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克星干扰素之起源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病毒的克星干扰素之起源》。来源是。
病毒的克星干扰素之起源。干扰素|起源|克星|基因工程|猴子---
干扰素|起源|克星|基因工程|猴子---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青霉素、花青素、红霉素被大家所熟知,可干扰素是什么?它不仅拥有神秘而时髦的名字,其作用更是令人惊叹。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再好的抗生素也拿它们没辙,可是干扰素却是对付病毒的克星。那么干扰素是怎么来的?让我们一起翻开它神秘的面纱。
干扰素的发现要追溯到1935年,当时美国科学家用黄热病毒在猴子身上做试验。他们先用一种致病性弱的病毒感染猴子,猴子安然无恙,再用致病性强的黄热病毒感染同一只猴子,猴子竟然没有反应。这一现象使美国科学家得到启发:前一种病毒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使细胞受新病毒的进攻时能自我防御。之后科学家们反复试验,始终得到同样的结果。
1957年,美国细菌学家萨克斯决心搞清“以毒攻毒”的物质基础。经过大量的实验,他发现,在病毒的刺激下,细胞中会产生一种蛋白质,能抑制后来病毒的侵染。萨克斯认为这种特殊的蛋白质能起到干扰作用,就将其命名为“干扰素”。
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引起了人们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关注,而后,干扰素的免疫调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病毒之间的干扰作用和干扰素的发现让科学家们很兴奋,也给了他们无穷的想象和启示。要是能把干扰素制成药品,那么人类的许多疾病就可以得到治疗。
可是,如何获得干扰素,而且是大量的干扰素成为首要的问题。人们先后采用病毒刺激老鼠及通过人血提取均未能成功。原因是老鼠体内产生的干扰素对人不管用,而人体血液中干扰素含量又实在是太少。通过血液提取获得的干扰素价格昂贵。20世纪80年代初,瑞士和美国科学家几乎同时成功研究出第一代基因工程IFN α,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从每1升细胞培养物中获得20-40毫升干扰素。1981年初,Pestka等合成并纯化了IFN α-2a,并得到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个基因工程IFN α-2a研制成功并上市,之后第二代基因工程IFN α-2b问世,干扰素才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由于干扰素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目前在抗病毒性感染和肿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也受到不少患者的认可。
供稿:菊梅医生集团
- 紧急提醒!泰国飞合肥航班旅客检出31例诺如病毒!感染性极强!
- 四月吃它,把恶寒、癌症、湿气、病毒统统扫除!
- 商丘一男子造谣“13人感染N7N9病毒死亡”被拘留10日
- 这种菜是高血压高血脂克星,还特通便!长寿的人都在吃
- 华农团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
- 深圳大学城园区39名学生腹泻,初步判定为诺如病毒感染
- 颈椎病的克星,可折叠充气式颈椎牵引器,30分钟缓解头晕手麻颈部
- 白发克星不要钱,路边捡!还能救命!可惜都被扔了…
- 抗病毒防三高,能吃也能赏!这个小绿植超有用~
- 湖北通报两趟泰国入境航班9人检出诺如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