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克星干扰素之起源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病毒的克星干扰素之起源》。来源是。

病毒的克星干扰素之起源。干扰素|起源|克星|基因工程|猴子---


干扰素|起源|克星|基因工程|猴子---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病毒的克星干扰素之起源

青霉素、花青素、红霉素被大家所熟知,可干扰素是什么?它不仅拥有神秘而时髦的名字,其作用更是令人惊叹。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再好的抗生素也拿它们没辙,可是干扰素却是对付病毒的克星。那么干扰素是怎么来的?让我们一起翻开它神秘的面纱。

干扰素的发现要追溯到1935年,当时美国科学家用黄热病毒在猴子身上做试验。他们先用一种致病性弱的病毒感染猴子,猴子安然无恙,再用致病性强的黄热病毒感染同一只猴子,猴子竟然没有反应。这一现象使美国科学家得到启发:前一种病毒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使细胞受新病毒的进攻时能自我防御。之后科学家们反复试验,始终得到同样的结果。

1957年,美国细菌学家萨克斯决心搞清“以毒攻毒”的物质基础。经过大量的实验,他发现,在病毒的刺激下,细胞中会产生一种蛋白质,能抑制后来病毒的侵染。萨克斯认为这种特殊的蛋白质能起到干扰作用,就将其命名为“干扰素”。

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引起了人们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关注,而后,干扰素的免疫调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病毒之间的干扰作用和干扰素的发现让科学家们很兴奋,也给了他们无穷的想象和启示。要是能把干扰素制成药品,那么人类的许多疾病就可以得到治疗。

可是,如何获得干扰素,而且是大量的干扰素成为首要的问题。人们先后采用病毒刺激老鼠及通过人血提取均未能成功。原因是老鼠体内产生的干扰素对人不管用,而人体血液中干扰素含量又实在是太少。通过血液提取获得的干扰素价格昂贵。20世纪80年代初,瑞士和美国科学家几乎同时成功研究出第一代基因工程IFN α,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从每1升细胞培养物中获得20-40毫升干扰素。1981年初,Pestka等合成并纯化了IFN α-2a,并得到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个基因工程IFN α-2a研制成功并上市,之后第二代基因工程IFN α-2b问世,干扰素才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由于干扰素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目前在抗病毒性感染和肿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也受到不少患者的认可。

供稿:菊梅医生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