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界“大熊猫”安家南山植物园

小编温馨提示:前方高能,《植物界“大熊猫”安家南山植物园》需要您认真观看!

正文开始:





最近,南山植物园又多了一株“镇园之宝”。“宝贝”名叫多歧苏铁,是世界上罕见的古老珍稀植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苏铁。它曾与恐龙一起生活,是从恐龙时代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多歧苏铁曾神秘“消失”了20年,并被列为珍稀濒危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植物界的“大熊猫”。有植物专家称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裸子植物。





多歧苏铁究竟有多稀奇?昨日,重庆晨报记者来到南山植物园一探究竟。





它因机缘巧合被带到重庆安家





在南山植物园温室的四季花卉厅,记者见到了刚刚在这里安家的多歧苏铁。





多歧苏铁来重庆扎根,是一次机缘巧合。前不久,南山植物园的植物专家到云南地区引种,偶然发现了这株多歧苏铁。





“很多地方的植物园都想要它,但是因为不好运输,只好作罢。”南山植物园温室中心主任文伟说,这株多歧苏铁只有一根枝干,有3米多高,运输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容易折断。





这次到云南引种,恰好有一辆大货车随行。“大家都说这株多歧苏铁和重庆有缘,要是没有这辆大货车,我们也运不回来。”文伟说,大货车的货厢内留出了一块“专属位置”放置这株多歧苏铁,盆的四周都被固定,枝干也用竹竿支撑,一路小心翼翼护送它到重庆。





它神秘消失20年后又现身云南





文伟说,植物学上对多歧苏铁的研究并不多,资料也较少。有植物学家称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苏铁”,也有植物专家称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裸子植物”。





在不少植物专家眼中,多歧苏铁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植物。神奇之一,是因为它曾与恐龙一起生活;神奇之二,是它的独特外形。





多歧苏铁是一种苏铁属植物,大家熟悉的铁树也是这个科属。但是,与其它苏铁属植物不同,多歧苏铁多为一根枝干,叶片如羽扇般,并且羽叶近对生,叶片有2-3次二叉分歧,故名多歧,有较强的观赏性。





更为神奇的是,多歧苏铁曾在地球上神秘“消失”了20年。





1975年,世界植物研究机构宣布多歧苏铁在地球上已经绝迹。然而,20年后,多歧苏铁又奇迹般地重现在云南省红河州的热带雨林中。有植物专家认为,多歧苏铁已在这里“隐居”了数千年。





1996年5月,国际苏铁生物学术会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对多歧苏铁在云南红河流域重现都感到惊奇,并称赞:“中国多歧苏铁,世界独一。”





它有可能在重庆生活过





1996年,中国发行了一套苏铁特种邮票,共有4枚,总面值320分。其中,多歧苏铁面值为230分,是其中最贵的一枚邮票。





在这套特种邮票中,还出现了多歧苏铁的“兄弟”——攀枝花苏铁。它也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与恐龙、熊猫并称为“巴蜀三宝”。





多歧苏铁有没有在重庆生活过?文伟翻查了《重庆缙云山植物志》等资料,并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但是,也有植物专家认为,多歧苏铁在地球生活了几亿年的时间,从生长环境来看,它也有可能在重庆生活过。





多歧苏铁生长的海拔下限为150米,海拔上限为1000米,一般生长在中低山石灰岩山地雨林下。纵观重庆的自然环境资源,有部分区域是适合多歧苏铁的生长的。





文伟表示,接下来,南山植物园将进一步研究多歧苏铁的历史,探索多歧苏铁的重庆足迹。





2017年,在《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中,多歧苏铁被列为了濒危植物。多歧苏铁也因此更显珍贵。





它对研究植物起源有重要意义





多歧苏铁是种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种群。因此,多歧苏铁对研究种子植物的起源、与动物的协同进化、古地理气候的变化,以及现代种子植物区系等领域,都有着特殊和重要的意义。





多歧苏铁生长缓慢,喜高温、湿润、向阳之地,生长适宜温度23℃-32℃,日照70%-100%。因此,南山植物园在温室里挑了一块“宝地”给多歧苏铁安家。





记者在温室内看到,这株多歧苏铁的根部连盆一起被斜埋在了土中。“先让根部适应这里的土壤环境,几个月后再取盆。”文伟说,倾斜放置更有利于多歧苏铁枝干的生长。





在枝干的下方有一片流动的水域,这也是为这株多歧苏铁精心设计的。文伟说,多歧苏铁虽然耐热、耐旱,根部不能积水,但是叶片也不能失水过多。因此这片流水,可以保持环境的湿润。





多歧苏铁所在的区域,大部分时间可以晒到太阳。在阴天时,温室也将打开太阳灯,保证它的日照需求。都市传媒记者刘波





植物档案





多歧苏铁





世界上罕见的古老珍稀植物。最早出现于距今2.5亿年前的古生代二叠纪,甚至可以追溯到3.2亿年前的石炭纪,兴盛于侏罗纪“恐龙时代”。经第四纪冰川时期,大多数苏铁已灭绝,仅有少数类群残留至今。多歧苏铁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主要分布在云南东南部红河下游的河谷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