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之后的重生 联合办公的护城河是人和技术

2015

年,创业公司

WhatsApp

Facebook

190

亿美元收购。

 



被收购的时候,这家公司的活跃用户超过了

4.5

亿。但这家公司仅仅有

32

名工程师,每人要为

140

万活跃用户提供服务。

 



信息化时代,公司越来越小型化,集约化,每名员工的产出在飙升。

 



比如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科技公司,人均利润贡献率达到

100

万元以上。

 



工业时代高耸的烟囱、成片的工厂、轰鸣的机器、潮水般的工人,正在成为过去式;信息时代从事

IT

和创意的摩登青年,

F

reeLancer

们,向往的是真皮沙发的休息区、弥漫咖啡香的咖啡吧和开阔舒适的工作环境。

 



共享办公,是这个信息化时代的注脚,在几大基础设施平台公司之下,分散化的小公司将是这个时代的主流。

 



中美两国是信息化时代的急先锋,分别诞生了氪空间和

WeWork

 



氪空间创始人兼董事长刘成城宣布,未来

100

天将在北京和上海等地新开业

12

家社区,接近

10

万平米,新增

10000

个工位。预计

2019

年底,氪空间管理超过

150

万平方米社区,服务

22

万会员。

 



联合办公的概念,经过四五年的沉淀,算是穿越了牛熊,开始展露出真正的价值来。

 



1

、泡沫之后

价值重生

 



共享办公并不是

WeWork

的首创,但现在的模式却是

WeWork

一手开创。

 



2010

年,联合创始人亚当

·

诺依曼和米格尔

·

麦凯尔维在纽约开设第一家

WeWork

办公空间。

 



两个创始人认为,

WeWork

不仅仅是一个美丽舒适的办公空间,而是一个可以让

融入

我们

的共享社群。

 



2010

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的房价跌至谷底,许多大公司不景气,员工成为自由职业者,离开了大公司也需要有办公场所。

 



在低廉租金和用户需求共同催化下,

WeWork

诞生于纽约。

 



纽约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策源地,受到的冲击也最大,

2010

年纽约房价和租金几乎是历史最低点,受到金融风暴冲击的失业者

也有很多迈入了自由职业的行列。

 



这也是美国知名科技公司中,诞生在纽约而非硅谷的唯一一个。

 



中国共享办公的火爆,有

WeWork

带来的财富效应,也有政策的激励。

 



2014

9

月,国家发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口号,双创风潮到来。

 



2015

6

月,经过一轮融资后

WeWork

估值达到了

100

亿美元,超过了

Slack

Lyft

等明星公司。

 



在两大推动力的作用下,共享办公火爆一时。

 



在中国,

杀入共享办公的

企业

大致有三类。

 



一类是有政府背景,接受政府补贴,扶持地方科技公司的共享办公场所,一般收费低廉或者免费,公司一旦做大就需要搬离,配套条件较差。

 



一类是传统地产商转型而来,

如前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毛

大庆创办优客工场、

SOHO

潘石屹内部创立的

SOHO 3Q

等,这些地产大佬掌握大量地产

行业资源

,转型方便。

 



一类就是科技公司延伸业务,比如

36

氪主业务是科技媒体和股权众筹,自然而然过渡到为小创业公司提供办公场地。

 



由于

2015

年双创火爆,

2015

年也被行业形容为

中国

联合办公空间元年。

 



潮水来得快退得更快。

 



2016

年,地库、孔雀机构、

MadSpace

等众创空间倒闭,让只想赚一把快钱的人丧失了兴趣。

 



在百度指数上

众创空间

的两个高点,一个就是

2015

2

月兴起之时,一个是

2016

7

月泡沫破灭之时。

 



众创空间和联合办公虽然都是

“co

-

working”

翻译而来,但在国内却有所不同。

 



众创空间并不是真正理解联合办公的意义,也没有得到

WeWork

的真传。

 



联合办公一般都建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办公大厦,

而地产背景的公司更希望将一些位置相对较远,空置率较高的物业改造为联合办公空间,用来消化自己物业项目的空置面积,例如中关村

SOHO 3Q

放在了地下一层。至于黄金地段、出租率高的物业,地产商们则完全有其他模式赚取更多利润。



有创业者说,传统地产商转型的

SOHO 3Q

和优客工场的审美和年轻一代是有隔阂的,完全没有创造出一种愉快个性的工作环境,给人的感觉是把大公司的格子间分割成了一个个小的格子间,地产商对于空间利用效率的痴迷,也让

3Q

过分地紧凑,依旧是一个标准化的冰冷的工作场所。

 



马化腾曾经说,你没有做错什么,你就是老了。

 



2

、联合办公的护城河

 



联合办公并不是一门传统的房产租赁生意,不仅仅是

二房东

 



表面上看,

WeWork

和氪空间

业主

签订

10

15

年的长期租约,然后按照月、季度或者年租给用户,就是一个房产中介。

 



实际则不然,

WeWo

r

k

和氪空间

所做的事,远远不是一个房产租赁能够做到的。

 



氪空间的发展,也绝对不是链家让出的利润空间。

 



WeWork

的建筑里,人均占地

50

平方英尺,是行业标准的五分之一,但它可以向每人每年收取

8000

美元,利润率保持在

30%~40%

之间。

 



2018

年,

WeWork

进入全球

22

个国家,超过

74

个城市、

253

个办公地点,拥有

25

万会员。

 



2017

年,

WeWork

的收入超过了

9

亿美元。据报道,

2018

年,

WeWork

的全年运营收入将达到

23

亿美元。

 



近乎

150%

的增长率,以

WeWork

为代表的联合办公绝对可以比肩互联网公司增长速度。

 



WeWor

通过收购了建筑技术公司

Case

和建筑管理平台

FieldLens

来组建实体产品团队。

 



