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的生意与风尚 #Y12
剧场的生意与风尚
#Y12
这周哥哥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内容,标题是:
强烈建议恢复听歌剧可以扔臭鸡蛋的古老传统。
标题即作者的主要观点,“扔臭鸡蛋”的画面感太好。
点开看完后,有了一些想法,原作主要说的是古代欧洲的情况,我这边说说当代国内的现实。
(一)剧场
当代中国是缺乏剧场传统的
,或者准确地说,这种传统中断过。
关于剧场里真正的风尚,我们只能从过去的文学和生活史资料里看到描述,试图体会当年场面——大户人家的园子、堂会,普通百姓的天桥茶馆。
可是无论富贵贫穷,剧场本身,曾经并不
直接
意味着逼格。不过是富有富的排场,穷有穷的玩法,丰俭由人。
剧场之于表演艺术,在古代(不分东西方)曾是最主流的平台,是全民娱乐产品。
进剧场看(现场)演出,是一个产品线贯穿全民的事。如果不知道一个人究竟是看得哪种细分的品种、进的是哪种园子,单说“我去看戏”,你是不好判断他的社会阶层的。
直到某个时点开始,
剧场本身才有了IB的意思、有了分化人群身份的功能。
你现在听一个人说,“我去xx剧院”,无论xx这个名字具体是什么,哪怕是最破败或最年轻的,你都会自然对说话者产生一个判断,起码他的自我感觉一定是不错的——剧场本身在现在,已经呼之欲出某种审美和生活的区隔了。
那个时点,就是
拷贝
的出现。
过去平民节省娱乐成本的方式,是去更便宜的场地,看更便宜的班子。
拷贝的出现,把场地、演出的费用急剧压缩,传播效率随着规模急剧提升。
全民娱乐产品,从大家各自去各自的剧场,变成了大部分人看拷贝+一小部分人进剧场。区隔属性由此开始。
也许不一定大富大贵,但至少是有闲阶级;
也许不一定有顶尖的艺术造诣,但至少以“识字”为门槛。
(二)market size
几年前我卖剧本、也想投电影,某位大哥问我“真想当事业做?”
回答:没太想清楚,就想试着玩玩、赚点钱。
大哥说:不是好投资,全国电影的盘子才二百来亿,一家房地产公司就是你整个产业的盘子。
击沧海得巨浪,击池塘得小水花。
已然可怜至此了吧,然后剧场的盘子,还是电影小水花的
零头。
苍蝇腿的肉,总体十几二十来亿的数量级,男默女泪。
而且增速还非常低,大约5%,落后于通胀,毫无生命力。
在国内的剧场从业人员的收入也是
低到没有尊严。
国营派和商业派收入结构略有不同,但是结果基本相当:
国营派有底薪,3-4k,表演有补贴,一个月1-2k,若能评个等级得个奖,年底再分点奖金;
商业派接活相对更频繁,按实际出工计费。
当时雇人排戏,颤颤巍巍地打探一些“有名”的演员的费用。
得到的回答是:
800
我问:是参与工作的时薪么?
“不,是演出的费用,一场800,排练时间不收钱,管盒饭即可。”
我还算了一下,排一出戏商演二十天,中间休息几天,一个月正式演出六七场……
苍天啊,这哪里是池塘的小水花,简直就是弄堂里石板坑里积的雨。
现在的人都活得很“量化”,大众称之为有逼格的行业,都必须得是本身水深巨大、能击起巨浪的沧海。
“造不出A9、A10富豪的行业,我们大学毕业生不去。”
那可是为什么一个基数小、增速实际为负的小水坑,还竟然成了有点身份辨识意味的地方?
还竟然,需要被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在剧场里是贵族的、什么样是屌丝小资的?
(三)体会
去消费剧场的人,凭什么就IB了,这个问题很好回答:
1.金额的门槛,2.文化的门槛。
看上去真棒,
但仅适用于小资。
露怯的地方在哪里?
金额,顶天了一千出头;文化,仅识字而已,国内主流剧场的文化门槛,也就是识字、看得懂微博上的段子就够了的。
更大的漏洞在,
小资靠消费标榜自己,这是他们的阶级宿命。
这些都不是贵族在乎的。
贵族和小资的分隔线在哪里?
或者问,能在一个领域取得/继承相当大成就的人,和庸庸碌碌的普通人,精神上的分隔线在哪里?
