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真的这么重要!“明亡清兴”龙脉风水成就康乾盛世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龙脉真的这么重要!“明亡清兴”龙脉风水成就康乾盛世》。来源是。

龙脉真的这么重要!“明亡清兴”龙脉风水成就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明亡清兴|风水|努尔哈赤|成就---


康乾盛世|明亡清兴|风水|努尔哈赤|成就---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龙脉真的这么重要!“明亡清兴”龙脉风水成就康乾盛世 一天深夜,明朝史官夜观天象,发现东北出现异象,紫气冲天,光耀帝星,于是匆忙上报皇帝。风水师告知万历,这是东北方出现真龙天子的征兆,不容忽视。万历惶恐之下,派出了大批风水师秘密来到辽东,他们肩负的任务就是破坏还未成型的龙脉,保住大明的万年江山。风水师们不敢懈怠,走遍各地,一举断绝了99条龙脉。万历皇帝这才松了一口气,以为就此保住了朱氏家族的一统河山。这是在抚顺新宾地区广为流传的一个古老传说。为了证实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新宾县的一位清史研究学者李荣发走遍了辽东的山山水水,寻找当年破龙脉时留下的痕迹。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荣发最终发现,那个久远的传说竟然是真的。

据老人们说,明朝时破龙脉有两种方法,一种办法是在龙头部位修庙或者建塔,把地气压住;另一种办法就是挑龙筋砍龙脖子,在龙脖子部位挖出壕沟,这些壕沟一般深五尺左右,宽六七尺,夜里填入马粪,也可以断绝地下的龙脉。李荣发发现,在赫图阿拉城对面,有一座被称为龙头山的山丘。龙头山上就有着这样的一条壕沟,宽两米多,深超过一米。它既不是消防的防火道,也不是当地人挖的排水渠。因为防火道一般比较宽、比较浅,而这个壕沟却比较窄、比较深;壕沟的南北两侧都有植物生长,沟中又栽种了树木,并无半点防火的功效而且挖壕沟的方向与山脉垂直,更无法引水灌溉,由此也就排除了壕沟是防火道或灌溉渠的可能性。再从壕沟的位置看,如果把龙头山看作一条龙,那么壕沟正位于龙脖子的位置,掐断了龙脖子,也就断了所谓的龙脉,看来这正是当年明朝皇帝破龙脉留下的遗迹。

康乾盛世|明亡清兴|风水|努尔哈赤|成就---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龙脉真的这么重要!“明亡清兴”龙脉风水成就康乾盛世

赫图阿拉城对面的山丘,据说明朝皇帝试图在这里截断大清龙脉。

李荣发四处走访调查的结果证明,在新宾县一县境内,像这样被人工挖过壕沟的山就有十几座,而且这些山无一例外地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龙头山。 当年万历皇帝派出的使者想必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才在所有与龙沾上关系的山上都挖了沟渠,这一番苦心能否奏效呢?

当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建都后,开始南征北战,攻城掠地。明王朝眼看着这来自东北方的军队已经在边界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靠斩断龙脉的方法显然并未能阻止努尔哈赤的铁骑,于是采取了更进一步的行动——派出重兵围剿八旗军队。决战就在赫图阿拉城以西80公里处的萨尔浒村展开了。这一战非同小可,对初兴的后金政权来说可谓生死攸关。胜负虽然是兵家常事,但是如果努尔哈赤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明朝的军队就会立即大军压境,直逼后金政权的心脏——都城赫图阿拉;如果他输掉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那么清王朝也不会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上。萨尔浒是满语,意为“橱柜”,萨尔浒村在当年也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村庄。如今,萨尔浒古战场已经被淹没在大伙房水库中,不见天日。早春三月,虽退去了冬日的严寒,但水库上仍冻结着厚厚的冰层,来到这里,想在水面下一探战场遗迹的我们只能失望而返。当年那一场血战的结果究竟如何呢?

