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人物志 I 专访高一轩:地铁城市车辆段的信仰与猜想

焦点人物志 I 专访高一轩:地铁城市车辆段的信仰与猜想

焦点人物志 I 专访高一轩:地铁城市车辆段的信仰与猜想

焦点人物志 I 专访高一轩:地铁城市车辆段的信仰与猜想

我们从北京地铁的历史沿革聊起,聊到如今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的创新业态模式——地铁上盖,再到未来在地铁上建造智慧社区和智能城市。

在与京投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一轩的交谈中,这个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向我们畅想了一代人轨道之上的迭代生活梦。

文|廖婷婷

采访|廖婷婷

                                          

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运营通车,结束其长达11年的试运营。

这条国内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地下铁道,西至苹果园,东至北京站,构成了今天我们最为熟悉的1号线及2号线的一部分。同样1981年出生在北京的高一轩笑称,「我还真该进入这个行业」。

到了80年代,北京人已经适应了这个稀罕物件的存在,不再把它当作猎奇景观,地铁已经成为人们的通勤工具。那时候的地铁早晚高峰,一样的人潮涌动。今天,北京地铁已经有19条线,纵横交织成庞大的地下网络。

有人的地方便有房舍,造房子素来就有。而像京投发展这样专做轨道物业的房企,选择在地铁上盖房子,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了。

大地铁时代的住宅猜想

如果今天想要到酒仙桥、798去,坐地铁十四号线东段,在将台站下来,就离得不远了。小时候住在这个片区的高一轩回忆,那时候地铁还没修到酒仙桥。他出生的那一年,北京地铁也不过有23.6公里的运营里程。

而今北京地铁运营里程已经达到574公里。高速发展的轨道交通催生了轨道物业这种新型物业类型,而轨道物业也催生了一批做轨道物业的房企。高一轩时任京投发展副董事长、总裁,这家企业以「亚洲轨道物业专家」定位,早早入局的京投发展已经是行家里手。

与传统的「地铁站点周边建设物业」不同,京投发展另辟蹊径,选择做「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这种新型轨道物业模式。

「传统的轨道物业开发竞争优势有限,很多开发商都在做,后来我们选择了比较冷门的方向,做地铁车辆段上盖」,高一轩说道。

新鲜事物的出现往往引发市场的追逐与模仿,谁能加紧更新换代,提升产品力,意味着谁能拿下头部玩家的席位。

然而,这种新型轨道物业模式做起来并非易事。

「这个需要铺垫很长的时间,也需要很高的技术门槛,在当年土地快周转的时代,没有企业特别愿意做这种类型的工作」,高一轩想到了近十年前,京投发展这个与众人异的选择,现在看来是一个先机。

地铁车辆段上盖实现了土地的高度集约化利用,不是要做「下了地铁就离家近了」,而是要做「上了地铁就等于到家了」。现在我们俗称「地铁上盖」,它是在地铁站点停车库或检修段上进行物业开发,相对而言开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地理位置的绝对优势是这类项目的价值所在,但并非唯一优势。「车辆段项目的面积很大,按现在的规划,有的是50万平方米,有的甚至超过百万平方米」,相比市面上频出的小面积地块,上盖的超大平台可用于规划私家园林,发展丰富的不同业态,大体量的土地本身就是价值点。

而地铁上盖可能引发的噪音和振动问题,京投发展早已取得多项专利研究成果,形成稳定成熟的方案,在这方面做到几乎零投诉。京投发展目前形成轨道物业开发销售,轨道商业持有运营和轨道科技研发为特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这或许也是它「轨道物业专家」的由来。

然而大地铁时代下的住宅产物,可以实现的猜想并不只是在地铁上造房子。

焦点人物志 I 专访高一轩:地铁城市车辆段的信仰与猜想

留白的跨界创造

如果说车辆段上盖物业是高阶轨道物业,京投发展还企图在升级之上再造升级的「生活方式」。最近,他们实现了一个样板间的空间最大化尝试。

2015年高一轩在美国看到MIT(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实验室在做时空效率重新配置的实验。回国以后他发现,有一家很小的科技公司也在做类似的尝试,「我马上找到他们,问他们愿不愿意到我的地铁上盖来做一个样板间」。

高一轩灵机一动的邀请,这个样板间的高效空间打造从MIT实验室里的一个实验,到国内小型科技公司的尝试,变成了现实。

「屋里大部分隔墙可移动,你需要的时候厨房是存在的,你不需要的时候厨房合并释放出一个换衣间,父母来了打开一组柜子变成翻折的床。50到60平方米里面,让你感觉每个空间都是在90平米或者更大的房子里才能享受到的尺度,利用时空效率的重新配置来做。」从高一轩的言语间,不难感受到一种对科技嵌入生活的期待。

最近,京投发展频繁与国内顶尖的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进行探讨,在人脸识别、社区应用、智能家居等方面进行合作。「不是说我要做一个物业,而是我要以物业作为一个端口,给业主带去一种更加升级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是在做软硬件的升级,高一轩更愿意把京投发展的跨界努力视作生活方式的塑造。

