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友好关系史上的动人一幕( 三 )

2008年5月下旬,俄罗斯领导人主动邀请地震灾区中小学生赴俄疗养。在俄罗斯,来自15个州、边疆区、市的18个疗养点纷纷申请,愿意接待中国地震灾区儿童,规模总计1500余名。

从6月26日中国政府决定接受邀请赴俄疗养,到7月17日起灾区中小学生集结出发,20多天时间,要完成千人的遴选、办理护照签证、体检、行前培训等各项工作,尤其是,这些孩子都来自受灾严重的市县乡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仅所涉部门,就包括外交、公安、财政、民政、卫生、质检、民航、海关、驻外机构等10多个。

于继海当年的一份工作随笔中,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些环节的细节。包机出国、包机接回,当年孩子们觉得“便捷简单”的出国方式,不知凝聚着多少部门多少工作人员的付出。

“面对重大自然灾难,面对灾难中最无助的孩子们,中俄两国人民守望相助,体现和表达彼此的真挚友谊,传递两国政府和人民对儿童群体的特别关爱,这份情义无价,也必将留存在两国人民心中。”于继海说。

一次打动人心的患难之交

“在中俄两国友好关系交往历史上,发生过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但2008年汶川地震时俄罗斯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给予的巨大支持,尤其令人难忘。邀请灾区千余孩子赴俄疗养,绝对是动人的一笔。”中国驻俄使馆范先荣公使,2008年时任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领馆总领事,见证了俄罗斯人民对中国受灾地区施以紧急援助的许多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