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读了两遍,这本书打五星都不够



1

/


有一些书光听名字就非常想看,比如《百年孤独》,比如《素履之往》,比如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本《过于喧嚣的孤独》。


连读了两遍,这本书打五星都不够


关于孤独,这是我听过最动人的一句话。本来孤独是很沉寂内敛的,但这句话却让孤独阔大,甚至于悲壮了。


我手上的这本书是繁体竖排版,很薄,很轻,所以前几日乘船去日本,便带上了。


往往是这样,读哪本书,不读哪本,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当然也有按计划进行的阅读,但这种不讲道理的读法,常有更多惊喜和满足。




2

/


在进入这本书之前,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捷克的国宝级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连读了两遍,这本书打五星都不够


赫拉巴尔和很多作家不同,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投入写作。在相当长的人生里,他只是不断地投入生活。


他49岁才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此之前,他做过仓库管理员、铁路工人、推销员、钢铁厂工人、废纸收购站的打包工、舞台布景工……


其实他家里条件并不差,继父是啤酒厂老板,他从小学业优秀,还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但是最终,他没有像家人期待的那样成为一名律师,而是跑到钢铁厂去做了一名工人。二十年时间,他一直住在一个由废弃工厂车间改成的大杂院,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快到50岁,赫拉巴尔才开始系统的写作。凭着天赋和阅历,很快展露头角。但没几年,捷克斯洛伐克被苏联军队占领,审查制度让他成为“被严密监视的作家”,他的书全部被禁。1970年,他的两本新书甚至直接从出版社送进了废纸回收站。


这个在劳作中度过了前半生,在写作中度过后半生的老人,在84岁时从布拉格一家医院的五楼坠落。有人说,他是自杀,因为他的作品中出现过从五楼坠落的情节。也有人说,他是在窗台喂鸽子时不慎失足。


至于真相到底如何,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了。




3

/


《过于喧嚣的孤独》的故事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故事,整本书就是废纸回收站的打包工对生活的自白和回忆。


全书以第一人称叙述,主角汉嘉在废纸收购站工作了三十五年,他没有结婚,没有社交,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地下室里打包,将耗子、废纸和没有人要的书籍通过机器压成一个正方体。


他热爱这个工作,因为他可以从废纸中抢救好书,在阅读中找到乐趣。


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做着这个工作,像一个隐士,与世界隔绝,悄悄地躲在山洞里,守护着过去世界的文明。


但是,在本书的最后,这种快乐也不可保留,新世界迎面压来,新的机器取代了他的打包机。


全书的最后,他将自己置身于打包机器之下,结束了生命。


如果这样复述,这只是一个人不容于时代,孤独而哀伤的故事。但是,这本书不只这么简单,赫拉巴尔的文字密度极高,充满象征和隐喻。在读完第二遍之后,一种深刻的溃败感在我心底散开,这本书不只是一个孤独的打包工的故事,而是一段历史,一种“天道不仁慈”的绝望现实。




4

/


读这本书,我们必须要问,汉嘉的孤独来自于哪?只是个人境遇吗?


显然不是。


虽然书本围绕汉嘉的个人生活展开,但字里行间,也时常透露出对历史、现实的投射和关注。


首先,对待自己的打包工作,汉嘉是心怀愧疚的。作为一个热爱书本,热爱思想的人,他做的却是一件粉碎思想的活计。


一开始,他看见大量的好书被糟蹋,泪流满面。但是他必须说服自己,天道不仁慈,所以他也不能仁慈。虽然在这份工作里抢救了一些书,偷偷地与过去的伟人交流。但这是不光明的,是孤独的,甚至是可耻的。


他自白:“珍贵的书籍经过我的手在我的压力机中毁灭,我无力阻挡这源源不断、滚滚而来的巨流。我只不过是一个软心肠的屠夫而已。


这源源不断地巨流,看不到尽头,甚至由来已久。在这本书里,赫拉巴尔的语言显然借鉴了意识流手法,读起来像是汉嘉的呓语。在第五章,汉嘉回忆起曾经的一位吉普赛小姑娘,他和她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这个小姑娘无辜、动人,一无所有,一无所求,但是终于有一天,小姑娘不见了。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她被盖世太保给带走了,同另外一些吉普赛人一起被关进了集中营,从此没有回来,他在马伊达内克或者在奥斯维辛的焚尸炉中被烧死了。”


写吉普赛小姑娘那一段,语言美到无以复加,和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婚礼的那几页相当,但是最后,落点却是集中营。


这是天道不仁慈。


何止如此。


虽然二战结束了,但是我们可以读出,天道仍然不仁慈。


舅舅死在自己家里,腐烂;美学教授胆战心惊,从“我”这求取一些期刊(书大概是被禁止的);两个吉普赛女人靠捡垃圾和出卖性为生;路上遇到的老相识周旋于荒诞的机构制度之中。


是的,全书没有大词,但你分明感受得到,汉嘉的孤独并非来自个人际遇,而是整个世界的颠倒、毁败。书籍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曾经的文明和人文精神被碾压和遗弃。


所以说,这本书是历史,也是(捷克的)现实。




5

/


赫拉巴尔写地下水道里的老鼠:

“小灰鼠和褐鼠像人类一样也进行过一场总体战争,小灰鼠全面胜利,但战后小灰鼠立即分化为两群,两个灰鼠宗派,两个有组织的灰鼠集团,正在布拉格的下水道和阴沟里进行你死我活的战争。这场战争一结束,取胜的一方又将立刻分裂出两个阵营。”


老鼠隐喻的是什么,大家心知肚明。


一切都看不到尽头,即使偷偷藏在地下室里也不能幸免。社会主义小分队的年轻人掌握了新的机器,高效、无情,麻木、残酷。


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


他对自己说,

“伙计,一切就全得靠你自己啦,你得逼着自己到人群中去,你得自己找到乐趣,自己演戏给自己看,直到你离开自己,因为从现在起,你永远只是绕着一个令人沮丧的圆圈转。”


但是他终于做不到,最后一章,跟随汉嘉的眼光,我们逡巡于街道,与这个世界作最后的告别。他无法融入新的时代,就像60年代我国很多知识分子选择自杀一样,汉嘉也这么做了。


最后,汉嘉自白:“我依旧是原来的我,没有什么可以羞愧的,我依旧为自己感到自豪。”


“我像塞内加一样,像苏格拉底一样,我选择了倒在我的压力机里,倒在我的地下室,也就是说在这里升天。”


汉嘉死了,整个世界又暗了一点。



6

/


可以说,《过于喧嚣的孤独》是另一种写法的《1984》,只不过赫拉巴尔所聚焦的并不是极权社会的运转,而是人类的悲哀。


这是一本读完心里很闷的书,一本对人类失望的书。这是一本伟大的书。



- 不止读书-

连读了两遍,这本书打五星都不够

魏小河

出品 微博 豆瓣 知乎 

@魏小河



相关阅读:

这本书红了160年,所有孤独的人都爱它


每天读一本书挑战,已完成7天


豆瓣9.1,被催婚了一定要读的书




#多余的话#


我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这是生活经历造成的,虽然尽力修复,但有些影响已经根深蒂固,知道,却改不掉。


我也是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害怕打扰别人,不知道怎么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悲伤。自我认知过低。


所以,看到上一篇推送里的留言,真的很感谢你们对我的肯定和鼓励。在这么微弱的关系里,我却因由你们的只言片语而获得力量。


能够在飘渺的比特海上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幸运。


来日方长,我们继续。


——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