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张颐武:没人能超越国家而存在,有些声音被网络放大但并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北大教授张颐武:没人能超越国家而存在,有些声音被网络放大但并非主流》。来源是。
北大教授张颐武:没人能超越国家而存在,有些声音被网络放大但并非主流。凯特王妃|威廉王子|不眠之夜|王子|苦水|路易---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9日 (采访人员 杨月) 5月18日,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发表了《爱国还要讲“该不该”“配不配”?》一文,文中谈到,首先,人类现代生活的最重要组织形态就是国家。有人说自己“凑巧是中国人”,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而国家也必然要求你担负起对国家的责任和认同,爱国就是这种责任的一部分。其次,至于自己的国家落后贫穷,有不少问题,就“不配”被爱,更是荒唐的逻辑。正是由于有了爱国者,问题才会得到解决和改变,国家的发展才有了可能。
凯特王妃|威廉王子|不眠之夜|王子|苦水|路易---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张颐武。长安街读书会供图
围绕该文章,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专访了张颐武教授,以下是采访实录:
中国青年网:为什么会出现“凑巧是中国人”这样的声音?
张颐武:中国社会发展非常丰富、多样化,这种声音以前也存在,80年代以来,此类讨论层出不穷。
一方面,互联网上,不同的声音容易引起舆论和公众的关注。如果一般说爱国,不容易引起大家关注。而这种声音经过互联网得以放大,其实它和现实世界距离很远,显得很荒谬。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跨国界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多,有一种认识是觉得对全人类的关怀和对具体国家的认同是矛盾的,认为“国家认同”不重要了,认为自己是世界主义者、是超越国家的,年轻人接触的信息多了,甚至觉得这是一种“时尚”。
中国青年网:放弃“国家认同”,行得通吗?
张颐武:现实中,放弃“国家认同”是不可能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缺点,如果根据国民表现出的集体情况来看,对这个问题有看法、有想法,是正常的。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基于情绪、基于场景,他们就是想在一般人的感受层面,激起对“国家认同”的某种质疑,认为这是多余的。
中国青年网:鲁迅先生也曾对国民性有深刻的思考,每个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国民性格和做事方式确实存在不少差异。您认为对这种差异的认识与“国家认同”有关吗?
张颐武:过去的中国有很惨痛的记忆、受伤的经验,曾经经历过很长时间的积贫积弱,传统里确实存在糟粕,都应该有反思。但是这样的反思跟“国家认同”是两回事,有了“国家认同”才有紧迫感,去改变现实。
“国家认同”是一个社会凝聚的基本条件,社会要凝聚和发展,基本条件就是“国家认同”要正确,这是非常重要、不可改变的,全世界各国都不能容忍“国家认同”的危机,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虽然我们一直都有超越民族、超越社会形态的大同理想,但把人类大同的理想和“国家认同”对立起来,特别奇怪,而且二者并不构成概念上的冲突,它们不是互相背离的关系,爱国并不妨碍为人类做贡献,作为国际主义者和作为爱国主义者,并不矛盾;作为对所有人都关怀的人和作为爱国者,也不矛盾。
中国青年网:您在文章中提到“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论调可能会在一些不成熟的青年身上产生一些影响”,您觉得青年构建认知的“小世界”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大时代”之间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张颐武: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忠职守也是爱国的一部分。中国发展确实是到了历史的高点,国家富强,对于每个人的发展来说,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个人多做事、努力做事,也是为了国家做贡献,所以不矛盾,不是说每个人都要高调地表示自己多爱国,实际上只要努力工作,都是爱国的表现。个人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就是必须要对国家做出关切,群体才会给你更多认可和鼓励。
- 台湾大学教授:美国想借台海冲突阻碍中国崛起
- 北大硕士回乡养龙虾,年销5000万,他说做农业一点都不难
- 教授玩币:房产链是一个噱头,还是能切实解决房产领域的问题?
- 未来房价回归理性,许多人不相信?教授称20年后均价达80万
- MLXG摆脱杨教授算什么 如果成绩打的不好他得回家继承上亿家产
- 90后北大学生卖米粉,发扬“霸蛮”精神,一年收入1.5亿
- 赵昕教授:β受体阻滞剂在STEMI急性期的应用地位
- 迷你冰河时期将来临?数学教授的太阳周期模型精准度高达97%
- 为何这个教授说,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值得反思?
- 毕业季,大学教授致信走红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