在大地铁时代,京投发展在住宅上的猜想,从地铁站点周边物业走到了地铁上盖物业,又从细分的新型轨道物业市场,把目光投向了跨界。

犹记得年初,在一个媒体活动上,被问到「2017年房企要做一件比较性感的事情是什么」,高一轩说是「适度留白」。这种「留白」是把地产作为开放的舞台,衔接导入跨界行业伙伴,在生活方式的打造上提供更宽阔的想象空间。

焦点人物志 I 专访高一轩:地铁城市车辆段的信仰与猜想

 

轨道物业专家的扩张之道

在高一轩看来,轨道物业是一个细分市场里的蓝海,「2020年,全国会有超过四百个轨道车辆基底的开发机会,这块我们一定会广泛布局」。毋庸置疑这是轨道物业的黄金时代。

近年来,在轨道物业领域,主流房企在全国范围内从缺位到补齐,羽翼渐丰。而有近十年轨道物业开发的经验积累和积极的跨界想象,在这样一个轨道物业的黄金时期,京投发展在市场上却显得尤为低调。

2016年全年,京投发展在北京没有新增土地储备,仅在年底与中天颐信组成的联合体中标门头沟潭柘寺养老项目。2017年1月开年,京投+远洋+龙湖+保利+首开联合体以63.3亿元拿下门头沟潭柘寺镇地块,京投发展在该地块权益占比最大,占40%。这是2017年北京土地市场的首拍。此后8个月,京投发展在北京土地市场并无进账。

实际上,在2014年及2015年,京投发展曾连续两年完成近百亿销售额,凭借公园悦府、西华府及琨御府——地铁三府,分别位列2014年北京住宅销售额第7位,2015年北京住宅销售额第5位,一举进入全国房地产企业销售百强。京投发展迎来了地铁上盖物业的收获期。

如此的市场落差,有人质疑,是不是京投发展「仅凭轨道物业专家’的发展模式,在扩张速度上明显吃亏了」,是不是「多元布局房产、多元土地扩充才是王道」。

多次追问把问题一股脑抛给高一轩,他并不感到意外。这些问题或许是京投发展在定下「以北京为中心,以轨道物业为依托」的战略以来,就预料到的。

「我们的核心战略布局依旧在轨道交通领域,这个领域的项目未推出,可能制约我们拿地的速度;而车辆段项目面积甚至可超百万平方米,一旦拿到,对企业的补充和带动效应十分明显;我们有自己的战略布局,京投公司是北京最大的除了土储外的土地一级开发商,京投公司一级开发土地一旦出让,我们积极争取。」京投发展有自己的扩张节奏和强势背景,坚持轨道物业的核心,或许使得这家资源型房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高一轩是和北京地铁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也见证了京投发展在轨道物业的变迁发展,和他所在的企业一样,虽年轻,但稳健。

稳中是为了求胜。

京投发展在2017年更愿意去固化自己的商业模式,同时密集与外界接触,谋求扩张机会。「我们今年战略规划最重要的调整,是把‘以北京为中心,以轨道为依托’的战略作为基石。同时打开边界,走到北京以外的区域,拓展与我们基因相似的项目,支持公司的可持续及跨越式发展」。

除了京投发展,绿城、保利、绿地、龙湖、万科等房企也逐渐入局「轨道+物业」的开发模式。对比万科从深圳出发布局珠三角,保利在河北,绿城在江浙一带的发展,京投发展有一张「圈加点」的扩张版图。「第一是围绕北京做京津冀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交通设施一体化,将产生大量适合我们的商业机会;第二是在全国重点城市,点对点寻找与我们基因相同的项目进行扩张」,高一轩说道。

面对主流房企后起布局,纷纷「触轨」,高一轩对京投发展「从成立伊始就把发展轨道物业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地铁车辆段的开发对京投发展而言,不仅是战略更是信仰」感到十分自信和认可。

这些逐步试水轨道物业的房企,想要做到大规模成批量的物业投入,还需要时间和技术积累。而京投发展在北京的地铁三府已占地两百万平米左右,交房超五千套,「在全国来看是做的比较早,而且走在比较前面的」。

开发轨道物业不光是京投发展的战略,也是企业的价值观。从「蛮荒时期」的抓住先机,到市场热门时的坚持初心,如果把京投发展拟人,其内心必有棋局。

焦点人物志 I 专访高一轩:地铁城市车辆段的信仰与猜想

 

今天,北京地铁运营里程达到574公里,是36年前的24倍,到2020年规划超过900公里。中国已是世界上在建地铁里程最多的国家。

地上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地下交通网络流水行云,我们在1965年开工建设地铁,从地上走到地下,今天又从地下走到地上,去探索地铁城市的奥义。

高一轩说如果他不做房地产,他会去当老师。而老师与学生,从苏格拉底时期开始,便是智慧与想象最大的溢生之地。

点击查看往期【焦点人物志】

第一期  焦点人物志 | 泰禾沈力男:造院子很难也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