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奥斯卡”iF奖能拯救中国产业吗?

欢迎您来到傻大方资讯,本页内容是《“设计奥斯卡”iF奖能拯救中国产业吗?》,既然来了就转发一个再走呗。


正文开始:

“设计奥斯卡”iF奖能拯救中国产业吗?

2018年1月,多家来自中国企业的产品获得了设计界“奥斯卡”的iF奖项。iF奖项誉满全球,在全球的设计发展史乃至德国经济发展历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被誉为设计界的奥斯卡实至名归。能够获得iF奖项的认可,代表了中国设计的水平与影响力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提升。

iF奖项1953年诞生于德国,在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奖项对于推动设计与德国产业融合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大幅度提升了德国产业甚至民众对于设计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德国产业在消化设计精华上的产品品质提升。

iF奖项的评选视角背后反映的是设计与产品的关系,设计与产业的关系,以及设计与民众设计认知的关系。

对于这三种关系,我称之为

“设计语境”

。这种设计语境在不同的国家都是有所反映的,只是在不同国家会呈现出不同的模式。

如果两个国家之间的制造业体系与发展路径是不一致的,民众对设计认知水平是不一致的,那最后产业对设计的理解一定是有差异的。

虽然设计语境的结果以及设计奖项的表达在不同国家完全不一样,但是背后的这种设计与产品、设计与产业的逻辑却是一样的。

“设计奥斯卡”iF奖能拯救中国产业吗?

那么这对中国的设计与产业来说有怎样的启示?

首先,由于不同国家的产业发展路径以及民众对设计的认知水平,对设计的理解以及评价体系都是不一样的。

中国产业的发展与德国和美国都不一样,具有相似点也有不同处。中国的制造业长期以来料代工方式发展,而在发展自主品牌的阶段长期以同质化与价格竞争的方式生存,只求“做到”,而非“做好”,既没有形成德国那样的制造业细分领域纵深发展,也没有形成像美国一样的可以产生高溢价产品的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设计更多是以“模仿”的方式存在,和制造业的融合度不高,产业对设计的认知还主要停留在“外形”阶段,因此远未形成德国那样与制造业的唇齿相依的关系。

与此同时,

设计在产业方面也没有上升到理论的程度,缺乏利用设计融合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能力,因此也没有形成美国那样去驱动制造业的能力。

此外,民众对设计的认知也还未成熟,打动民众的更多是物美价廉与“酷炫”的设计。因此,用iF或者IDEA奖项的评选出来的设计结果并不能完全符合中国的设计语境。简而言之,我们参与iF评选更多应该是借道学习国外对设计的评价逻辑,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其特有的评判体系。依靠获得iF奖项来打开中国市场,是不切实际的。

其次,无论iF还是IDEA的评奖,都凸显了一个逻辑,就是评选的是“设计在产品中的作用”,而不是设计本身。

设计只是好产品的一个抓手,而不是全部。iF关注点是设计在产品制造中的细节,IDEA关注的是设计作为抓手对产品创新的作用。也就是说,

设计如果脱离产品、脱离产业、脱离技术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而在中国,目前可以说设计与制造的融合有限,对制造业更像是一个外来者,似乎设计是可以独立生存的,比如不少企业只是把设计看作一种视觉化或者外形的作用,而实际上制造部门却难以去理解设计的结果。然而从德国与美国的经验来看,这恰恰是不可能的。

期待工业设计一枝独秀,拉动中国的制造业转型,目前来看是不现实的。设计与产品,设计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也会影响本国设计在全球的话语权。在这次iF的评选过程中,我深刻感觉到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设计圈是缺失话语权的,和国际同僚相比,还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如果与制造业的结合无法提升,设计师的能力也难以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将很难有发言权,更遑论形成中国自己的设计语境的影响力。    

最后,中国自己的设计语境模式在哪里?

很明显中国的产业发展不能照搬现成的模式,因此设计与制造的关系也需要自己去开辟。

“设计奥斯卡”iF奖能拯救中国产业吗?

我这里并没有答案,但是通过多年来与大型公司和初创企业的合作,我逐渐看到一些可能性。

首先,近年来的“消费升级”给中国的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会,也给设计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而大量国外品牌正在逐渐从中国退场,给了我们制造业很多创新的机会。因此让我们的新品牌或者传统制造业有机会向美国的模式靠拢,比如华为模式的涌现。而与此同时,虽然中国的制造业很难出现像德国一样的高水平制造,但是数十年的代工让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积累了相当雄厚的生产技术甚至研发技术。因此

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设计将更多扮演制造业存量技术的催化剂,通过设计的力量将制造业的技术与消费需求做最好的匹配。

其次,随着数字化和资本高速发展,中国产生了很多全新的商业模式。

比如小米的生态模式,可以借助一个企业内部已经论证成熟的用户社群、设计与制造能力平台,辅以充沛的资本杠杆,来向外输出产品化能力,打造一个产品生态链。这样可以快速以性价比高的产品推向市场,这个过程中设计扮演了快速产品化的作用。当然,

目前层出不穷的严选、精选模式满足了消费升级初级阶段消费者对品质性价比的需求,但本质上仍是缺乏自主设计的复制。

无论是哪种模式,都需要设计跳脱出目前“独立存在”的境地,需要深入到前端的市场甚至商业模式地位,以及后端的制造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设计在产业中的作用,形成中国特殊的设计语境。

 

周佚 | 文    时青靖 | 编辑 周佚是指南创新创始人兼董事长,2018年iF奖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评委。 原文参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8年4月刊《 “设计奥斯卡”iF奖拯救中国产业?》

《哈佛商业评论·观点》 编辑|周强qiangzhou@hbrchina.org “设计奥斯卡”iF奖能拯救中国产业吗?

公众号ID:hbrchinese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