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施工企业:寻求突破还是等煮

2018年的施工企业:寻求突破还是等煮

2018,再不行动,温水煮青蛙的被动局面会越来越临近!

  时间似乎更快了,送走相对平淡的2017,迎来十九大后的第一年2018。

  2017年,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公布,在下一个五年甚至30年的国家规划中,结合投资趋势、产业经济、信息科技的发展,中国建筑产业发展会有新特点。

1、建筑产业新常态持续:难再高速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对于质量效益的要求将不断提高。预计2018年宏观经济将维持平稳增长,未来几年GDP增速有所回落,进入6时代。

  随着我国投资拉动型经济向消费拉动型经济的转型,随着全国固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预计未来几年固定投资增速会持续下滑。至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跌至个位数,并成为未来的新常态。

  受宏观经济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的影响,建筑业总产值增速未来将缓慢下滑。《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建筑业总产值增速目标设立仅在7%,并第一次提出了建筑业增加值的增速目标,但也不高,仅为5.5%,这两个目标无疑是综合考虑经济新常态、未来的经济形势、城镇化推进速度提出的,更切合我国目前的新常态,同时也表明了国家对建筑业已不单单是追求规模的增长,而是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产业及企业进入

从规模、速度导向向质量、利润导向的拐点。

  伴随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建筑业增速放缓,高增长时代一去不返,传统建筑业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建筑业必须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摆脱低成本要素驱动的粗放增长方式,不断适应新需求、新技术,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2、2018投资新特点

  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是影响建筑业需求的重要因素,建筑业产值的增速与两者的增速相关性很大。2018年,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均有回落,受投资增长的影响,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将会放缓。

  从投资领域来看,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指明了房地产供给侧改革的总方向。未来房地产调控的目标,一是平稳房价、二是多渠道提高住房供给,预计现有调控政策将维持稳定性和延续性,未来政策都会在这一基本导向下实施,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会有所放缓。在基建领域方面,跨入2018年,全国新一轮的投资又将启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对重大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业内专家表示,2018年“稳增长”压力较2014-2016年有所减轻,预计基建投资增速全年将维持在15%左右。基建仍然能保持快速增长,为建筑业提供支撑。

  从投资主体来看,这些年国家大力推动PPP,成为大国企、央企的盛宴,民企可分的蛋糕太少,近期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在2017年连续下发PPP规范性政策(50号文、87号文、92号文、192号文)之后,发改委最新下发2059号文《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指导意见》鼓励民资参与PPP,表明对PPP发展的支持态度没有任何改变,仍将坚定推进大力鼓励民资。受政策影响,未来国企央企在PPP市场内的主导地位或有所松动,经营管理能力强的龙头民营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3、行业管理向市场化、透明化迈进

  2017年企业资质、个人执业资格的动向特别多,从十三五规划中也可看出,重点是坚持弱化企业资质、 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逐步构建资质许可、信用约束和经济制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政府把关市场准入,后续由市场这支无形的手来发挥力量。

  资质弱化的同时,国家的四库一平台已经在不断完善数据,推广银行保函、工程保险等方式逐步取代各类保证金,企业的大征信数据开始积累,为后续的大交易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整个行业会趋向更透明化与市场化。

  资质这块牌子的价值在降低,但企业的诚信、业绩都被成为征信大数据,被纪录并公开;另一方面,个人执业资格方面,监管部门在不断完善个人执业资格制度,强化个人的责任,严厉打击出租出借证书行为,逐步推出“建筑师负责制”,建筑行业管理进一步向市场化、透明化迈进。

4、持续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

  总承包模式的快速推进,成为了行业改革转型的重点之一。2014年以来,住建部先后批准浙江、吉林、福建、湖南、上海、重庆等省份开展工程总承包试点,2016年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推广工程总承包制”,201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将“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作为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重点之一,省市层面也纷纷出台文件,积极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

