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容易猝死?不运动才是“ 健康杀手”
随着马拉松赛事影响力日益扩大,跑步安全问题也频频见诸报端,每年都有运动员猝死事件发生,引起大众广泛讨论。这些发生的运动猝死事件,让许多人对运动望而却步,开始怀疑运动有益健康的真实性。运动性猝死是指因为过量的运动导致死亡。对运动性猝死的定义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
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事实上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运动过量,造成严重后果的常见原因实则是各种心脏疾患。
运动不是罪魁祸首
发生猝死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心源性猝死,也就是由心脏问题导致的猝死,比例占到
80.7%。其次为脑源性,比例占到17%。至于运动猝死发生的概率,有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发生的心源性猝死的概率为百万分之1.2到1.5,其中97%为男性。运动员的比例更高,而在我国大众健身运动人群中,猝死主要发生在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人群。
猝死原因大部分是由于潜在的心脏疾病导致的。然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原因又有所不同。年龄小于
35岁的猝死者中,多为遗传性或先天性心脏异常所致,例如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或冠脉畸形等。而年龄大于35岁的猝死者中,大部分是由于冠脉疾病所致。脑源性猝死的原因则主要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或高血压等。因此,在了解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后,运动者也需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健身计划,重视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防患于未然。
不运动的坏处显而易见
面对猝死,运动不是罪魁祸首,可是不运动的坏处却显而易见。有调研显示,缺少运动对儿童的影响更明显,会导致肥胖、体质下降,进而影响学习成绩,走上社会之后,会影响工作能力,成年后肥胖可能性更高,体质差,病假多,医疗付出也高,进入中老年患病可能性更高,甚至平均寿命会减少
5年。
在一次中国慢性病大会上,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大学运动科学系教授史蒂文
·布莱尔曾指出如今运动不足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已经超过了吸烟,甚至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因运动不足而死亡。他透露,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通过研究指出,2008年全世界估计有530万人死于不运动,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死于吸烟的人数(500万)。世界卫生组织则估算,每年全世界因缺乏锻炼致死的人数高达320万人,而且还在迅速增长。
布莱尔认为,是不同的统计方法造成了这两组数字的巨大差别,但不运动绝对是慢性病最危险的因子之一。不运动对于慢性病的影响排在高血压、抽烟和高胆固醇之后,研究指出约有
6%心脏病、7%的第二型糖尿病、10%结肠癌和乳腺癌与缺乏运动有关。抽烟是健康的危害者,而不运动同样也是“健康杀手”。
不妨找个身边的伴儿
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和美国医学会共同发起了增加体力活动、促进健康为核心的运动是良药项目,布莱尔说这也是希望把运动带给更多人,以改善他们的健康。
布莱尔为民众改变运动不足的习惯支招,建议找一个
“身边的、充满活力的伙伴儿”。研究表明,通过身边人的支持,能够有效促进运动习惯的养成和保持。此外,一项研究发现,养狗的人比无狗人士多69%的可能进行自主锻炼,并且比不养狗的人每周多步行133分钟。他强调,所有人都需要通过运动来保持健康,而不是只有超重的人才需要去运动。即使体重正常,缺乏运动仍然会导致很多健康问题。
布莱尔还为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定了运动指导:
6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步行、自行车、家务劳动、玩耍、游戏或有计划的锻炼等。平时应以有氧活动为主,每周至少进行3次高强度身体活动。18至64岁的成年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65岁以上的健康老年人应每周完成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活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每周至少应有3天进行增强平衡能力和预防跌倒的活动。
健身小贴士:
三招预防运动猝死
锻炼之前查心脑
运动猝死者中多数都有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室壁薄、心脏肥大等,而这些人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心脏有病,这是由于在普通的体检中很难被发现。而会把自己当成完全健康的人去参加各种剧烈运动、竞技比赛,猝死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随地可能爆炸。因此,喜欢运动且有条件的人最好进行心肺功能的全面检查。如果在运动时经常出现胸闷、气促、心慌、头痛、恶心等症状,运动者应该重点进行心脑方面的检查。
运动强度巧掌握
低强度运动的脉搏为每分钟
100次以内,中等强度为130-150次,高强度则为150次以上。一般推荐中低强度的运动,老年人运动时,如果每分钟心跳超过“170-年龄数”就要注意,如果这一数字再上升10%就有危险。
运动前后勤监测
监测运动前后脉搏变化是简单易行的监测运动强度手段。一般来说,低强度运动后的脉搏应该在运动后
5分钟-10分钟恢复正常,中等强度为20分钟-30分钟,高强度则为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不同体质的人群可按此标准安排运动强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有其他严重疾病的人群,应该在医生或运动专家的指导下从事体育锻炼。- 河北省爱国卫生运动暨农村卫生环境整治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 运动后营养补充 | 把握黄金1小时增肌燃脂
- 健身,为什么说是你工作后必须坚持的一件事
- 【河西丰田】60%丰田基因+30%凯美瑞本色+10%运动调料,试驾全新
- 《快看 植物在动呢》:植物也能运动吗?
- 【福利】零距离接触!跑步大咖当面指导你的机会来了!
- 造谣传播“温州一猝死员工家属自杀” 两网民被处罚
- 这个运动手环,解决了游泳不能在朋友圈打卡!
- 苏州市体育运动与赛事医疗保障指导中心揭牌
- 你买的房子会升值吗?教你3招,买房就是这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