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变法已经整整一百二十年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失败的变法已经整整一百二十年》。来源是。

失败的变法已经整整一百二十年。失败|变法|荣禄|光绪|翁同和|李鸿章|康有为---


1

1898年6月11日,清帝国名义上的一把手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宣布维新变法开始。而起草这个纲领性文件的光绪帝老师、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翁同龢,变法开始四天后就被光绪帝罢黜回家。作为资深的两代帝师,突然被光绪斥为“每于召对时谘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而下课,根本原因不在于他是“帝党”的领头人,而是光绪已经决定让翁同龢厌恶的康有为来主持变法——虽然光绪此时还没有见过康有为。

变法开始十三天前,恭亲王奕?病故。这位洋务运动的领袖、因精明能干而屡屡遭忌的老成谋国者,临终前给光绪最后的遗言是:“闻广东举人康有为等主张变法,请皇上慎思,不可轻信小人。”但光绪完全不把老政治家的最后告诫放在心上,他那时多半早就已经下了决心:把变法重任交给没见过面的康有为。

失败|变法|荣禄|光绪|翁同和|李鸿章|康有为---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失败的变法已经整整一百二十年在甲午战败之后,变法不是什么新潮的观念,从慈禧光绪到一干大臣,谁也没有表示异议。例如出了名的守旧人物大学士徐桐,他理学出身做过帝师,对西学极为排斥,“门人有讲西学者,即不许入见。”即便是这样的老顽固,也在上折子为变法谋划。至于所谓的顽固派首领荣禄,早在正式变法之前,就已经推动军事改革,并在保定和天津筹资设立学堂。至于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朝廷重臣,不管在闲在权,提倡变法皆无二致。

但为什么光绪选定了康有为呢?不仅因为康有为最为激进、闹得最早、跳得最高,也因为康有为除了给光绪许了一大堆美好愿景之外,还曾经有几句话说到了光绪的心坎上:“皇上所深知的有几人?不按资历破格提拔的有几人?能议论咨询的又有几人?”

身边几乎无人可用的光绪,碰上了激进的康有为,那就像干柴遇上了烈火。他只知道康有为规划的蓝图漂亮,却不清楚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康有为的主要性格包括三点:1.狂妄自负。2.空言甚于实干。3.为掌权不惜铤而走险。这样一个人来主持变法,结果可想而知。

康有为一开始,是很得翁同龢和张之洞赏识的。他从广东到北京,最早赏识他的人就是翁同龢。他从北京去汉口,湖广总督张之洞把他奉为上宾。但相处既深,翁同龢张之洞这样阅人无数的政客都发现:康有为言过其实,虽自诩为圣人,但其学说荒诞无稽,正是如假包换的野狐禅,由此对他的好感渐渐都转成了恶感。

康有为当初在北京创立强学会,一干重臣都鼎力支持。此时因战败失势而在总理衙门担个虚职的李鸿章,也对强学会变法图强的宗旨十分敬慕,自愿出银两千元,加入强学会作一会员或赞助人都可以。作为世界闻名的中国政治家,李鸿章即便暂时赋闲,但他的资历、人脉、和声望尤其是在百官中的地位,仍然是独一无二的。

失败|变法|荣禄|光绪|翁同和|李鸿章|康有为---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失败的变法已经整整一百二十年但康有为竟然拒绝了李鸿章的友好姿态,直接否决了李鸿章的入会申请。康有为的不屑一顾不是目中无人,就是幼稚透顶。

康有为给光绪开的变法药方,除了废八股等内容之外,核心措施是在中央设立“制度局”,专门负责制定及推行变法事项。至于原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则“六部尽撤”“则例全废”。把原来的国家执政机构完全推翻之后,代之以康有为的十二局“法律、度支、学校、农、商、工、矿、铁路、邮电、会社、海、陆军”。各省的总督衙门也可以不要了,代之以“民政局”,举行“地方自治”。一句话,实际上就是要从中央到地方来一次干部大换血。

这样庞大而牵涉无数权力交接的重大事宜,康有为有什么具体推进步骤和措施吗?没有。不要说之前没有,就算是在变法开始之后,他给光绪上的折子据说叠起来有一人多高,也几乎没有具体变法的条陈。整个百日维新期间,极少见康有为上书新学堂怎么设、新农商怎么推、新军事训练怎么弄……他就是一边不断上折子请开制度局,企图一步登天进入最高权力中心;一边让人不断上折子推荐自己、梁启超和谭嗣同掌权。要是问到他打算具体如何变法,他就表示:制度局不开——言下之意只要我不掌权——一切都是空谈。

康有为对于现存官员的态度如何,两句话就可以看出。变法开始五天后他觐见光绪,觐见前在朝房里等,据说此时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荣禄过来主动询问时局,康有为简单粗暴地回应:“非变法不能救中国!”

