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内向,一定很没出息吧”

《“你这么内向,一定很没出息吧”》系傻大方资讯网小编转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你这么内向,一定很没出息吧”


每到开学季和毕业季,都有一群人无所适从。


面对学校准备的欢迎仪式、学弟学妹张罗着捧场的毕业照,他们习惯性地逃避。


和陌生人聚会,嘴里说着“下次再见”,心里想的是“你可千万别再找我”;


一遇到集体活动,就肯定按时“生病”;


有没那么熟悉的人来邀约,就会十分巧合地漏看消息,恨不能这个世界放他们一个人过活。


这群人,被人说是“内向性格”,他们会因为抗拒社交,在小组讨论、团建、综合测评中被嫌弃和遗忘。


但其实也许他们都不曾知道,比偏见更可怕的,是自己从来没意识到过内向的潜在力量。



 

1


内向不是缺陷

只是理解世界的方式特殊


如果说外向的人,在无时无刻地抡着一把锤子,欢喜地开辟新的心理疆域,那么内向的人,就是在用更锐利的锤子,不断捶打自己的内心。


一颗已经历遍捶打的心面对这世界时,如果还要接受“不经许可”就自来的打磨,会让人感觉痛苦至极。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元宵节的家庭聚会上,所有亲戚都在的场合,一个妈妈逼着自己上高中的女儿敬酒。


女孩平时乖巧懂事,成绩好,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和她爽朗的妈妈不一样,女孩虽然也能健谈,但在面对那么多不熟悉的人时,往往习惯沉默。


她鼓足勇气,低着头慢慢地站起来,几乎要把手中的酒杯握碎,强忍着尴尬挤出微笑,对着一桌子不熟悉的亲戚说,“祝大家节日快乐。我干啦。”


喝完时她已经涨红了脸,一桌人却没有像她预想中地跟着推杯换盏。


妈妈这时却突然笑了,开玩笑地说,“宝贝,你应该请大家一起喝,然后自己才能喝,怎么都这么大了还不懂饭桌礼仪呢。”


女孩感觉自己就像在众人面前被扒光了,瞬间泪如雨下,顾不上一桌人的愕然。


太多人打娘胎就带着内向性格来对待这世界,“纠正”他们,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做过实验,找了500名4个月大的婴儿,给他们不同的刺激,比如彩色气球、蘸过酒精的棉签等,结果约30%的婴儿反应特别强烈,另外30%安静,剩下的40%处于中间状态。


心理学家推测“高敏感”的婴儿,青年时期会成长为内向的孩子,“低敏感”的孩子会相对外向——等到他们长大成人,这些推测都得到了证实。


除去天生的因素,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


央视有一部拍了10年的纪录片,《零零后》。片中,两岁时的一一不想交朋友,认为一个人玩儿挺好的。老师这样描述过一一:她的眼睛仿佛能透出淡淡的忧伤,但是她能自己打发自己的时间,做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愉悦自己。


“你这么内向,一定很没出息吧”


还在上幼儿园的她面对镜头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16岁的一一回顾小时候,她说一直知道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


要求每一个内向的人,都变得外向,对内向的人,其实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要在意那么多,独处也能让自己开心,所以(独处)也很重要。”


“你这么内向,一定很没出息吧”


一一的父母就是相对内向的人,所以在女儿表现出与同龄人明显差异的性格时,他们选择给予理解。


长大了的一一回到小时候的幼儿园,她依旧安静内向,很多小朋友却不自觉地簇拥在她身边。


一一说,在这个交流的过程里,她很享受。小朋友们,也同样很享受。


内向性格的人并不抗拒交流,只是他们与世界交流的方式与大多数人不同。就像同样内向的伟人甘地说的,“

用一种温柔的方式,你也可以撼动世界。


用不外露的方式消化情感,是内向性格的人温柔对待这世界的方式。


周国平在《人与永恒》中写,“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不是我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别人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我独处时最轻松,

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会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敏感、多虑,别人一个眼神的功夫,内向的人心里就已经想好了种种应对策略。


