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同台 四个半小时完成我省首台机器人骨科手术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人机同台 四个半小时完成我省首台机器人骨科手术》。来源是。

人机同台 四个半小时完成我省首台机器人骨科手术。骨科|我省|机器|人机|小时|孙大辉---


“滴、滴、滴……”心电监护仪声音把周围环境显得愈发的静,无影灯下,吉大一院创伤骨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孙大辉教授操控着身旁的机器人一丝不苟的继续着手术。23日中午,一场“人机同台”手术在吉大一院上演,骨科手术机器人化身医生得力助手,助力完成我省首台骨科机器人手术,标志着我省骨科微创精准手术治疗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骨科|我省|机器|人机|小时|孙大辉---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人机同台 四个半小时完成我省首台机器人骨科手术

利用机器人精准定位导向套筒钻入定位导针

机器人“眼、脑、手”并用辅助医生精准定位

据了解,中年女性患者,20多天前因外伤导致骶骨H型骨折、脊柱骨盆分离 、低位髋臼前柱骨折入院。医生考虑到患者伤势较重,为降低手术风险,决定采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助力完成该项手术。

23日上午10点半手术正式开始,约两个小时后,机器人正式登场。新文化采访人员注意到,机器人“有眼、有脑、有手”,红外接收器相当于眼睛,电脑工作站显示器手术规划软件相当于大脑,机械臂相当于手部。

医生采集手术部位图像后,通过机器人系统的红外线跟踪器定位,传输到机器人主控台。通过机器人主控台进行严密手术路径规划,智能机器人的机械臂缓缓展开,移动到准确进钉目标位置,孙大辉教授顺着机械臂导管套筒准确无误钻入导针,沿着导针植入了1根螺钉。随后放射技师进行透视验证,确定植入的螺钉位置长度与规划植入的位置长度完全一致。

精度达0.1毫米“精准医疗”迈上新台阶

孙大辉介绍,在传统的骨科手术中,医生通常都是开一道很大的口子,然后根据X光片等检查数据,再依托医生多年的手术经验,对手术部位骨性标志进行判断和定位,这对医生的经验和技术要求都很高,需要医生有大量的手术临床经验和对解刨学的知识积累。一旦失误,螺钉没有置入准确位置,就会导致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大失血而死亡。

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正好可以辅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辨别手术位置,在术前,医生就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提前规划好手术位置和路径,在手术过程中不用再多次拍X光片,能比传统手术至少减少50%的辐射量。有了机器人辅助,手术路径更加精确。螺钉适合的长度、宽度和进入骨骼的角度,机器人都能准确计算,精度可以达到0.1毫米。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精确定位做到了极致。”孙大辉说,患者承担的风险和负担也大幅度减少。骨科手术的发展方向是精准化,骨科手术机器人正好做到了这一点,让医院“精准医疗”又上了一个台阶,也使得我省骨科手术质量迈上新台阶。

带动省内多家医院开展骨科机器人手术

使用骨科机器人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同时大大缩短手术时长。“以前打3个螺钉需要3到4个小时,使用机器人后在1小时内就能完成。”孙大辉表示,骨科手术机器人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面,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精准和手术的质量效果,让省内老百姓享受到“高”“精”“尖”的医学治疗技术,更好更快地恢复健康。

目前,吉大一院成为创建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的全国21家单位牵头医院之一。孙大辉表示,将来计划带动省内包括内蒙地区一家共9家联合医院开展骨科机器人手术,让医疗资源“下沉”,把精准医疗的理念和技术推广出去,让更多百姓受益。

据悉,由于这个病例是最复杂的骨盆环损伤,脊柱骨盆分离合并髋臼前柱骨折,而且是初次使用机器人手术,因此,人机同台手术共四个半小时,随着机器人操作流程的熟练掌握,此类手术时间将缩短一半。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正在恢复中。

新文化采访人员 刘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