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一片“粮”心为农民

小编嘚啵嘚:《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一片“粮”心为农民》是傻大方资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为你带来的,你是继续往下看呢?还是继续往下看呢?

正文开始:





人民网太和2月28日电(汪瑞华王晓飞)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种粮大户……翻开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的履历,一连串的“国字号”头衔广为业界知晓,“种粮牛人”、“皖北麦王”、“玉米状元”等坊间称号也是被叫得当当响。





今年65岁的徐淙祥,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的一名村民,他当过生产队长、干过村支书记、做过农业技术员、还承担国家在地方农业项目的负责人……一辈子都在与农村打交道。





正值小麦返青期,徐淙祥(左二)在麦地里为农民传授种植经验





履职建言,为农民发声





2013年,徐淙祥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参会时,他的建议就引起了各方关注,自那以后,五年来他一直关注农村发展,为农民兄弟们发声。





回忆起这么多年来自己的履职经历,徐淙祥如数家珍。建议内容有关于农村道路整治的、有涉及农村养老保险的、有关注农村计划生育的,还有针对农业生产污染治理的……可以说,作为一名地道的农民代表,建议内容都与“三农”息息相关。





采访中得知,作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今年准备提交大会的建议是关于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在他看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2003年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适应现今农村的土地流转。





他建议,在土地承包过程中,既要保护农民利益,又不能让种粮大户吃亏,两者应当统一起来。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研究,徐淙祥认为,当前的土地流转价格,应以县或乡镇为单位,把每亩土地前三年的亩均纯收入作为土地流转的参考值,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心系农村,作“职业农民”





1970年高中毕业至今,徐淙祥从未离开过农村,也从未离开过他一直眷恋的土地。作为一名“职业农民”,几十年来的农业变迁,给他感触最深的是新时代的农村发展,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新需求。





“上世纪七十年代,小麦亩产只有几百斤,大豆亩产少则就几十斤,一遇到自然灾害,口粮问题都难以解决,温饱成了那时大家伙最关心的事。”回想起当年的农村现状,徐淙祥历历在目。





相比同时期的农业发达国家,国外小麦亩产已经超过千斤,同在一个地球,同晒一个太阳,为什么我们的产量就上不去?1971年,只有18岁的徐淙祥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钻研农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意识到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种植。





培育优良品种、找寻栽培方法、进行试验耕种……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扑在农田地里,徐淙祥不断摸索适应当地优质高产栽培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通过自身努力,带来的是小麦、玉米和大豆不断刷新安徽省单产纪录。





如今,徐淙祥的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示范基地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在徐淙祥这里,农业发展走上了一条康庄道路。他认为,今后农业的发展是一个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科技化管理和订单化销售的现代化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农业大国变成真正的农业强国。





(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一片“粮”心为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