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不要像美国父母那样养孩子”

 看点

 

 

 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很多家长“向西走”,学习更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但在

美国居住了近3年的作者却

说,即便在美国,她也不会像美国父母那样去教育子女。在她看来,先进的教育离不开“土壤”——社会与家庭环境、考试与选拔人才制度、教育体系等等,一味套用在孩子身上可能会水土服不服。而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也许才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注: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



文丨

 思小妞 

  编辑丨黄晔

有了孩子后,什么枸杞、泡脚、治秃头,统统靠边站,天大的事也大不过子女的教育,这是中国父母笃信的真理。

于是,国内就有朋友问我:美国父母是怎么样教育子女的呢?

在美国居住了近3年,这个问题可能一时半会儿很难讲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即便在美国,我也不会像美国父母那样去教育子女。

 

1

  

一份调研显示,中国父母陪娃做作业、上各种辅导班花费的时间是美国父母的10倍。

比如,我的一票中年朋友们早就开始疲惫又充满希望的折腾了。孩子刚出生时开始倒腾买卖房子换学区房,孩子3岁上了幼儿园又开始打听上海哪所私立小学最好。



所有人周末晒出的朋友圈都与娃有关:儿子刚上完两小时的少儿英语,语感得从娃娃抓起;女儿的芭蕾舞老师今天夸她有天赋;路上来回花了4小时带孩子参加乐高比赛,拿了第二名,值!

但最为一个看客,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辛苦。

“我才不要像美国父母那样养孩子”

更讽刺的是,2014 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和杜克大学两位社会学教授(Keith Robinson、Angel L.Harris )追踪了近30年来,美国父母参与孩子学业的 63 种活动,从帮孩子做作业,到讨论大学计划等,结果发现:

不管父母是什么种族、处于哪个社会阶层以及教育水平如何,都对孩子的学业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孩子上中学以后,父母的帮助还会让成绩下滑。

所以,我一度特别欣赏美国父母的教育态度,放养、心大、出力少、还落好,家长和孩子都轻松。一起和爸爸看漫威、窝在沙发和妈妈读小说多好啊,干嘛要陪做作业、上才艺班。

但接触了很多家长、孩子后,我对所谓的美式轻松、快乐教育产生了一些动摇。

美式教育有诸多益处,但有两点在我看来未必可取。

“我才不要像美国父母那样养孩子”

 2

 



美国家长太在乎孩子的尊严。

尊严这东西肯定要重视,但如果像美国父母重视的这么夸张,未必是好事。

我上中学那会身体发育,特别能吃,所以体型有点圆润(当然,现在人到中年也没纤细)。有一天,我正端着一大碗炒面埋头猛吃,我妈路过饭厅时说了一句“宝贝儿,你今天少吃点吧,最近有点胖哦。”我说好啊,就乖乖把剩下的半碗放下了。



十几年过去了,我从不觉得这是一件大事,可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美国朋友Terasa时,她吓了一跳,“你的妈妈怎么能这么对你啊,太严格了,完全不顾及你的感受!”

我彻底懵了,这算什么严格啊!不过是一位爱美的妈妈,担心女儿的外形,提出了一个小小的建议。我压根没觉得受到任何伤害。

但我非常能理解这件事在Terasa看来为什么如此严重,因为这涉及到了孩子的自尊。

Terasa有个8岁的女儿,对甜品无比钟爱,一天吃3个冰淇淋还不满足。女儿的体重不可避免走向了肥胖。有一天Terasa终于受不了让老公去和女儿谈谈(因为女儿和老公更亲近),想劝劝她少吃点甜品。过了10分钟爸爸回来告诉Tearsa,我做不到。



因为他刚开口说了一句“宝贝,有件事我想和你谈谈。我在想为了健康你是不是能少吃点甜品?”然后,女儿愤怒又委屈地看着他,说“你是嫌我太胖了么?”

