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会往哪里去

这是一篇关注度很高的文章,说的是《成都会往哪里去》,该文章已被转发很多次了,你也来转一下吧。


正文开始:

成都会往哪里去

成都会往哪里去

近年来成都成为了一座中国的明星城市,其高速发展有目共睹。无论是城市体量、经济前景、市容环境、生活水准还是城市规划水平,成都都可谓独步西部,留给了所有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然而城市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瓶颈,对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和发展形成阻碍,成都也不例外。在崛起之路上,成都有一些地理劣势不得不克服,城市管理者的规划水平直接影响着成都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

前一阵作公开审议的成都新总规正是成都市交出的一份新答卷,让人们看到了这座西部核心的魄力和能力。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从规避地理劣势的角度看看成都的新总规。

来源: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

作者:明纯

成都会往哪里去

成都的地利和限制

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这是四川盆地西侧偏北的一个区域,在距今一亿三千多万年前,

成都平原和整个四川盆地

一起隆起成陆,原有的巴蜀大湖中的水被排出。在一些凹陷地带,残存的水形成了密布的河网,为成

都地区吸引早期人类移民留下了良好的水土基础。

四川盆地内部亦并非铁板一块

成都会往哪里去

距今四百多万

年前,成都东西两侧的

龙泉山和龙门山

因新构造运动而形成断裂褶皱,而成都平原的主体相对陷落,形成了今天

“两山夹一城”

的城市格局,也是今天

成都的城市地理基础。

成都平原坐镇四川盆地西北

遥控全省

成都会往哪里去

成都平原的

面积足够大,土地也足够肥沃

,在水利设施修建完成之后完全可以承担起四川盆地内精华农业区的重任,因此吸引了最早进入盆地的人类的重视。

再加上被龙泉山和龙门山的包夹,成都对外沟通渠道只有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

是一个半封闭的地带,

便于集中力量组织防御,保护城市财富不受战争洗劫,

是古代良好的城市选址。

两山夹一城

固若金汤

成都会往哪里去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安全的地形地势,让成都成为了盆地内千年不变的

中心城市

成都在三国时代

就已经是一座网红城市

军事大V@诸葛亮强烈推荐

成都会往哪里去

可到了工业化时代,城市的影响力空前强大,

资源、资本、人才

都喜欢汇聚于城市,这就要求城市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这些来客。

在古代出于军事防御考虑而选址在小盆地或是半封闭地带的大城市,如

兰州、西安、洛阳、襄阳等,

到了现代都面临着

城市拓展难以实施

的困境。

空间有限的兰州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成都会往哪里去

曾经保护成都的两山,也因此成为了

限制成都拓展空间的桎梏。

要让成都在四川盆地内形成更大的聚集效应,乃至与北上广鼎立天下,

就要求城市管理者有超前而充满想象力的规划能力。

城市竞争异常激烈

但深处内陆的成都也未尝没有机会

成都会往哪里去

成都的新总规令人眼前一亮之处,就是

变沿袭千年的“两山夹一城”为“一山连两翼”

,以低矮且具有旅游价值的龙泉山串联起新的成都城市空间,引导产业向山东侧转移。

成都代管的

简阳市

在此次规划中终于被纳入了成都整体发展,起到了分流城西部和中部产业的作用。

这一区域有充沛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大气扩散条件也强于半封闭的成都市区

,正是产业转移的最佳选择。

“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

成都会往哪里去

有了龙泉山东侧新区域的扩展空间,成都就能形成更大的城市体量,

把现代化城市的聚集效应发挥到淋漓尽致

,集中全川资源乃至全西南

的资源推动城市增长。

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西南来说,

唯有这样的中心城市率先完成崛起,才有带动其他地区兴盛的可能。

西南诸城,谁能领跑

成都会往哪里去

但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生活

,所以城市的扩张也不应大而无当,以至影响生活品质。本次新总规中提出的“

以底定城、以水定人、以能定业、以气定形

”,要求锚固城市绿色空间底限、用水资源量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上限、以能源供给和节能减排指导产业布局。

盆地里也要天朗气清

盆地平坦的地形能够吸引人类聚居和劳作,

但工业化时代的盆地城市也普遍饱受大气污染的困扰。

被周边山峦封堵得天长日久,盆地内的空气质量往往不佳,为雾气、废气、毒气所笼罩的盆地城市并不少见。

工业革命之后的伦敦、洛杉矶、巴黎、鲁尔区都是典型的例子。

一副来自法国雾霾时代的艺术作品

(莫奈)

成都会往哪里去

成都平原是四川盆地内部的半封闭区域,大气流动性更加受限。过去,有很多成都市民去往其他城市之后感叹于当地居民能每日看到阳光,就是这个现象的侧面写照。

那时成都的空气质量也在全国大城市中排名靠后,宜居程度打了折扣。

到了冬天

盆地内的雾霾便可能趋于严重

成都会往哪里去

近年来成都在环保方面着力颇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17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5天,改善程度有目共睹。

但随着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和发展,这样的努力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被抵消。有环保眼光的规划是保障生存质量的必须。

在新的总规中,成都的城市西部和北部主要承担了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任务。

开发较早的城市西侧严控生态保护红线,将落后产能和高污染行业逐步移除;

