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刊财经】港股市场“酿变”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 春暖花开进入五月,香港证券市场“热闹非凡”。4月底正式生效的港交所新规,为香港市场的扩容推开了一扇窗:内地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暗流涌动,争当新规后首批IPO企业,其中,小米、歌礼生物、科培教育、成大生物等公司已递交在港上市申请,沃尔沃、喜马拉雅等公司也陷入上市的传闻中。
此外,时隔三年,QDII额度在近期首次出现新增;与此同时,自5月1日起,陆港通额度扩容4倍,内地资金流入港股的趋势愈发明显。华夏新时代混合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国际投资部高级副总裁常亚桥对《红周刊》记者表示,从估值、企业盈利和资金端等角度综合分析,“当前是开展港股中长线布局的较好时机。”
实际上,尽管今年以来港股不再单边上行,转为持续震荡,但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的多数人士却表示,港股的阶段性调整有利于挖掘中长期机会,看好医疗、科技、消费等领域的龙头股。
港股上市新规促IPO潮涌?
港股市场在经历过一季度“过山车”行情后,近期终于迎来了“政策蜜月期”。4月30日,港交所新制定的《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咨询总结》正式生效。
此次发布的IPO新规,港交所实际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权”公司以及将港交所作为第二上市地的公司打开了IPO通道。新规要求相关拟上市公司上市最低预期市值需达到400亿港元,如果市值小于400亿港元,则需在最近一个财政年收入不少于10亿港元。二级市场上,新规实施首日,港股三大股指全线大涨,其中,香港恒生指数报30808.45点,涨幅1.74%,创近期单日涨幅纪录;国企指数报12331.39点,涨幅2.19%。
受上市新规的影响,内地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医药公司纷纷向港交所递交申请。5月3日,小米集团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请并披露招股说明书,有望成为此次新规发布后首家登陆港交所的“同股不同权”公司。
招股说明书显示,小米股票分为A类股份和B类股份,A类股份持有人每股投票权为10票,B类股份持有人每股投票权为1票。具体来看,小米集团A类股份全部由创始人雷军(4.29亿股)和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林斌(2.4亿股)持有,同时雷军还持有2.28亿股B类股份。以此计算,雷军合计持有小米集团31.4%的股权,拥有55.7%比例的投票权,对企业保持绝对控股权。此外,小米集团上市前估值(460亿美元)、营收(1146亿元)也符合新规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招股说明书显示,小米融资额预计在100亿美元左右,有望成为港股今年募资金额最大的新股。
无独有偶,总部位于杭州的生物制药企业歌礼生物也于5月7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了上市申请。招股书显示,歌礼生物目前尚未实现盈利,这也意味着,歌礼生物有望成为港交所新规后生物医药板块上市的“第一股”。资料显示,歌礼生物目前有5项抗病毒药物发现及开发计划,主要针对丙型肝炎、艾滋病及乙型肝炎病毒。此外,蚂蚁金服、陆金所等也计划赴港上市。
“港交所在上市制度上的一些改革,有助于将更多前景广阔的高科技企业吸引到港股市场。允许‘同股不同权’的高科技企业上市,将极大地提升港股市场的体量,并吸引数量更多、结构更多元化的投资人涌入港股市场。此外,允许尚未实现盈利的创新型医药企业在港交所上市,也会吸引内地大批原创研发的企业赴港上市,这将会激活更多资金流入港股市场。”万家基金海外投资部总监郭成东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市新规也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港交所老化的上市企业生态。深圳前海云溪基金经理阳勇对《红周刊》记者表示,上市新规的实施,意味着香港市场正在向以科技创新、医药创新为主的成长性企业市场迈进。2016年至今,A股医药板块迎来60家企业IPO,虽然A股仍然是大陆生物科技类企业的优先选择,但是港交所新规落地后,更多生物医药企业将会赴港上市。另外,港股与美股相比,对大陆医药创新企业的吸引力也会更大,有望带来更高的溢价。
他同时表示,港交所新规落地之后,允许未盈利的研发型生物医药公司赴港上市,会加速本土研发型医药公司赴港上市节奏,刺激该领域投资行为。另外,中美市场估值差距显著,也会加速创新药独角兽的回归。此前在港交所上市的三生制药,目前市值相较于两年前在纳斯达克退市时提升了7倍。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港交所上市新政后首只上市的独角兽,平安好医生的股价走势或对“小米们”有一定的参考意义。5月4日,平安好医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交易,上市首日,开盘后不久股价开始走低,在5.6亿港元资金的守护下最终以54.80港元/股平收。无奈,次日平安好医生股价依旧低迷,盘中盘中一度下跌超10%,报48.9港元/股,跌破发行价54.8港元/股。而实际上,平安好医生的破发并非孤例。在平安好医生之前上市的有4家独角兽或新经济公司,分别是众安在线、阅文集团、易鑫集团和雷蛇,其股价均出现大幅下跌。这也提示投资者,面对上市初期的独角兽需要冷静面对,先研究清楚新经济公司的商业模式,然后给出合理估值进行投资,切勿跟风。
额度扩容背后,资金暗流涌动
除了上市新规,随着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额度新增,以及沪港通和深港通额度扩大4倍,港股增量资金有望大幅增加,进而拓宽资金对港股的布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披露4月QDII投资额度审批情况表,QDII额度新增83.4亿美元,被24家证券类、保险类及信托类机构获得,包括一些原有额度的机构以及有QDII资格但额度为零的机构。这是自2015年3月26日以来,QDII额度首次出现新增。