康乾盛世|明亡清兴|风水|努尔哈赤|成就---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龙脉真的这么重要!“明亡清兴”龙脉风水成就康乾盛世

据说启运山是一条悬龙,努尔哈赤正是得到了这条悬龙的保佑,他的子孙才得到了天下。

根据史料记载,萨尔浒一战,明军出动了10万大军,号称47万。而努尔哈赤的八旗劲旅,按照编制不足6万人,与明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但在这一战役中,努尔哈赤充分展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发挥了八旗军队的作战优势,经过五天五夜的生死决战,取得了最后的辉煌胜利,自此扭转了整个辽东地区的作战局势:明王朝由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御,后金军队开始全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由此开始,努尔哈赤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八旗子弟军,从这座地处长白山余脉的都城,反扑向辽沈平原,一路势如破竹,进逼山海关。最终,他的子孙们成功地登上了北京紫禁城的皇帝宝座。明王朝统治者破龙脉的种种努力最终宣告失败了,他们一直刻意提防的女真后代还是从东北一路杀到了紫禁城下。

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告诉我们,当年明朝派人到东北来断了99条龙脉,却唯独漏了一条龙,这就是今天清永陵后面的坐山——启运山。坐山是风水的根基,是龙脉的象征。据说启运山是一条悬龙,努尔哈赤正是得到了这条悬龙的保佑,他的子孙们才得到上天的眷顾,最终赢得了天下。金庸在《鹿鼎记》中告诉读者,大清龙脉的所在地叫鹿鼎山,而我们眼前这座曾保佑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们打下江山的龙脉,却有着一个寓意吉祥的名字“启运山”。那么,启运山和鹿鼎山会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吗?

据史学家介绍,清永陵的坐山,在清顺治年间才被封为“启运山”。在得到启运山这个名字以前,它的原名是龙岗山,而当地的老百姓就直接叫它“狍子山”。狍子山之所以得名,据当地人说多半是因为山深林密,野生动物聚集,尤其狍子的数量很多,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名字。在新宾县一户养狍子的人家里,我们惊奇地发现,狍子和鹿的外表竟然极其接近!狍子刚出生的时候,身上甚至有着类似于鹿纹的花纹,在胎毛褪掉之后,它们身上的花纹才不见了。另外,狍子的体型要比鹿小一些。除此以外,很难区分这两种相近的动物,外行人更是不易辨别。这一行给我们的心中又增添了一个问号:启运山——狍子山——鹿鼎山,这是一个巧合,还是金庸先生给读者的一个暗示,又或者这三者本来就是同一座山的不同名字呢?在追寻的过程中,这个问题终究没有得到明确答案。如果清王朝在其龙兴之地——鹿鼎山或者狍子山——果真留下了一笔宝藏的话,那么今人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启运山前的“关外第一陵”——清永陵。

康乾盛世|明亡清兴|风水|努尔哈赤|成就---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龙脉真的这么重要!“明亡清兴”龙脉风水成就康乾盛世 公元1644年,清世祖进入山海关。在北京坐稳江山后的大清皇帝不忘先祖,从康熙到道光年间,先后有4位皇帝9次来永陵祭祖。为了保护这片龙兴之地,清廷把龙脉的保护范围甚至扩展到了整个辽宁省。

在《盛京典制备考》中,我们找到了清朝龙脉保护范围的详细记载以及龙脉保护地图。为了保护龙脉不被侵犯和破坏,清王朝在关外专门修筑了一条长达三千多华里的著名的柳条边墙。据史料记载,柳条边不像长城采取筑墙的方式,而是挖壕沟。壕沟一般宽八尺深八尺。从壕沟里取出的泥土在沟边再堆成高三尺的土堆,然后在土堆上每隔五尺栽三棵柳树,柳树和柳树之间用绳连接,就形成了一道柳树墙,史称“柳条边”。在柳条边保护圈内,清廷派出重兵保护,禁止当地百姓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生产。这一措施无疑使得辽宁一带的社会发展陷于停滞,并导致了城败地荒、人烟萧疏的荒凉景象的出现。