北部区域则控制开发强度,设定大面积通风廊道保证城区的空气流通。

配合其他片区向高技术低污染行业的转型,

成都的产业发展不会以牺牲空气质量为代价。

与其不断在空间有限的西部堆积投资

不如涵养西北,开发东南

成都会往哪里去

在市民日常生活一侧,成都也规划了

“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城市绿色交通系统

,以期改变成都市民的出行结构。

根据新的总规,成都市2035年希望能使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出行的70%,绿色交通出行占比85%,保障城市空气质量。

这样的规划预期,已经优于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现实情况,令人期待。

除了从源头防治污染,总规中还涉及了

传统的污染终端处理

在环保领域,成都未来将要全面推进大气污染的预测和防治;

将受污染土壤的95%修复到可安全利用水平;加快治理区域内的水污染,在2035年使水质优良比例超过85%。

这是一系列严苛而具体的指标,实现的难度大却

对城市居住品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成都过往的环保执行力来看,这些规划的落地值得期待。

用数据弥补距离劣势

随着西成高铁的开通和天府机场的开工,成都这座内陆城市已经完全踏上了新的交通时代。

高铁和飞机带来了便捷的交通,破解了成都千年来因蜀道艰难而与外界缺乏沟通的困境。

西成高铁的建立

将成都与西安之间的陆路距离

从11小时缩短到4小时

成都会往哪里去

成都地形上的限制虽然被技术打破了,距离上的劣势暂时还不能被技术弥补。

来自东部的物资和人员,想要进入成都路途非常遥远

:上海广州出发飞成都需要两个小时,北京飞成都更是在三个小时左右,

资源很容易被沿途的武汉、长沙、重庆等城市截流。

虽然成都可以成为西南的枢纽

但是面向东部

长江沿线则是竞争激烈的

成都会往哪里去

因此,仅仅依靠传统制造业,成都很难在中西部城市中占得先机,

实体工业不应是成都的核心竞争力。

和制造业不同,

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中流动的主要是数据,而数据不受到时空距离的影响,可以成为成都规避距离优势的利器。

成都水电资源丰富电价低廉,更是给了以电为主要资源消耗的高科技产业落户成都的理由。

在新的总规中,

成都南部区域起到了承载新技术产业的功能。

鹿溪智谷、天府国际生物城、天府国际会展中心、四川农业博览园等片区分别容纳不同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

通过城市轴线和城市其他地区相连接,提升整座城市的创新力,

设法规避城市偏西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劣势

南部区域规划相当大手笔

(可横屏观看)

成都会往哪里去

当然,资源的优势只是城市吸引力的一部分。具有相似资源的城市很多,能够脱颖而出的秘诀在于城市独特的文化加成。

成都低廉的生活成本、以及与之相对的高质量生活服务,是成都对外的城市招牌。

这些优点直击人们的需求,对人才是天然的感召。

源远流长的蜀文化也给了到访者停留、体验的理由。

对于喜欢文化的中国人才来说,在成都参访千年来的古文明,同时体会现代都会的快速脉动,是一件很引人的事。

所以在新的总规中,

成都将大力提高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

,建设大批博物馆、音乐厅、体育馆等设施,并为其配套社区、教育、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这些软实力规划,对于成都来说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符合国际标准的城市服务体系,才能

吸引国际人才的到来,帮助成都完成雄心勃勃的三步走:

第一步,在引进新兴产能的基础上发展城市经济,在成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之成为一座体现新发展理念

国家中心城市

第二步,成都就要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完善文化升级,把

蜀地文化精华

通过

现代化的方式重新演绎

,占领文化高地,成为泛欧泛亚内有重要影响力的

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第三步,在2050年,人们就能看到一座面向未来的新天府——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

世界城市

这个“三步走”,都建立在成都新规划规避区位劣势,发扬城市精华的思路之上,令人期待。

在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地形、地势、地利上的劣势,是成都必须跨过的坎。

科学的超前规划,则是保证成都跨过这道坎奠定城市前途的基础。

成都的新总规让人看到了这个可能性:助力成都完成城市扩容、能级提升,最终挑起引领西部开发的大梁。

从千年的历史尘埃中走来,

成都已经不仅仅是一座西部内陆大城市。

她有着远大的雄心,要为中国中西部城市树立一个标杆,还要在未来成为世界级的大都会。

本文图片得到了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摄影师的大力支持,成都城市景观摄影作品后期均为摄影师@柴芙蓉制作。

参考文献:

段渝, 罗开玉, 粟品孝, 陈世松, 张莉, 何一民. 成都通史[J]. 2011.

潘明娟. 成都城市兴起的地理基础[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4): 41-46.

杨茜. 成都平原水系与城镇选址历史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5.

何一民. 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与古代成都的三次崛起——重新认识成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 43(2): 127-142.

周介铭. 略论成都形成与发展的地理因素[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88 (4): 70-73.

萧映朝. 战国, 秦汉之际巴蜀地区地缘意义述论[J]. 理论界, 2010 (12): 172-175.

阎星, 张毓峰, 胡雯. 内陆经济崛起背景下成都经济区的合作与发展[J]. 天府新论, 2012 (5): 52-55.

陈艺. 成都经济圈的区域特征及其带动效应[J]. 理论与改革, 2004, 5: 153-155.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草案). 2018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成都会往哪里去

成都会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