Terasa和老公都觉得此举伤害了女儿的自尊,所以他们决定暂缓再议。

“我才不要像美国父母那样养孩子”

在美国,有不少肥胖儿童,可很多父母绝口不提“肥胖”二字,他们小心谨慎、旁敲侧击、费尽心思地一边制作健康食物、一边夸自己的孩子可爱。就连做运动也要想办法避免动机是减肥,而是找借口“亲近大自然”。

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尊严是好事,但当孩子行为失当或有损健康时还要极力维护,只会助长孩子的脆弱。

就像Tearsa的女儿那样,爸爸只是提到了“健康”她就已经怒气冲冲。过度保护孩子的尊严不仅会让孩子养成玻璃心,更严重的后果是他们不懂坚持、很容易放弃。

好多美国孩子在上小学、中学时都会学习乐器、第二外语。然后没几年他们会说不喜欢、没兴趣、找不到热情,继而放弃,很多父母表示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美国父母的逻辑是热情很重要,如果没有热情那就放弃,我充分相信你的选择。 

可畅销书《异类》的作者Malcolm Gladwell提到过,想要在某一领域成为精尖人才或者所谓的天才,都要遵循“一万小时定律”;而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也承认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我才不要像美国父母那样养孩子”

孩子幼小时很难理解克服困难、取得成就需要艰苦的付出和大量的时间,成功——继而伴随的快乐和幸福——的另一个名字是枯燥、努力甚至痛苦。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尊严固然重要,但像诸多美国家长那般看重、甚至“放任”,很容易让孩子“跟着感觉走”,丢失坚持的可贵品质。

 3

 



美国教育中的反智氛围浓厚。

并不是说美国人都不尊重知识、认为读书无用,而是美国的孩子们在小时候只想做cool 孩子、不愿做好学生。这与中国的校园文化完全不同。



在国内,我们称赞、羡慕成绩好的学生,甚至“书呆子”有时都是褒义词。而在美国的孩子眼里,好学生都是nerd。维基百科对此的定义是“指偏爱钻研书本知识,将大量闲暇用于脑力工作,对流行文化不感兴趣,而不愿或不善于体育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的人。”

“我才不要像美国父母那样养孩子”

想做一个cool的人没什么不好,我想另类、求新、与众不同,完全合理。

可一味追求cool会导致才华的浪费,甚至人生目标的偏离。

Nico是我认识的一位非常聪明的美国学生,他在小学时就能用计算器(注意,不是电脑)去编程小游戏,发射小火箭、开赛车。我问他为什么喜欢做这些,他说“Just so cool!” 



现在读硕士的他对编程用途的理解依然是游戏——“for fun”,从未想过用此项技能去实现某种应用,做一些所谓的正经事(包括真正去开发一款游戏)。因为做正经事是一种不cool的行为,在Nico看来编程的用途只是保持他足够cool的工具。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像扎克伯格、比尔盖茨那样很早找到自己热衷的事情、发挥出巨大的潜力,然后放弃常春藤,花费一生时间去投入到某件热爱的事业中。这样的人要足够有才华、足够幸运才行。

很多有天赋的美国孩子在追求cool的过程中,轻易迷失了,让才华沦为兴趣、让兴趣沦为平庸,可惜了一身本领。

提出这两点并非代表我对美式教育全盘否定。美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家长更平等地看待孩子、把他们视作成熟的人、鼓励孩子自由表达看法和探索。



而在学校从技术层面来讲,有被写进法案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英文首字母的缩写)教育、阅读方面有做得非常细致的Lexile(蓝思)分级阅读测评体系、甚至在学前的幼儿园就有Tools of the Mind这样的项目去培养孩子好奇心、自控力。这一切为美国培养了许多高尖人才。

 

“我才不要像美国父母那样养孩子”

但身为家长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好”。优质、先进的教育离不开“土壤”——社会与家庭环境、考试与选拔人才制度、教育体系等等,一味套用在孩子身上可能会水土服不服。

我特别喜欢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一句话: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

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这也许才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我才不要像美国父母那样养孩子”

“我才不要像美国父母那样养孩子”

?

 

西方“快乐教育”是骗局、阴谋与谎言?你到底被忽悠了多少?

? 成为“完美家长”,首先要做到什么?

?那些主动学习的孩子,都有善用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理论的家长

“我才不要像美国父母那样养孩子”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000+

篇优质文章

“我才不要像美国父母那样养孩子”

“我才不要像美国父母那样养孩子”



现在加入国内首档

探究古诗词内在逻辑的课程,

教你读懂古诗词!

原价699元

团购价599元

点击下图,立即购买

“我才不要像美国父母那样养孩子”

 

↓↓↓

点击

阅读原文

,进

外滩教育

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