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当年斥巨资建设青岛,根本原因是为了展现德国制度的优越性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德国当年斥巨资建设青岛,根本原因是为了展现德国制度的优越性》。来源是。

德国当年斥巨资建设青岛,根本原因是为了展现德国制度的优越性。青岛|制度---


1871年1月,在俾斯麦的努力下,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终于统一为德意志帝国。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帝国在统一后,就以超常的发展速度,向英法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经过20年的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的工业产值终于超越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工业国家。

德国在统一后的崛起,首先要归功于在德国在科技方面的创新。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兴起了以电气和内燃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人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德国人本茨制造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德国工业也因此受益匪浅。

青岛|制度---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德国当年斥巨资建设青岛,根本原因是为了展现德国制度的优越性

上世纪30年代航拍青岛

其次,德国的快速发展,还因为德国的制度。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是市场调节为主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而德国的资产阶级很大一部分是从旧有的容克地主转变而来的,他们崇尚国家力量和权力,因此,德国走上了与英法不同的道路,确立了一个以国家意志为导向,国家力量干预经济发展的新兴资本主义道路。

所以,在统一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以科技创新和国家力量为驱动的德国,就以超常的速度发展,成为列强中的新贵。而发展起来的德国,也效仿英法,加入到瓜分世界的大潮中,开始在全球抢占殖民地和市场。而像英国占领香港那样,在远东的中国,抢占一个据点,也就成为德国的当务之急。

1897年11月,德国终于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被杀为借口,抢占了位于山东半岛的胶州湾,此时,胶州湾畔还只是一些渔村,两年后,这里便有了新的名字——青岛。此时英国的香港已经成为远东殖民地的样板,而为了展现德国制度的优越性,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就有了把青岛建设成超越香港的模范殖民地的打算。

青岛|制度---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德国当年斥巨资建设青岛,根本原因是为了展现德国制度的优越性

德占时的青岛

是的,英国从工业革命开始,一百多年的发展成果,德国仅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就超过了,德国人对于他们在制度上的优越性也因此非常自信。而在威廉二世看来,德国还缺乏一个能高度概括且能充分展现德国制度优越性的样板,青岛就成了不错的选择:如果德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青岛这个小渔村超越香港,那么,德国制度上的优越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威廉二世也就定下了斥巨资高标准建设青岛的基调。

而下水道的建设,成为德国人建设青岛的首要任务,这是因为在1898年6月,青岛下了一场历经36小时的大雨,对青岛地区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为了预防这样的大雨,初来乍到的德国人,也就高标准的建设青岛下水道。实际上,青岛是一个缺雨的地区,这么大的降雨,在青岛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而德国人以此为标准建设的下水道,也就显得有些浪费:不仅管道尺寸过大,还采用了先进的雨污分流理念。于是,在下水道建成后,管道里经常是干涸的,而下水道的浪费,实际上是对金钱的浪费。

青岛|制度---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德国当年斥巨资建设青岛,根本原因是为了展现德国制度的优越性

青岛下水道结构图

下水道只是德国高标准建设青岛的一个细节,其实从规划上来说,青岛的建设规划参照的是德国首都柏林,这也说明了建设青岛的起点之高,以至到上世纪30年代,青岛还有小柏林的称号。

德国对青岛的高标准建设,还体现在绿化和行政建筑的建设上。青岛本来泥土很薄,缺乏植被,为了在青岛实现绿化,德国不惜从外地运来土壤,改善青岛的水土环境。又从全球各地引进植物种子,在青岛试种,选出最适合青岛气候水土的植物,在青岛广泛种植。而德国在青岛修建的大型行政建筑,比如总督府、总督官邸等,都以大气、奢华著称。

青岛|制度---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德国当年斥巨资建设青岛,根本原因是为了展现德国制度的优越性

以奢华著称的德国总督官邸

就这样,在德国占领青岛后的十几年时间里,除了商人投资外,德国政府还为青岛的建设补贴了1.74亿金马克,在那时已堪称大手笔了。青岛也如德国人所愿,仅用了十几年时间,就从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城市。

只是德国政府在青岛的巨额投资,也引起了德国国内反对党的不满,他们屡次在国会中质疑这种不计成本的投资究竟值不值得。在这样的压力下,德国在青岛的建设不得不收敛一些,一些建设项目,因此被削减了资金,典型代表就是青岛火车站。按照原先设计,青岛火车站应该是更加高大、宽敞、奢华,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德国青岛当局不得不修改了设计图,将青岛火车站建成了乡村教堂风格。

1914年,在青岛建设进入最后阶段时,英德矛盾终于不可调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趁机抢占了青岛,德国建设模范殖民地的梦想也终于没有实现。至于所谓的德国制度的优越性,一战德国战败的结果,也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了。(文/澹台卓尔,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