WeWork

2015

8

月收购了

Case

Case

是一家建筑业的技术咨询公司,擅长建筑信息建模。

 



2017

6

月,

WeWork

收购了

FieldLens

FieldLens

允许项目经理,工头,建筑师,业主和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实时管理建筑工地,记录对话并跟踪和分配问题。

 



WeWork

的首席增长官大卫

·

法诺说,

WeWork“

是唯一真正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的公司,覆盖到建筑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

——

从选址、租赁、设计到建筑和管理。

 



WeWork

2200

人中,法诺领导者一个

160

人的团队,负责解决场地的实际问题。

 



其中包括选址团队、设计建造团队,其中的专家包含了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工程师、物流规划师、艺术咨询师等等。

 



WeWork

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来让效率最大化。为了决定要建造多少会议室,

WeWork

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神经网络,通过收集现有建筑布局和会议室使用情况的信息,来对会议室的使用情况进行预测,从而确定尚未开始建造的布局。

 



用户越多,收集的数据就越多,机器学习的结果就更精准,这个过程跟

Uber

、滴滴的逻辑非常类似,数据积累和服务质量会互相促进。

 



据报道,机器学习让

WeWork

一个新办公桌的建设成本从

14144

美元下降到

2017

9

月的

9504

美元,节省了

33

%。

 



这个团队推进很快,在选址设计的时候,租赁部门已经开始售卖了。

 



这套人马、设计和建筑规格、专利,才是联合办公真正的护城河。

 



决定联合办公前途命运的是人和技术,而不是房产,这就是为什么

WeWork

和氪空间是科技公司而不是地产公司的最大原因。

 



3

WeWork

的难题

 



毫无疑问,

WeWork

是联合办公的头把交椅,拿到了孙正义远景基金

44

亿美元投资之后,它的估值

提升

200

亿美元。

 



WeWork

也进入了中国,在北京拥有

5

个办公地点,在上海有

11

个。

 



虽然这个领域是充分竞争,氪空间等中国公司不具有任何本土政策优势,但

WeWork

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

水土不服。

 



迄今为止,尚未有美国比较大的科技公司在中国取得较大成功,

尤其是

充分竞争市场

是如此,

ebay

Uber

在中国败给了淘宝、滴滴,那

WeWork

面对氪空间的挑战,会是同样的故事吗?

 



WeWork

中国运营公司是洋槐商务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登记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外商独资公司,法人代表是

ABRAHAM JOSEPH SAFDIE

 



WeWork

没有本土化的管理,沟通主要通过邮件,非常不接地气。

 



外企邮件沟通水土不服是老问题,

WeWork

这里并没有任何改变。

 



WeWork

社区运营

人员

大多是具有国外学历的海

,实际上对中国服务业并不了解,态度跟中国本土公司差距很大。

 



有用户吐槽:

这里的社区管理员没一个有脑子的,借着

Wework

的名头全都一副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对中国人非常傲慢,

待国外用户完全不一样

 



而在硬件设计上,

8

人间以下的办公室还是用传统

钥匙

8

人间以上的才是门卡。

 



即便为了成本控制,

WeWork

在价格上也不具有优势,其人均工位月租金平均

4000

元。

 



即便纯粹拼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公司,在中国都举步维艰,何况拼服务和态度的公司,

WeWork

即便手握重金,也难逃劫数。

 



4

、谁会是幸运儿?

 



中国联合办公,必有一家

100

亿美元以上的公司诞生。

 



如今,氪空间、优客工场等一系列公司中,氪空间呈领跑态势。

 



刘成城宣布,未来

100

天,北京和上海核心商圈要开

12

家新社区,

刚刚

过去一季度,氪空间新增

管理

面积

15

万平方米。

 



氪空间是科技媒体

36

氪孵化,虽然不是最早发起联合办公,比起国内同侪,科技范十足。

 



按照氪空间规划,未来服务

22

万会员,每个会员按照

2500

元每月租金计算,每年营收可达

66

亿元。

 



即便按照

10%

的运营利润,每年纯利也有

6

亿元。

 



这几乎能跟猎豹和搜狗等公司平起平坐。

 



更幸运的是,如果你跑得足够快,这个领域并无巨头,换句话说,氪空间上限没有天花板。

 



资本的嗅觉更为灵敏:

1

11

日,氪空间宣布完成

6

亿元

Pre-B

轮融资,为其在近半年来获得的第三笔融资。这是中国联合办公领域最大单笔现金投资。

 



如果你跑得足够快,寂寞就追不上你。

 



刘成城说,

2018

年氪空间运营面积

达到

50

万平方米,

年度

增速

要超过

300%

 



这看起来有点疯狂,却经过事实的验证。

 



2015

6

月融资时,

WeWork

投资说明书上说,

2018

年,公司将有

28.6

亿美元的营收,

9.4

亿美元的利润,会员人数增加到

26

万,社区总数达到

376

个。

 



这些目标在当时似乎遥不可及,但今年都能

基本

实现。

 



1998

年中国启动房产改革,

20

年间轰轰烈烈地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令无数中国人有了自己的舒适的家和办公室。

 



未来

20

年,中国面临的是如何分配蛋糕,用科技和智慧让房地产变得更有效率。

 



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曾经问潘石屹,你凭什么房子卖这么贵,还卖得这么快?

 



三五年后,

曾经坐在风口上的潘石屹或许会这么问刘成城,为什么你转租房子租这么贵,还租这么快?

 



时间会回答一切。

 

-----------------------

超先声,王超的微信公众账号,关注互联网和新科技。微信搜索“chao-xiansheng”,倾听进步的声音。

超先声文章全部原创,都是赤裸裸的干货。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公众号,否则坚决找你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