其中,公募基金获批额度的合计金额最多,共有57.7亿美元,占全部新增额度的66%,无疑将更利于公募资金南下投资港股。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内地31家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QDII基金合计135只,累计规模846.4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QDII基金在港股投资市值合计381.72亿元,占基金投资市值比为65.05%。相较于去年四季度,QDII基金在港股投资市值增加49.23亿元,占比增加4.97%。以此类推,新增QDII额度大概率将更多流向港股市场。
此外,沪深港通双向额度获批,自5月1日起,沪港通、深港通每日额度扩大4倍。沪股通、深股通每日额度将由130亿元调整为520亿元,港股通每日额度由105亿元调整为420亿元。统计数据显示,整体港股通4月累计成交1797亿元,日均成交额占港股成交比例为12.53%,环比增加约0.29%。
郭成东指出,QDII额度的放开,对海外市场产品包括香港本地被动型产品带来利好。陆港通额度的扩大,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港股投资的布局。沪深港通作为外资进入中国和中国资本出海的主要通道,资金流动额度的增加是大趋势,虽然港股去年以来已有很高获利,但当前估值仍处于相对优势水平。投资机会上看,市场资金的流入将改善港股的流动性,业绩有保障的行业龙头估值有望得到内地资金影响而提升,另外额度扩容有望为券商带来边际上利好。
同时,恒生指数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公司决定从今年第三季度起,将包括以香港作为第一上市的外国公司、合订证券以及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大中华公司纳入恒生综合指数的选股范畴。这意味着,内地资金有机会通过港股通买卖新增的这三类公司。
业绩向好背后的板块机会
今年港股个股方面的表现分化会非常大,但中长期来看,受益经济复苏和盈利改善,以及估值低位下的资金持续流入,看好教育、医药、互联网等子行业中的长期经营趋势向好、业绩增长确定的龙头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
前四个月,香港市场中,能源、地产、博彩、中资银行股表现出众。以恒成指个股为例,截至5月10日收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累计上涨39.62%、华润置地累计上涨25.87%、中国海洋石油累计上涨23.89%、建设银行累计上涨12.5%。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强劲的基本面是港股长期走势向好的根本支撑。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7日,以已披露2017年年报业绩的45只恒生指数成分股业绩来看,对比2016年,恒生指数成分股净利润同比增速达19.96%,实现由负转正,也是近5年最高净利增速,扭转了2015年以来的下滑趋势。此外,2017年恒生国企指数成分股净利润同比增长11.13%,实现由负转正,近5年首次出现好转。
按港交所行业分类标准,2017年对恒生指数净利润增量贡献最大的3个行业为金融业、能源业、地产建筑业,占比分别为40.91%、22.78%和12.63%。同时对比2016年,2017年所有行业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其中原材料业、能源业盈利增长达167.62%、162.59%,资讯科技业位居第三,净利润同比增长74.18%。以内房股为例,在市场持续调整背景下,截至5月10日,融创中国股价累计上涨6.65%。2017年报业绩显示,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达到约658.7亿元,同比增长约86.4%,实现核心净利润达到约111.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达259.1%。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科技股2017年报业绩同样亮丽,但因去年积累了太多获利盘导致今年领跌。例如腾讯控股,公司3月21日发布的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度实现总收入为2377.6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6%。不过截至5月10日,随着科技股逐渐得到理性修复,今年以来腾讯控股股价累计涨幅由负转正,上涨0.05%。
对于市场接下来的板块机会,阳勇表示,我们一直聚焦消费、医疗、科技三大板块,这三个行业能够充分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红利。如医药行业能从人口老龄化中获得更多增益,行业内龙头公司会在竞争中逐步确立自己的垄断地位,将会获得超额增长。具体投资机会上,他比较看好医药创新类企业,尤其是专注于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药物研发领域的企业。
而对于内房股,他表示,内房股是2017年至今资本市场的一大热点,碧桂园以5508亿元的合同销售额跃居行业第一,融创中国合同销售金额同比增速达到140%,恒大股价最大涨幅超过5倍。内房股已从极度低估进入到正常估值区间,基本完成了估值修复过程。站在目前这个时点,内房股会分化,他比较看好有品牌溢价、持续拿地能力强、成本管控能力优异的龙头企业。
在常亚桥看来,今年港股个股方面的表现分化会非常大,但中长期来看,受益经济复苏和盈利改善,以及估值低位下的资金持续流入,看好教育、医药、互联网等子行业中的长期经营趋势向好、业绩增长确定的龙头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
港股走势背后的“玄机”
尽管今年以来港股的震荡令市场情绪颇为谨慎,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阶段性调整有利于挖掘中长期机会。“我们认为当前是开展港股中长线布局的较好时机。
从恒生指数今年前四个月走势来看,表现不如2017年的整体涨势,震荡格局为主。不过,在上述利好的刺激下,港股市场是否会否极泰来呢?
