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沉静下来

欢迎您来到傻大方资讯,本页内容是《心灵,沉静下来》,既然来了就转发一个再走呗。

正文开始:





有位喜欢读书的朋友,已经读过五十多遍《红楼梦》,真是越读越喜欢。每当工作之余或心情烦躁时,就捧读《红楼梦》。一次我们闲聊起这部书,提到冷子兴,这位朋友说:冷子兴在古董行做生意,尽管在书中戏份儿不多,却担负着演说荣国府的重要任务。他岳父是贾府管家周瑞,岳母是王夫人的陪房,地位不同于一般的奴仆。





我惊讶于他对《红楼梦》的熟知程度,毕竟书中人物众多,不熟读,则无法理清复杂的人物关系,更无法领悟书中的艺术魅力。熟读之后,足以深思,通过阅读堪教身心平复,这正是读书的魅力吧。





勤读书,多读书,善思考,当然需要不断积累,下苦功夫。天赋固然重要,勤奋尤为关键,而勤奋与宁静则互为表里。一些文化大家,之所以能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无不与勤奋读书的沉静品质相关。不妨看看这些人阅读上的真功夫。





作家张恨水先生,十四岁前就能背诵《三字经》《千家诗》《四书》以及《古文观止》等著作;史学家曹聚仁先生,奉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原则,居然把《儒林外史》通读了一百遍,《红楼梦》读了七十多遍,《聊斋志异》读了四五十遍,《水浒传》读了二十多遍……《史记》读了多少遍,他没有说,只说“是最爱读的书,是下过一点功夫的”。此外,茅盾先生能够背诵《红楼梦》,钱穆先生能背诵《史记》,他们在读书上所花的力气确实令人不敢想象。显然,读书功夫成就了那一代文化巨人。心态浮躁者,谁能有这种揣摩文字、领悟哲思的惊人之举呢?





其实,“忙”和“匆匆”,是大多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既然整天“匆匆”,就很难静下心来,更不容易如饥似渴地阅读古籍名篇了。当然,所谓“静”,并不是表面状态上的静,而是内心之静,是浮躁的反面,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难得的文化修养。





眼下,各行各业都有一些拥有“绝活儿”的人才,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喜欢读书乃至钻研。他们大多变成了行家里手,有趣的是,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静”的品质,无不有着勤奋好学的精神。诚然,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潜心阅读,无疑是便捷有效的方式之一。相对于读书,整天捧着手机“阅读”,不但无法获取系统可靠的知识,更无法涵养沉静的心态。缺乏阅读与思考的庸常生活,反倒使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肤浅与浮躁。一些沉迷手机“阅读”的人,他们距离古书家训、唐诗宋词,越来越遥远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人要固根、实心,不读书、不思考又如何做到呢?世人应该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书卷气,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促人沉静、从容,长期坚持,可以达到心灵的纯净,完善独立的人格。





毋庸置疑,浮躁,恰恰是当今风传市井的通病。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各种压力,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调整适应,戒除浮躁。安静的人生才是从容、真实的。如何才能安静下来,静读深思呢?还是坐在属于自己的书桌前,悉心选择一本直抵人心的经典著作吧。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除了可以“医愚”外,还可以“去浮”,确实称得上是治疗浮躁的好办法。(董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