称,这个活动主要是搭建公众和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桥梁,把国内有名的自然博物馆、研究所等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这个平台传递给公众。





“对于小朋友们来说,最好的(科普)方式可能不是这个研究本身,而是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科学的魅力”,刘哲说。





活动现场 上海科技馆 供图





因而入选的“驯龙高手”们也都纷纷带来“独门绝技”: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讲述了中华贝贝龙从美国的回故乡的经历以及命名研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展示了恐龙胚胎化石里的秘密;浙江自然博物馆带来了关于缙云甲龙的最新研究成果;北京自然博物馆分享了见证恐龙兴衰的远古时代昆虫——古蝉的最新研究;中国地质博物馆展示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最新发现的原角龙头骨和在中国的首次发现的白垩纪桫椤科树蕨茎干化石的研究成果;上海自然博物馆带观众了解了热河生物群早期鸟类的眼部超微结构等。





北京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王莹介绍,这次带来8块昆虫化石,“为什么选昆虫化石呢?在昆虫出现的时候,恐龙还没出现,所以它们见证了恐龙的诞生、繁盛和灭绝。”





除了这些科研新成果的分享,现场专家们还带来了一些古生物有趣知识:地球的生命经历了哪些发展过程?有哪些化石可以作为重要见证?恐龙的羽毛是怎样出现的?恐龙化石从野外考察、化石挖掘、修复、研究命名、骨架装架,到陈列展示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如何识别真假恐龙蛋……





12岁的小参观者华文瑶说,今天了解到,科学家们挖掘恐龙化石时,并不是完整一块挖出来的,而是经过多次挖掘出各个不同部位之后才组成完整的。





另一名小参观者刘子忞则表示,原本以为肉食性恐龙一定会打败草食性恐龙,但科学家说,一些草食性恐龙可以赶走肉食性恐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