公募基金一季报数据显示,QDII对港股的科技板块和金融板块较为热衷。30只QDII基金以腾讯控股为第一大重仓股,且一批基金在一季度持续增持。另外,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为首的大金融类个股也受到QDII基金持续青睐。
WIND数据显示,对比去年年报,今年一季度,金融和信息技术在QDII基金投资市值占比居前,分别为30.39%、27.57%。相较去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QDII基金在金融业上的投资市值上升明显,投资市值占比由26.19%提高至30.39%,金融业也成为QDII基金投资市值占比最大的行业。
相较而言,信息技术一季度的投资市值占比虽然也高达27.57%,但相较于去年四季度,QDII基金投资市值占比下滑2.02%(见表4)。而从沪港通资金4月份流向来看,南下港股通资金继续出现分化,资金流入深市港股通但大幅流出沪市港股通。
不难看出,尽管今年以来港股的震荡令市场情绪颇为谨慎,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阶段性调整有利于挖掘中长期机会。“我们认为当前是开展港股中长线布局的较好时机。”常亚桥坦言。
他的理由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估值来看,港股在经历2017年快速上涨后目前整体估值仍然较低。横向看,与H股和海外市场相比,其依然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港股内房股PE平均只有3~4倍,龙头以及中盘低杠杆成长的地产优秀公司仍然在享受行业集中度提升的红利。
其次,从企业盈利来看,利润率有望进一步改善并持续增长。根据预计,2018年海外中资股盈利同比增长有望达到13%左右,主要贡献来自于金融行业的加速增长,非金融行业盈利增速可能回归至19.7%附近的均衡区间内。企业收入可能有所放缓,但利润率仍有望进一步改善。
最后,从资金端来看,在“北水南下”等因素推动下,相对A股充裕的流动性将逐步填平港股估值洼地。海外资金和内地资金持续流入,也将使港股市场受益。预计内地南下资金有望以平均每年2000亿~3000亿元幅度继续流入港股市场,而境外基金当前仍然明显低配中国市场,美元指数中期可能维持相对弱势,而中国相关资产吸引力提升。
郭成东表示现在港股处于牛市的第二阶段。二季度市场和行业的风险相对集中,但对于三季度、甚至整个下半年,我们都较为乐观。“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向好的行情还会持续2-3年时间,而在此期间,我们尤为关注港股市场中的龙头企业。”他预期2018年港股市场的风格会更为均衡,价值型龙头企业和成长型龙头企业都会存在投资机会。
“个人判断,科技股的行情可能会在下半年更好。我们上半年只配了一些被错杀的硬件,但是软件的话,我们觉得是持续的好周期。软件对于企业效率的提升和政府效率的提升,无论是2B和2G端,都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开放式的拐点,在这方面会加大配置。”郭成东分析。
估值偏低、制度改革吸引优质资产、资金通道拓宽则是阳勇看好港股投资机会的三大理由。板块方面,看好以腾讯控股为代表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其成长性远高于海外,估值也处于合理区域。另外也看好有政策利好的研发投入高的创新药板块。当前虽然国内创新药研发成本比国外低,但也仅有中国生物制药、恒瑞医药等极少数企业才有能力持续投入较大规模的研发费用。
“未来,优质生物医药公司上市将促使估值体系加速转变。从固有的‘PEG’估值转向‘PEG+Pipeline’的体系。投资者的关注点也有望从当下的业绩逐步转变为在研品种未来的临床价值和销售潜力。”阳勇分析。
欢迎点击“
阅读原文
”订阅
- 存款偏离度指标放松 银行存款争夺战升级
- “反思互联网经济”是个伪命题 |《财经》社评
- 财经早班车|173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8%
- 港股复盘:腾讯领跌 恒指重挫近2%失守31000点
- 新兴市场风险加剧 港股重挫
- 扫黄打非办约谈网易云B站等;小米明日港股上市路演;《绝地求生
- 港股公司公告最新快递:中国建筑国际前5月新签合约额同比增21%
- 财经早班车|取消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 出海记|小米有望成“CDR+港股”同步上市第一家
- 智通港股公告精选︱ 6月7日 碧桂园前5个月销售额增37%至3346.8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