  与传统模式相比,工程总承包不仅改变了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还能降低工程投资风险、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在新常态下,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建筑业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发展,是必然的选择,也是行业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5、建筑产业现代化仍在加大力度

  建筑业普遍存在着建筑资源能耗高、生产效率低下、工程质量和安全堪忧、劳动力成本逐步升高、资源短缺严重等问题。这就要求建筑业企业必须改变传统建筑生产方式,满足未来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建筑业必须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多种方式支持技术改造,向现代化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目前来看,建筑工业化将是企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装配式建筑作为行业迈向工业化的一大转折,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国家层面及各地政府均设定了装配式建筑的相关发展目标,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住建部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达到15%以上。数据显示,201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仅为2%—3%,装配式建筑在近几年可能迎来大爆发,施工企业应抓住市场机遇,做好产业链中的定位,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尽早进入并打开市场。

6、建筑企业需认清自己的位置

  我国建筑业企业规模呈“金字塔”状,即存在极少量大型企业、少量大中型企业和众多小微型企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市场已进入完全竞争状态。住建部出台的《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正在引导建筑业实现新型的“金字塔结构”行业竞争格局——“培育一批具有先进管理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总承包企业;鼓励以技术专长、制造装配一体化、工序工种为基础的专业分包;促进基于专业能力的小微企业发展”。

  地方壁垒逐渐消亡,建筑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2017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文要求:“建立统一开放市场。打破区域市场准入壁垒”、“严禁擅自设立或变相设立审批、备案事项,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文件的出台意味着地方壁垒将被打破,整个建筑市场逐步统一,走向开放。外地的建筑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本地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批产能落后的小型建筑企业将被淘汰。同时,激烈的竞争也会促进本地建筑企业不断技术革新,提升能力。

  建筑国企产值高效率低,国企改革有望带来提供增长新动力。2017年,万亿级建筑国企已经出现,中国建筑集中采购管理中心主任马国荣表示,预计中国建筑2017年营业收入将突破1万亿,但必须认清经济效益低,企业负担重,人均生产效率低。我国建筑业国企普遍存在产值高效率低的问题,国企改革有望改善这一问题。目前国企改革进程正在不断加速,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上海、广东等多省市开始制定国企改革相关细化方案。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资产证券化率提升、合并重组、战略转型以及内部资产优化等方式进行改革,促进建筑国企资源优化配置、企业内部的效率优化、加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从而提升企业效率和业绩。

  民营建企向细分领域发展。在传统房建市场,民营建企在资金、技术能力方面不如建筑国企,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目前中国城市建设正逐步从“增量市场”迈入“存量市场”时代,建筑企业面临传统业务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一方面,从房建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发展,如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空间利用、海绵城市、废弃矿坑利用、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等;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在建造模式上也向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三大方向重点发展。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装配式、绿色建筑等技术,民企和国企站在同一起跑点,民营建企要抢占先机,抓住发展机遇,向细分领域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7、建筑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理论指导

  建筑业进入产值增速下滑、产业及企业从规模速度导向向质量利润导向的拐点,建筑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更强的理论的支撑与引导。国内市场僧多粥少,行业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营改增对企业的管理要求急剧提升,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迫切,专门针对建筑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较少,需要更多的理论指导。

  近年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项目管理理论与项目技术,总结项目管理实施经验,改进项目管理模式,我国的项目管理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企业的战略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的研究与指导,而大量的国企、民企都在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寻求战略帮助。

8、建筑企业须借力“BIM+互联网”

  进入21世纪以来,以BIM、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AI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已成为全球关注重点。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异常活跃,技术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催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新应用和新模式,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传统的建筑业来说,不能无视现代信息化技术对社会带来的改变,而应该积极拥抱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建筑企业的管理效率与管理体制。