如果把这样的性格当成是病、矫枉过正,“就好像一个偶尔犯梦游症的人,本来他的病完全可以自愈,可是如果叫醒他,就会发生严重后果。”


总在被“纠正”的内向性格,已经承受了太多“以多欺少”的压力。


“你这么内向,一定很没出息吧”

▲保存图片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2


“干大事的人都外向”

是对内向性格的残忍偏见


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的苏珊·凯恩,在TED讲述了关于《性格内向的力量》:这个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内向者。


如果是交谈,他们更喜欢聆听;


如果是参加聚会,他们可能会选择在喧闹之中安静地阅读;


他们宁愿独立完成工作,也不喜欢加入到小组的头脑风暴。


“你这么内向,一定很没出息吧”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在个性调查中描述内向性格为:安静、离群、喜欢独处、保守,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但其实很多内向的人,并不是不擅长与人交流,只是不喜欢。


“你这么内向,一定很没出息吧”


诗人川西说:“带头鼓掌的人可能会有非凡的一生,性格内向的人只能重复别人的笑话。”


现实,并没有按照这种预想进行。


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们曾对电话会议进行语言分析,把4591个美国上市公司的CEO性格归了类。

研究者发现,内向型CEO所在的公司,其整体表现更好。

在外向性上得分很高的CEO,其公司的资产回报率反而低了2%。


实验论证的一种是相关性。不是说外向性格的人做不了领导,而是内向性格,没有人们想得那么“没出息”。


Marti Olsen Laney在《内向者优势》一书中认为,从生理角度来看,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对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更敏感,而且他们神经通路上的“乙酰胆碱”也能维持在一个恰好的有限范围内。


因而内向的人可以从内在世界,如情绪、思想等获得精力和能量;而外向的人,依赖的是他人、社交、多彩的外部世界。


如此,对于内向者的偏见甚至“歧视”,都源于不了解——在精神上让能量自给自足,与吸收外界精华,并无优劣之分。


内向,也不等同于低情商。


《天使爱美丽》中的女主角Emily,内向且自觉孤独。但是她会悄悄惩罚在水果摊欺负雇员的老板;看到女房客沉浸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中,她用丈夫的口吻拼出了一封动人家书;邂逅心仪的男生不敢袒露心情,用一张张照片作线索,记录自己的情感变化……


“你这么内向,一定很没出息吧”


正如发展心理学家Erik H Erikson在《同一性危机》中说,自我认同是一种精神朝内的灌注。外向性格的人更善于社交、管理,内向性格的人更沉稳、有创造力。二者没有严格的分界,被文化定义的性格,并不是一个人全部的特质。


外向有它的优势,内向也自有其存在价值。但

强迫

内向的人变外向,这无异于在摧毁一个人内心的天平。


“你这么内向,一定很没出息吧”

▲保存图片

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3


巧用内向性格

给自己多一点可能


改变自己,不是改变自身的性格特点,而是丰富它。


内向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也是精神气质,它们是内向性格赋予人的真正价值。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先生,因为命途多舛变得性格内向,但他同时拥有比常人更加坚毅和专注的品格。


正因为这些特质,他才能在炸药研究上保持长期的专注。一生里,共获得技术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他不仅获得了丰厚的财富,更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内向的优势,更在于对理性的清醒认知。


导演周星驰本是一个内向的人,在各大综艺、访谈节目中走神,甚至

缺席

,可在他的电影里,思考的

冷静

、观察的仔细,却能在无形中打动人的内心。


一期《圆桌派》里,编剧史航谈到,周星驰在《少林足球》中演出了这样一个细节:衣衫破烂的他看中了橱窗里的一双球鞋,买不起,只能痴痴地望着。


西装革履的店员出来轰他走,事毕,反手擦了擦玻璃。


“你这么内向,一定很没出息吧”


那一个动作,擦掉的是“被小人物的眼神弄脏了的区域”,史航说,透过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周星驰在表达小人物的愤怒上有多细腻。


因为内向性格的存在,世界上少了些歇斯底里,少了些痛快开怀,却有更多的细节,被这样的性格紧紧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