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周年:香港民间慈善机构助灾民“重建心灵”

《汶川地震十周年:香港民间慈善机构助灾民“重建心灵”》,傻大方资讯编辑整理。我们不生产头条,我们只是社会头条新闻的搬运工!

正文开始:





新华社香港5月10日电(记者郜婕张雅诗)走进香港灾后心理辅导协会位于新界葵涌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橙色展板上罗列的一连串数字:这家慈善机构10年来参与过全球多场地震和其他灾害的灾后心理援助工作,仅向汶川地震灾区就派出义工51队、共约380人次。





“香港灾后心理辅导协会应汶川地震灾民需要而诞生,起初在香港都没有办公室,服务中心最早设在四川绵竹。”香港灾后心理辅导协会总干事杜永政说。





2008年11月成立香港灾后心理辅导协会以前,杜永政是香港一个乐团的指挥。出于乐团管理需要,他曾修读临床心理学。2008年5月下旬,杜永政与十几名义工第一次到达汶川地震灾区,走访了彭州、都江堰、绵竹等地,为灾区民众送去物资的同时也在寻找运用其心理学专长服务灾民的机会。





杜永政回忆,他和同伴挨村挨户走访,记录下200多名需要心理辅导的灾民的资料,但在如此大灾面前,团队的共同感受是“不知所措”。





尤其让杜永政震撼的是与一名小女孩的相遇。团队在一个救助站为一群失去父母的儿童分发书包和鞋时,一名大约5岁的女孩用力推开递到她面前的鞋子并大哭起来。杜永政上前询问她需要什么,女孩回答:“我要爸爸妈妈。”





这一幕让生长于香港、“不怎么受过灾”的杜永政久久难忘,更让他意识到灾后心理重建的需求和难度。回到香港后,他多方打听,寻找能为灾区民众提供适切心理服务的办法。





“香港社会对汶川地震非常关注,媒体关于灾区情况的报道在震后一两个月还在持续。我每天看关于灾区的新闻,更时常想起那个小女孩,”杜永政说,他萌生创办灾后心理辅导协会的想法,想要为香港有心力帮助灾民重建心灵的人士提供一个平台。





协会成立后数年里,除了培训并派遣义工赴灾区逐家逐户登门提供心理辅导,还在当地培训了约500名心理辅导员,尤其是与学校合作培训具有心理辅导资格的教师,为数十万学生搭建心理保护网。此外,这一机构定期派员参与绵竹市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录制,为当地听众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更多灾民解开心结。





10年来,香港不少民间慈善机构从震后紧急救援到灾区重建、伤员康复等阶段都参与其中,并随着重建工作的进展和落实,逐步把服务范围拓展到灾区民众的心灵重建上。





香港福幼基金会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慈善组织2013年在持续之前开展的伤员康复服务同时,加入一项名为“影像助力计划”的延伸项目,由香港知名摄影师带着在香港募集的照相机到北川为灾区儿童开办夏令营,鼓励灾区儿童以摄影记录家乡变化和生活点滴,借以治愈受伤心灵。





福幼基金会四川赈灾项目总监周建国介绍,这个夏令营每年举办,还把参与儿童拍摄的照片送到成都展览,让城市的人看到受灾孩子眼中的世界。今年这项计划已经踏入第六年,除了在灾区举办,还将延伸至内地贫困地区,以艺术滋养困境儿童心灵。





“在帮助灾区民众方面,香港以技术力量参与,眼界放得很长,不仅是伤员康复和恢复重建,还有对灾区儿童的心灵抚慰和重建,”周建国说,“当灾害的影响慢慢淡化,香港方面会把眼界扩阔到山区其他儿童,把帮扶计划与未来勾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