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卖麻辣烫身家过亿,破产后东山再起,过山车式的创业之路真是
# 全面开通留言啦~欢迎大家互动 #
作者| 三妹
来源| 财富人生(ID:GDP601)原创
27岁,他从一个卖麻辣烫的生意,做到北京最大的企业团膳公司,年销售3个多亿。
28岁,他迷上赌球,败光家底,公司被前来讨债的人踏破门槛。
29岁,他重出江湖,白手起家,创立新辣道,集厨艺、技术、供应链、物流配送为一体,连锁店上百家。
41岁,他卸任新辣道总裁,赌上全部家当,创建信良记,短短一年多就累计融资1.7亿元。
他说,这次只想做好一件事:
在新辣道基础上深挖餐饮供应链痛点,把中餐标准化。
从牛刀小试的果敢,到不断开疆拓土、取得成功后走上歧路的轻狂,再到后来痛定思痛、卷土重来的成熟,李剑高密度地经历着人生的大起大落。
一
1995年,大学毕业后的李剑不甘心待在家乡的小城市,放弃分配好的工作到北京寻求机会。
初到北京,他看着电线杆上的牛皮癣广告赫然写着:1000元一居室,北京外国语大学,三环路边。他兴奋极了,打电话说我要租一套!
结果电话那头说你先付半年租金,6000元。李剑一听噎住了,1000元一月和1000元一年中间隔了一道他跨不过去的大山。
为了活命,李剑和两人合住在两三百元的地下室,无意中他吃到了一份特别好吃的麻辣烫,便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那可能是北京第一家卖麻辣烫的。我想跟着卖麻辣烫的大姐学,帮人家干了十几天活,并保证去很远的地方摆摊,最后才花900块钱买到了她的技术。”李剑回忆道。
做生意是个苦差事,有天晚上他又像往常一样蹲在地上,用扇子生火。因为蹲得太久再一起身时,竟两眼一黑,晕了过去。
那段经历,李剑并不认为苦。
“也许我N年后成了李嘉诚,有人问你今天苦不苦?如果你认为苦,很多事情你就走不下去了。”
老天好像看见了,从此生意越做越顺。
卖麻辣烫的过程中,有人问他愿不愿意供应盒饭,李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开始为一家小公司供应盒饭。后来他发现这个生意好做,就有了专门给写字楼供应盒饭的想法,于是印了许多小广告。
后来他开始复制这种模式,挨家挨户地发小广告,有一回不巧被物业老板逮个正着。物业看他带个眼镜,文质彬彬不像坏人,便给他指了条明路:写字楼的地下室正好闲着,你要是愿意的话,给我们做饭。
这么好的生意,不做白不做。李剑雇了两个人炒大锅菜,中午运到办公室,员工每个人拿着一张饭卡,打一个饭画一个勾。一栋楼上千号人,一人一个月交两百元,一共能收20万元,李剑一个月能挣个五六万。
花了五年时间,李剑已经掌管着全北京60多栋写字楼员工的饭碗。
2002年,因胆大、敢想敢干,27岁的他早早过上了“富豪”生活,公司一年有3亿流水。
二
好景不长,有钱后的李剑开始频繁赌球,挣钱的时候贪婪,输钱的时候恐惧。体内的赌性是一头拉不住的猛虎,把积蓄咬得分毫不剩,吐出的是一张又一张空头支票。
这一切,让这个27岁的年轻人手足无措。管理、人性、财务……这些问题第一次刺痛了李剑,摆在眼前的只有两条路:
是逃还是还?
都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李剑为了还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自己患上了严重的抑郁,不但手里的餐厅卖得所剩无几,更重要的是辛苦积攒下来的人脉一夜回到解放前。
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迷期,2003年李剑应朋友邀请到成都玩,吃到了“徐妈梭边鱼”。他觉得这家店的鱼“味儿对”,就把老板请出来聊了聊,经过不停地游说,最终双方达成合作。
2004年年底,李剑在北京成立新辣道餐饮有限公司(简称“新辣道”),一开始就按企业思维来经营,“我们不是一个饭馆,而是一家餐饮企业”。对口味经过不断改良,第一家新辣道开了起来。
熟悉他过往的一位下属说,老板对供应链标准化有执念,新辣道规模化的核心——
秒冻锁鲜技术
也是他「强迫症」逼出来的。
然而秒冻锁鲜流水线却有弊端——量产一两个月后,门店却收到了大量投诉。后来经过分析,
发现鱼肉即便在冷冻的状态下,还是会因为盐分不断渗透,口感发生变化。
这次不太成功的尝试让李剑赔了好几百万。
"只要人不死,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看你怎么看。只要企业不死,碰到顺境你就快跑,碰到逆境翻过去可以跑得更快。"
站在失败面前,最简单的选择是回到
活鱼现杀
模式。李剑说,那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未来会很难。
“未来你要开200家店怎么办呢?那就得配200个杀鱼的?”
