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打造北京文化金字 招牌

欢迎您来到傻大方资讯,本页内容是《20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打造北京文化金字 招牌》,既然来了就转发一个再走呗。

正文开始:





余隆与里卡尔多·穆蒂





余隆与里卡尔多·穆蒂





1992年,一个从柏林毕业的年轻指挥家回到北京,创办了第一个北京新年音乐会。在完成这第一个梦想后,他开始考虑北京应该有一个国际音乐节。于是,他与一拨儿志同道合的人于1998年创办了首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他就是著名指挥家余隆。如今,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进入了第20届。20年中,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成为国际音乐界瞩目的重要音乐节,与国际著名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和琉森音乐节一样,成为国际最重要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也成为北京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北京国际音乐节20年来引领着中国古典音乐向着世界迈进。





20年,赢得世界古典音乐界瞩目





20多年前的余隆风华正茂,踌躇满志。他放弃了当时能够在柏林得到的好工作回到祖国。在创办了中央歌剧院1991年的北京新年音乐会后,余隆就想:“北京这个大都市未来国际化的发展一定会与世界发生关系。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一个国际化的都市,是不是应该有一个音乐节?”1992年的梦想,到1998年终于实现。碰壁、失败,中间的过程有多困难可想而知。





上个世纪90年代的北京,古典音乐演出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世界名团和著名音乐家来北京演出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奢望。只有1996年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举办了“国际交响乐年”邀请了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和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来华演出。同时,相关演出公司还邀请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等在北京演出,使得北京观众第一次看到了这么多的国际一流乐团的演出。但是,过了1996年,北京交响乐演出市场的热潮开始回落。直到1998年10月13日德国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在人民大会堂为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举行开幕音乐会,北京开始有了一个名家名团的常态演出机制。每年秋天,北京观众都能够看到以名家名团演出为主的北京国际音乐节。





记得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演出的节目还不完全是音乐节组委会邀请的,但依旧是名家名团云集。当时叫“基洛夫交响乐团”的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在捷杰耶夫的带领下,让观众听到了真正的俄罗斯之声,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更是第一次来到中国演出。从那时起,每年的金秋都成为音乐爱好者的节日。从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演出——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奏响瓦格纳的歌剧《纽伦堡名歌手》序曲、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和《第五钢琴协奏曲》,以及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开始,著名乐团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常客。20年来,几十个世界著名乐团把中国首演献给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多位世界著名音乐家的中国首演也是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演出。今天,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成为国际音乐界瞩目的重要音乐节,成为北京的一张金字招牌,音乐家们以来到北京国际音乐节演出为荣,体现了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品质。





20年,众多作品中国首演





由于古典音乐在中国发展有个过程,因此,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之前,很多作品未曾在中国演出过。然而,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的20年来,众多优秀的歌剧、交响乐、室内乐、声乐、器乐作品首次在中国亮相,更有一些作品在亚洲也是首次演出。歌剧演出标志着音乐节的艺术档次。北京国际音乐节一直注重歌剧的引进和制作,包括自己制作歌剧,而在中国首演的歌剧包括《托斯卡》、《纳布科》、《尼伯龙根的指环》、《璐璐》、《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鼻子》、《玫瑰骑士》、《麦克白》、《赛魅丽》、《彼得·格莱姆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纽伦堡的名歌手》、《仲夏夜之梦》、《帕西法尔》、《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艾莱克特拉》、《诺亚的洪水》、《小狐狸》、《人声》、《夜宴》、《狂人日记》、《湮灭》、《赌命》、《诗人李白》、《咏·别》、《白蛇传》等。20年来,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首演的作品就达62部。





除了歌剧,更有大批中外交响乐作品和声乐、器乐作品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进行世界首演和中国首演,比如陈其钢的《逝去的时光》、潘德列茨基的《第八交响曲》、菲利普·格拉斯的《大提琴协奏曲》、彼得·鲁策契卡的《为男中音和乐队而作的荷尔林德交响曲》、霍华德·肖的《纪念弗雷德里克·肖邦诞辰200周年为郎朗而作的钢琴与乐队协奏曲》、谭盾的《马可·波罗四条神秘之路:为交响乐队和12把大提琴而作》、叶小纲的《长城交响曲》、陈其钢的《悲喜同缘》、刘湲《西湖月》、郭文景《满江红》、周龙《九歌》、刘索拉的《天地图腾》、邹野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等都是世界首演。作为一个国际重要的音乐节,委约创作、世界首演和中国作品的推广则成为必须。它体现的是国家音乐发展的水准,是音乐节在国际的影响力,因为委约创作和世界首演的作品都是中外著名作曲家的创作,无疑是艺术创作的高峰体现。





20年,职业化运作获各方赞誉





北京国际音乐节自创建以来就奔着职业化的方向前进,20年来成功打造了一支职业团队。从每届音乐节的节目设计,到音乐节的主题呈现,再到艺术家和乐团的邀请和接待,再到自己制作的歌剧演出,以及对观众和市民的影响力,都透着职业化运作,深受艺术家们的称赞。





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邀请世界著名钢琴家阿格里奇来北京演出,以往很难搞定的钢琴女皇阿格里奇满面春风,你要采访,录像录音,没问题,非常痛快。她那次由表及里地兴奋,对北京国际音乐节,她的评语是:“非常非常棒”。第一届就指挥基洛夫交响乐团的指挥家瓦莱里·捷杰耶夫对北京国际音乐节予以盛赞:“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规模和艺术水准都可以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白夜音乐节、奥地利的萨尔茨堡音乐节等并驾齐驱,已经步入今天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几大音乐节行列。”瑞士指挥家夏尔·迪图瓦认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成为了国际音乐界最受欢迎的音乐盛事之一。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尔多·穆蒂表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观众们全神贯注地参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观众与演出的音乐家形成了一种完美的互动关系。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英国指挥家西蒙·拉特尔爵士表示,在北京,他看到了另一个堪比伦敦逍遥音乐节的节日正在成长,那就是北京国际音乐节。





北京国际音乐节20年也受到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和盛赞。2008年7月,路透社发表题为《世界知名音乐家汇聚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文章,对在第1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亮相的音乐家和作品予以介绍。文章称,“北京国际音乐节目前已成为东方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且其声誉正在逐渐上升”,并称北京国际音乐节是“促进中国人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的重要力量”。2010年12月,美国《纽约时报》发表题为《东西方在歌剧中相遇》的报道。文中提到了第13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一周内上演亨德尔的《赛魅丽》、周龙的《白蛇传》以及叶小纲的《咏·别》三部歌剧的节目安排,以此为例说明歌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并引述了美国百人会前会长、美中文化协会主席杨雪兰对中国在世界乐坛上地位的评价和期许:“古典音乐存续和成长的希望在中国,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中国。”文/本报记者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