清代柳条边,据考证共有边门二十余个。在李荣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柳条边的一处城门遗址——兴京边门。高大的城门早已荡然无存,仅剩下门址的基础。当年砖石结构的边门有三间门洞,中间的大门供行人出入。兴京边门位于今日吉林、辽宁两省的交界处,两侧是高山,中间是峡谷,边门便设在中间的交通要道上,是扼守在龙脉上的一座重要关卡,来往人员都要在此经过严格的检查、登记。柳条边外的汉人想进入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经过层层审核和把关。清王朝正是以此来确保帝国龙脉不受侵犯。距离清永陵不远的抚顺市因盛产煤炭而闻名于世,素有“煤都”之称。但是,在清代,为了避免挖破风水,断了龙脉,清朝历代皇帝曾多次下令:严禁在此开采煤矿,违者严惩不贷。在《抚顺矿区志》中,我们找到了这样的记载,乾隆皇帝曾规定:“虽有煤筋,永行严禁。”道光皇帝重申:“兴京、抚顺所属界山厂,一概禁止,不准开采。”光绪皇帝也明确规定:“无碍三陵(福陵、昭陵、永陵)龙脉者,方准开采,有碍者一概封禁。”清王朝采取的一系列严密保护措施,给这片偏远的龙兴之地更增添了一分神秘,难道他们采取的种种保护措施是为了守卫这里传说中的宝藏吗?

3月,积雪未化的永陵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派庄严安详的景象。为了保护祖陵,历代清朝皇帝先后对永陵进行了28次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近代以来,当一座座清皇陵被后人打开后,陵墓中出土的一件件稀世珍宝,让人们对这座当时尚未开启的关外第一陵多了一份热切的期待。在永陵的宝城内一共有五座土坟和一座衣冠冢。李荣发告诉我们,其中的两座土坟曾经被打开过,他还参与了当时的发掘。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雨季,李荣发发现雨水灌入地下的速度很快,大量积水灌入了地下,当时他怀疑地下也许存在地宫。为了避免倒灌的雨水损坏地下文物,李荣发当机立断向省文化厅作了汇报,申请清理永陵。申请被批准后,他配合省考古所的工作人员清理了漏水地点,清理中,地面塌陷,露出了地下的坟墓,当时立即进行了抢救发掘。发掘结果表明,地下是努尔哈赤的伯父和叔父的坟墓,但是传说中的宝藏却并没有在发掘中现身。在这个大清龙脉的所在地,另外几座保护较好的坟墓至今都没有被开启,是否存在藏宝的地宫也就不得而知。也许这将成为一桩历史留下的疑案继续存在下去;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借助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对永陵地下进行一次彻底的探索。

小说《鹿鼎记》的结尾写道,已经获得藏宝图的韦小宝,并没有去打开那藏有足以推翻清王朝的财富的宝藏,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永久的悬念。今天,面对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清永陵,我们衷心希望这个悬念能永远地留存下去,永陵能够永远得到世人的保护和尊重。

康乾盛世|明亡清兴|风水|努尔哈赤|成就---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龙脉真的这么重要!“明亡清兴”龙脉风水成就康乾盛世

清永陵后面的坐山——启运山,它与鹿鼎山又有什么关联呢?

或许这只是一个历史的巧合:历代清帝为了避免挖断龙脉而禁止了对抚顺煤炭的采掘,但是,迫于国力衰竭,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的清政府还是在1901年下达了开采令。10年之后,大清王朝就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还有另外一个历史的巧合也出现在这里:300年前,大清江山由努尔哈赤在此奠基;300年后,清朝的历史又以末代皇帝溥仪被关进抚顺战犯管理所而宣告终结。从启运山到战犯管理所,一个历史的句号从这里划出,划圆了整个中国,又沉甸甸地落回了这片土地。清王朝从抚顺启运,又在抚顺终结,用了近三百年的时间,历史的车轮又转过了沉重的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