精明的李剑盘算后觉得不是办法,开始尝试做一些能够标准化的产品,把规模做大。
为了实现鱼和底料的标准化,新辣道开始布局上游,在山东建养殖基地,成都建了一个大型生产基地,北京建了一个现代化配送中心。当有些品种的鱼不适合在基地养殖时,新辣道就会挑选大型供应商进行合作,保证原材料安全可靠,至于底料方面,它则坚持原产地采购。
正是由于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供应链,才使得新辣道快速扩张,在全国各地迅速复制,带领团队做到了10个亿的营业规模,李剑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火锅老大”。
三
大到苹果,小到手机店,所有生意到最后都是
供应链的竞争
。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件事情,意识到这件事情之后,不是所有人都能相信它,相信它的人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坚定地去做它。新辣道碰到的问题,也是所有想把餐饮业做大的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016年,新辣道成立的第十二个年头,李剑卸任新辣道总裁,创建信良记,开始着手打造从养殖地到加工运输一体化的供应链餐饮公司,力图握住供应链的咽喉。
作为新辣道集团的餐饮供应链品牌,信良记主打中餐标准化爆品供应链,定位高品质鱼虾蟹贝类食材供应,推出的首款产品是小龙虾。
虽然小龙虾市场规模已达千亿,但这行跟农业一样:看天吃饭。价格、数量、质量受季节影响很大。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定产,用市场需求倒逼前端农业的养殖技术。
信良记首先整合农田,在湖北潜江跟当地政府合作承包了七八万亩虾田。除此之外,还采取跟虾农合作的方式,签订一揽子收购的协议。但前提是虾农要按照指标去养殖,不能搞小九九。
“2015年产品的生产和技术问题已经全部解决,但究竟是做B端还是C端我们思考得不是很清楚,或者说仅仅思考还不够,要去做一些实践。最开始尝试的是良记小龙虾,主要是店中店、与餐饮店合作的操作模式,后来才确定了B2B2C模式的正确性。”李剑讲道。
依托新辣道集团的消费端优势,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信良记提供了六种解决方案,即
爆品一道菜模式、爆品微商模式、爆品夜市模式、爆品外卖模式、爆品档口模式和爆品连锁模式
,实现价值最大化。
一年多来,信良记在发展供应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当然,它不只提供标准化产品那么简单,还从多维度、多场景为更多B端餐企赋能。
截至2017年10月,信良记服务的餐企超过3000家,业务范围覆盖200万家餐厅,包括金百万、云海肴、全聚德、必胜客、宜家家居、避风塘、绿茶、大鸭梨、鹿港小镇、青年餐厅、金手勺、东方饺子王、花家怡园等知名连锁企业。
为源源不断地输出美味简单的产品,信良记成立了专门的产品研发部门“亚洲美食联合研究中心”,对接烹饪大师与相关食品科学研究机构,将餐饮菜品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进行产品研发。继小龙虾后,2017年11月21日,信良记又推出椒麻仔姜鱼头、酱香鱼头、大闸蟹、香辣嗦螺等多款标准化产品。
如果把海底捞的蜀海比作沃尔玛,那么信良记就好像是联合利华,
一个是渠道品牌,广集产品,一个是产品品牌,专做标准化爆品。信良记一方面帮助餐厅解决了供应链问题,厨师只用撕开包装,调一下味就能装盘卖钱;其次,把市场端信息反馈给上游养殖户,推动源头技术不断升级。
四
目前,李剑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产品品质上,他坚信没有高性价比的产品,传播、渠道、资本都是空谈。
信良记在上游建了20万亩养殖基地和8大加工厂,并在北京、上海、西安等9个城市拥有物流配送基地,确保了上游供应链产能和食材安全。
2017年,信良记连获得两轮融资,包括3月份由瑞峰资本领投、黑马投资、禧云国际跟投的5000万元Pre-A轮融资,以及7月由钟鼎创投领投,峰瑞资本跟投的1.2亿元A+轮融资。
中国经济崛起的背后是餐饮和文化的崛起,全国3万亿的餐饮市场中,小龙虾市场规模超过千亿,人均消费达84元。
“吃饭这个是人头生意,全世界不会再有一个市场比中国大了”,李剑预计整个餐饮B端服务的市场规模在十万亿。
想要在这十万亿市场杀出重围,好比是一场马拉松,出发顺序跟名次没多大关系,最后的赢家也不是在前面跑得最快的。
2017年9月30日,信良记成为首批入驻天津天信互贸通产业园的企业,这意味着公司将在进出口方面有所布局。
“人生有什么意义吗?我觉得唯一的意义就是在经历,除此之外,毫无意义。”
此时,年过40的李剑沉稳了不少,回顾自己的创业经历,他低沉地说着自己的反思:
首先,赌性越强越需要对人性的贪婪和恐惧有越深刻的认知,并且这个认知越早越好。
其次,公司应该有很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数据,预收款和应付款要搞清楚,不要只看账面上现金,而忽视了还款账期,你花的都是未来的钱。
第三,人为什么而活着?在于经历。没有万年的国家,也没有万年的企业。人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感悟、去追求、去颠覆,去赋予人生意义。
作者|
三妹
来源|
财富人生(ID:GDP601)原创
(
版权声明
: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
)
- 最励志打工妹:给郭台铭打工11年,30年后成对手身家百亿
- 好戏开锣:华谊兄弟质押全部身家要跑路?崔永元这么回应
- 星爸爸退休了,出生于贫民窟,曾靠卖血上学,如今身家亿万,36年
- 不知名的微软创始人,是个身家150亿的天才单身汉 | 趣商业
- 毛人凤抑郁而死后其三子状况如何:长子富士康董事,次子身家过亿
- 直击2018年最有钱的六位中国女富豪,36岁的她身家暴涨成第一!
- 准备决战巴沙尔拿全部身家,重金犒赏三军,叙利亚即将迎来和平
- 用18年辛苦创业,从打工仔变为身家千万的老板
- 中国最低调的隐形富豪,出生于农民家庭,白手起家赚得400亿身家
- 27岁男子身穿女装, 独自在家离奇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