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法官 一天却要出八个庭

欢迎您来到傻大方资讯,本页内容是《她不是法官 一天却要出八个庭》,既然来了就转发一个再走呗。

正文开始:





67岁“无袍法官”马仲兰坚守岗位24年





上个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人民陪审员法,这标志着人民陪审员在制度化、法律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作为全国50家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法院之一的海淀法院,有着一支600余人的人民陪审员队伍,67岁的马仲兰便是这支队伍的优秀代表之一。从1994年开始担任陪审员工作以来,24年她兢兢业业,为国家法治事业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到了“结案攻坚战”时期,老人虽然不是法官,可上午四个庭、下午四个庭已成她的工作常态。





陪审二十余年发挥自身特长





在海淀法院的人民陪审员队伍中,有着一位名叫马仲兰的老人,她精神矍铄,和蔼可亲,身体硬朗。要不是她亲口说出自己的年龄,想必没有人会相信她已经67岁了。退休之前,马仲兰是一位出版社的编辑,早在1994年,她就开始担任陪审员工作,从2008年退休后,马仲兰更是全身心投入到了这份工作中。





“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侵权纠纷案备受社会关注,马仲兰正是当时的陪审员之一。编辑出身的她,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庭审过程中问了这样几个问题:“你们的读者群是什么?受众面有哪些?对他们有多大的影响?”





这一连串的发问,直指案件审理核心。“我对主审法官当庭宣判的情形印象极为深刻,抗日战争时,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英雄人物和事迹已构成各族人民的共同历史回忆,‘狼牙山五壮士’便是典型代表之一,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儿女不畏牺牲、奋勇抗敌的决心,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社会公众的共识是一致的。”在回忆当天的宣判情景时,马仲兰说道。





不论早晚有案子老人就来





司法改革后,法院收案量大幅增加,不仅仅是法官们,人民陪审员的工作压力也增加了不少。尤其到了“结案攻坚战”时期,上午四个庭,下午四个庭已成常态。马仲兰经常在上一个庭开完后捋下思路,就立刻前往下个法庭。有时上午的庭审结束都已经近下午1点,错过了午饭时间,她只能回到休息室随便吃点东西,作短暂休息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接下来的庭审现场。





马仲兰的老伴曾是中科院的高级工程师,老先生爱下围棋,退休后每天都在中关村附近的棋院下棋,而马仲兰则全身心投入到海淀法院的陪审工作中。“他下棋,我做陪审员,退休后我们执着地有着各自的爱好和追求。”马仲兰笑着说。





协助判断是非岗位作用巨大





人民陪审员有着“无袍法官”的称谓,作为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众,他们虽不能像法官那样精通法律和庭审程序,但利用自身丰富的社会经验、生活阅历以及所拥有的朴素的正义感和道德认知,对于案件审理起着极大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积极作用,马仲兰所在的海淀法院,从岗前培训开始即向陪审员强调要积极参与审判全过程,发挥作用,不做“陪衬”。在日常参审过程中,鼓励陪审员对影响判断案件事实的问题大胆提问,合议时也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协助法官查清案件事实,准确作出是非判断。





北京晨报记者黄晓宇





法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