荣禄说我也知道法应该变,但问题是几百年形成的法,岂是朝夕之间说变就一下能变的?

康有为斩钉截铁地答道:“杀几个一二品的大员,则新法行矣!”

官居一二品的荣禄觉得自己的颈项凉凉的:康有为尚未掌权就已如此打算,一旦生杀大权在手,自己保不定就成了为新法开路而掉头的先锋。事实上当时荣有杀康的能力,而康绝无还手的机会,对潜在的政敌口出如此偏激恫吓之言,康有为也真是狂妄得没边了。

3

虽然康有为一门心思要掌权,但他自始至终都没能如愿。变法的第一推行者和最终决策者,都是光绪帝而不是他,他最多就是个顾问而已。一生中唯一一次见过皇帝之后,光绪也没有把他提拔成他梦想中的制度局局长,就连梁启超都只是在译书局谋了个小官。康有为大言不惭要杀一二品的大员,而光绪帝此时根本就没有提拔一二品大员的权力,权力都在慈禧那里。

光绪要变法,没人使唤是不行的。老干部都是慈禧的人,他只有找新人。颁布诏书快两个月后的9月5日,他才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和林旭为四品的军机章京,“竭力赞襄新政,无得瞻顾。”除谭嗣同是铁杆康党之外,林旭曾是荣禄的幕僚,杨锐是张之洞的学生,刘光第是刑部主事。光绪煞费苦心地安排人事,也是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尽量减少变法的阻力。

但专制社会里的变法,具体措施跟权力的转移相比,始终是次要的。光绪的意图是以军机章京们架空原有大臣,推行他自己的变法方针,因此他明确规定:所有奏章,由4人圈阅;所有上谕,均由4人拟定。原有的军机大臣,被晾在一旁。

这本来也不是什么新鲜招式,东汉时皇帝就已经用提拔宦官的方式来制约外戚了,明朝时也是使用太监来制约内阁群臣。但光绪跟这些皇帝的根本区别,就是光绪没有实权,而要架空现有权力,是非得有包括兵权在内的实权不可的。手上没有实权要玩架空,就是小孩的肥皂泡,中看不中用。

没有慈禧的放权,光绪的一切政令都是一纸空文。让区区四品的军机章京去指挥荣禄这样的一二品大员,也是光绪的一厢情愿。被康有为看不起的朝廷重臣,纷纷去慈禧跟前告状。像李鸿章这样敏感地觉察到迟早会出乱子的老政客,更是尽量置身事外,有多远躲多远。当时有人不解地问他太后皇帝意见相左,你作为朝廷重臣怎么不出来调和?李鸿章叹了口气说,你们小孩子懂得什么。

从光绪的角度而言,空喊了几十天的变法却雷声大雨点小,时间越拖得久,就越显出他的无能;从康有为的角度而言,自己极力倡导的变法,自己却因不在其位迟迟不能谋其政。压力越来越大,维新变法的形势越来越糟糕,顽固派的抗议越来越明显……终于康有为决定走出最愚蠢的一步棋:密谋政变,夺权在手,一劳永逸,围园杀后。对于手里没有半支枪的康有为而言,妄图凭谭嗣同的三寸不烂之舌就说动袁世凯犯上作乱,无异于痴人说梦。最终的结果就是慈禧大怒,囚禁光绪,诛杀六君子,变法措施除京师大学堂一项之外统统废除。康梁流亡海外,维新胎死腹中。

失败|变法|荣禄|光绪|翁同和|李鸿章|康有为---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失败的变法已经整整一百二十年戊戌变法的失败,核心原因在于过度激进。康有为毕其功于一役的过激作风、光绪急于求成的年轻心态、再加上教条主义和狂妄自大,是注定一事无成的。不用说“围园杀后”的幼稚计划不可能成功,就算一旦侥幸成功,让康有为这样的人掌握大权,国家政局也只会比变法失败更糟糕更混乱。反正最终结果就是清帝国不但没有进一步,反而往后退了两步。

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变法,全过程就好像从峰顶云端俯视下方的梦幻花园。花园绝对是美轮美奂人见人爱无可否认的,但若是不想耐烦地攻坚克难、小心谨慎地循路而下,只想一步到位一跃而下,结果就一定不是被人赞颂,而只能是为人叹惋。

参考: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谌旭彬《康有为毁了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