要我说,
贵族对某些事情纵深处的细节,体会更深。
而小资,永远是扑蜂捉蝶,对所有事都浅尝辄止,看似方方面面都盖到了,但是体会不深,自然成就不大。
所以贵族不在乎消费成本,不在乎如何标榜自己,他们在乎的是,如何尽可能地积累更多的体会。
剧场能提供给他们的,就是多一点休息时体会的空间,和一点释放体会的出口。
增加一点成本,但是能让我的感官多一些感受的维度。
现场比远方的拷贝好些。
现场对于很多人来说,附加值不高。远方拷贝降低成本来得更受用些。
因为给了他们细节,他们也看不到。
比如户型平面图的猫腻,永远是淌过装修的浑水,才能一眼识破。
小资的情怀
就是迫不及待地和外界比较。
当他们兴高采烈时,愿意和全网的人pk谁把下午茶的照片拍得更好看,愿意给恨不得臭豆腐大排面都分出三六九等鄙视链;当他们气急败坏的时候,他们就痛骂一切。
小资是没有自己标准的,如果有一个看上去更厉害的权威告诉他们,你在剧场里最好老老实实,他们就会压抑自己的感情,坐得端端正正。
产生不同的附加值判断的原因,是真正
贵族的情怀
:
非常想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
“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这风景,只为悦己,不为悦人。
18世纪英国有一位物理学家。
在他活着的时代主要以化学家的身份在伦敦剑桥闻名,他在化学上的贡献包括但不限于:
发现了空气的组成,确定了水是化合物,发现硝酸……
嗯,是卡文迪许了。
但是直到麦克斯韦时期,科学界才恍然发现,他在自己家的城堡里盖了一个小实验室,小本本上记了无数实验方法、数据和结论,直到死后才被整理公开,他生前根本没想过用这些。
一个穿着化学家衣服的“物理爱好者”。
在麦克斯韦之前,他确定了
电荷作用力的关系、电容器的性质、电的势能……
还有一个,
他测出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里的G常数。
这样的人在物理里得到的体会,
是全然不同于那些为了给小孩凑学区房指标,而留校混SCI的大学教员的。
贵族无论在剧场里还是实验室里,都是这样恣情肆意的,
就应该“什么规矩都甭想限制住我”,
什么剧场礼仪,什么职称申请,老子统统不care,我全部的精力和能量,只想做我喜欢的事,只想往更深处得到更多体会。
就该“耿直率性”,喜欢就欢呼,不喜欢就扔臭鸡蛋。
(四)远方
我们都知道说,世界是靠生产力驱动的。
但其实生产力是包含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的,只是最近一二百年科学技术这条腿迈得太大,才看上去就好像生产力约等于科技似的。
但真正长线的历史里,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在共同滋养着人类文明进步,两条腿走路。
人文和科学都包含一些可以明确概念化甚至量化研究的部分,也自然而然的,在前沿处、边界处还有一些模糊的认知地带,暂时只能体会感受,还谈不上分析研究和表达。
就像古时候人们“感受”天圆地方,“感受”究竟是哪个星绕着哪个星转,“感受”能够表达为分数的数之外,应该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存在。
后来它们慢慢清晰,变为可讨论、可分析、可实验的道理。
两条腿在行进路上彼此启发、彼此滋养(当然,有时可能也彼此耽误了:))。
文明如是蹒跚进步,总要有人在前沿处、边界处往下多挖掘一些、往深处多体会一些。
这些人,当听到一个他们远方的同类说出那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是会哭出来的。
而这句话,当然是他当面跟你说的最好。
?
框内是我接过的,有史以来
最最最长
的贴片广告。
这么长的广告,居然还没收钱。
哎,谁让我卖的是自己的课程呢…………
水库和功夫财经的粉丝,并不重叠。想来还是可以收几两银子的。
框内是两则广告,一本正经给我自己打两次 !
1.
线上课程
由国民财商提升者
“功夫财经”
多番磨砺、精心打造的线上课程《欧神:地产的秘密》正式上线了!
小师妹将我的房产投资理论进行了系统性地精炼和升华,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你房产配置的需求,详情见下图:2.
线下活动
2018
楼市名利场,去与留不再徘徊?焦虑和抉择不再苦恼?“功夫财智会·多空激辩紫禁城”邀请房产大咖欧神、杨红旭等为您解读当下房产投资前景、技巧以及如何躲坑等秘籍。
时间:
2018.5.27
地点:北京朝阳区中复大厦二层宴会厅
- 小小的红薯也能做成大生意,小伙年赚1000万
- 深圳生意难做,大街上到处冷清,房东为什么不降房租还一直涨房租
- 絕美!活在古畫中的女子
- 古代的妝容,到底有多重口味?
- 故事:老公生意失败,我无家可归,三年后我拿100万狼狈离开
- 男子涉水行走时倒地身亡 警方:不排除触电发生意外
- 农村大叔做起了无本生意,一天挣200多元!
- 未来一周,财神缠身,横财入宅,生意越做越大的3生肖!
- 农村做这几个小生意,虽不能致富,但运营好了可以月收过万
- 2018年,农村创业致富的好项目,月入1万的小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