  实现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必须要有强大的数据支撑。当然还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协同支撑。在项目级的管理上,BIM可以从数据、技术和协同三大方面对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的精细化管理提供非常强大的支撑。而BIM与ERP的融合,构成了建筑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原牌管理末端的数据、信息也可以快速及时传输到总部,总部层面的集约化经营有了可能,决策有了数据支撑,极大提升管理量级。

  住建部正式批准的《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有利于指导施工企业建设BIM制度,加快BIM技术在项目的应用落地,推动项目实现精细化管理。

9、互联网+来袭,建筑业将掀创业潮

  “互联网+行动”实施以来,业内具有前瞻性的不少企业已经开始用互联网思维探路,互联网已经冲击到了采购、监管、教育培训等方面,涌现了一批互联网+家装、互联网+招标采购、互联网+工程机械等平台。“互联网+”通过对工程项目的设计、生产、采购、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环节进行革新,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使用效率,从而推动产业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

  目前来讲,对于处在建筑业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建筑设计和工程施工,“互联网+”的冲击还不充分。随着BIM技术这一建筑行业基础性技术、革命性技术的发展成熟,互联网+BIM及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与落地,这一局面都得到极大的变化。基于信息数据和以模型为载体的集成化管理工具,必然会对项目各利益相关方形成冲击,倒逼整个项目管理模式的变革。目前,BIM技术在建筑设计、施工行业逐渐落地,效果有目共睹。

  “互联网+BIM”改变建筑业。建筑业已经开始了对以BIM为核心的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产建造过程的信息化与互联网化,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大数据,逐步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系统平台,为后续行业互联网的发展做好准备。相信不久,建筑业将迎来真正的“互联网+”时代,袭来“互联网+建筑业”创新创业潮。

  总结 2018,施工企业应努力寻求突破。

 

  2018,寻求突破,还是继续被温水煮青蛙,是施工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思维路径依赖严重,是施工企业近些年难以突破的关键原因,需要一批创新思维的企业家带路。

  建筑业进入产值增速下滑、产业及企业从规模迅速导向质量导向利润导向的拐点,建筑企业突破旧有发展观念和模式,从外延式粗放增长向内生式精细增长进一步迈进。

  通过聚焦定位,抢占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发挥战略竞争力。

快速增加到近500家的特企,已经不特了。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的抢占是绝大多数企业的应重视的战略。我是谁,为什么在1000家竞争对手中,客户愿意选择我,我为客户创造什么价值,这些企业的基础性问题,越来越重要。让客户找自己,获得品牌溢价才是建筑企业家努力方向。

  通过“BIM+互联网”,提升项目和企业精细化成本竞争力。

精细化成本控制能力来源于数据能力,上、中、下层的数据和信息对称能力。“BIM+互联网”的是必须的手段和工具,不论遇到什么问题,要继续投入和努力。

  通过“BIM+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能力,提升规模化、集约化赢利能力。

规模不经济,是建筑业难以良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规模不经济的原因是施工企业企业级数据能力低下,无法集约化运营,集约运营深度不够。

  

通过创新提升定价能力。

在产业链的某些节点上,在进度、技术、成本和品质上,做到极致,做到别人做不到,最终形成定价能力。这依然需要第一条战略,聚焦!企业要有定位!

  这四大举措,是施工企业今后几年寻求突破的四大方向。做好了,存量市场也可以增速巨大。增量找机会的时代逐步退去。

  2018,再不行动,温水煮青蛙的被动局面会越来越临近!

来源:新鲁班 作者:鲁班咨询首席顾问 杨宝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8年的施工企业:寻求突破还是等煮

欢迎加入[建造阶段BIM应用] 

行业交流QQ群 58485066

为方便本群管理,加群请备注姓名单位

MORE | 相关阅读

  • 建筑企业总部的“税务局”现象

  • 鲁班基建BIM技术交流会(合肥)成功召开

  • 建筑业信息化新时代图景



  • ……

  • 2018年的施工企业:寻求突破还是等煮


    政策资讯 

    热点剖析 

    ?

    大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