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平息教育焦虑,要从公办入手

小编来了!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钱江晚报:平息教育焦虑,要从公办入手’,特意拿来分享给各位看官,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记得分享哦!


正文开始:





这一周,民办小学招生现场再次刷爆杭州朋友圈。彻夜排队,几十比一的录取比例,比买房摇号还要疯狂。其实这已不算什么新闻,只不过是一年比一年场面火爆罢了。





一位家长直言,如果有教学资源优秀的公办小学,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读民办?如果家门口的公办小学也很优秀,何必舍近求远?问题就在于,优质公办学校资源僧多粥少。





就在这个时候,又一个招生动态引起了家长们的骚动。近日,杭州多个城区公布今年公办小学的学区范围,其中拱墅区有2个区块首次被划为“双学区”。实际上,“双学区制”并非今年才出现。2012年,杭州市上城区就开始实行“双学区制”。





“双学区制”实际上就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区制”。2017年教育部就针对多校划片发过通知,里面提到,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也就是说,到底是实行一个学校一个学区的“单学区制”,还是多个学校划片的“大学区制”,关键就是看这个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平衡。





“大学区制”试图解决的就是地区教育资源的均衡问题。家长的心态对教育肯定起到关键的作用。但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态下,再浓郁的鸡汤都无法缓解家长的焦虑。





有人说民办择校热是因为家长太焦虑,但我相信,家长是账算得最清楚的一个。如果没有民办初中的掐尖,谁会费那么大劲去拼民办?现在很多优秀学生集中在民办初中,同一所重点高中,可能来自公办初中只有前几名的同学有优势。而民办初中的生源又很大一部分来自民办小学。这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自然把民办择校热烧得滚烫。





占据了大量公共资源的国有民办,既有政策上的优势,又有生源上的优势,公办如何竞争得过?如果说当初政府倾斜民办是源于时代背景,时至今日,民办教育的土壤早已今非昔比。政策的导向决定了民办教育发展的方向,也会影响民众的择校热度。民办VS公办造就的畸形偏差,如果不从政策导向上引导,只会越来越突出。





面对这一社会焦点问题,相关部门做出了回应。去年年底,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新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其中实行名额分配制是新中考改革最大的亮点——招生名额以初中毕业生人数”为主要依据按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其中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学校分配比例从2018级学生开始不低于60%(现已经达到50%以上)。可以看得出来,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切实改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的做法,同时推进初中学校优质均衡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目前小升初,民办学校一头热的行情,公办学校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些公号传播着“教育是中产阶层的自我救赎”,貌似点燃了无数人的心声,但实质上,如果不从基础公办教育入手解决这一问题,最终所谓的中产救赎只能成为拖垮一个家庭的泡影。教育,于国家来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于家庭来说,是维持和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手段,于个人来说,是个体发展的智力竞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择校热正是这一矛盾的体现。





窥教育之一斑,而知社会之全貌。要让社会各个阶层成员能够公平合理地流动,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极其重要。而在目前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势下,提升公办教育品质才是应对民办热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