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余额为零,听说你节后综合征又犯了!
亲爱的三农家人们,今天是大年初七,春节假期的“余额”为零。是不是已经返程准备上班?或者正在返程路上?
下面这3条消息,马上就要上班的你,不妨跟小农妹一起了解下~
冷空气南下 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大
昨天,受新一股冷空气影响,南北方的降温幅度都有所加深。南方降温集中在江南中东部、华南北部、贵州南部一带,其中江西东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等地降幅8-14℃;而北方的降温同样非常可观,尤其在山东北部、河南北部、山西大部、陕西中北部、宁夏大部、甘肃中东部等地降幅达到6-12℃。省会级城市里,像是济南、太原,14时气温较前天同时次降温8℃。
今明天,冷空气继续南下,中央气象台预计,21日至22日,冷空气将继续影响江淮及其以南大部地区,华南、云南东部、贵州等地日平均气温将下降4~8℃,局部地区降温10℃以上。
返程客流迎高峰 “人从众”来了
20日,北京、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地呈现返程客流高峰。受雨雪大雾影响,河北、山西、辽宁、新疆等省区境内的高速公路一度封闭。受海上团雾影响,海南省海口秀英港、新海港、南港港区外路面滞留过海车辆超过1万辆,旅客只好坐在路边临时用餐、休息,等待通航。目前,海口方面正千方百计加快疏港速度。
21日是节假日的最后一天,一些大城市的返程交通也将迎来拥堵高峰。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用大数据排出未来车流最集中的十大线路,廊坊-北京、保定-北京等十条返程线路最为拥堵↓↓↓
公安部交管局预测,今年节后集中出行高峰将持续到2月24日农历大年初九左右。2月25日,也就是农历大年初十前后,由于大中小学校即将开学,又将迎来学生集中返程高峰。
铁路方面,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消息,2月20日(大年初五),铁路春运迎来返程客流高峰,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060万人次。
铁路部门提示广大旅客,已通过互联网、电话成功预订但尚未取票的旅客,请尽量提前取票;乘车时请携带车票及与票面信息一致的有效身份证件,尽量提前出门,为安检、取票、验票进站等留足时间,以免耽误行程。
本周末无双休 周六照常上班
春节假期马上用完的你,是不是不想上班?还有更令人“桑心”的——
本周六(24日)照常上班。
告别长假,作息紊乱,虚胖、无力,精神难以集中、无精打采……曾经的风采已不再!
小农妹教你几招,让自己精力充沛地迎接新的一年!
第一招:生物钟调整
许多人在假期旅行归来后,认为自己缺觉,于是回到家,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蒙头就睡。还有些人节日期间晚睡晚起,或者熬夜打牌,这些都会使你的生物钟发生紊乱。每个人的睡眠是由自己的生物钟控制的,如果生物钟被打乱,虽然你休息得很多,但你仍然会感到疲劳。
正确的做法是可提前1~2个小时入睡,坚持在同一时间起床,起床后可散散步、做做操,给身体一个缓冲期,以达到尽快恢复体力的目的。
第二招:饮食调整
春节期间不少人打破了三餐的饮食规律,大量的美酒佳肴,无不让人垂涎;大把休闲时光,饮料零食无一不是将身体“养肥”的元凶。而且,从平衡膳食的角度看,节日期间过多地吃荤,增加过多的蛋白及脂肪类营养素,会超过机体需要,陡然增加消化系统及肾脏的负担,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春节过后,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要充分补给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减少脂肪摄入量。少吃油炸食品,以防超重和肥胖。
第三招:心态调整
据调查,每年春节过后,有些人会出现“节日心理失调”和“上班恐惧症”等。对此,心理学家指出,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长假期间的松弛和工作中的压力之间的反差会越发鲜明,有的人在两种状态转换间,会明显感到不适应。这就需要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
从节日的休闲状态中走出来,静静的梳理上班后应该做的工作,把节后繁忙的事情尽可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不至于一上班就陷入应接不暇的忙乱之中。
另外的一些小tips
1、少喝酒和咖啡,多喝水,能让我们的身体尽快适应工作节律。
2、早餐多吃点蛋白质,这可以帮助保持清醒。进食可尽快帮助身体适应新的节律。但也不要吃得太饱。
3、多晒点太阳,有研究表明光照可帮助人们更好地调整生物钟。
4、如果在白天确实感到很困,睡一小会,别超过一个小时。
5、适度运动,白天最好出去散散步。
好啦
无论你选择面对或是逃避
春节假期已成为过去
快掌握这几点绝招
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新的一天
以精力充沛的面貌
迎接新的挑战!
0元抢iPhonex!
- 备战十一假期,旅行必备清单,洗漱随身包太阳镜旅行箱都在这里
- 37天里竟有16天是假期!这个季节真美好!
- 中秋国庆放假通知来了!37天竟然有16天假期!
- 别说老师假期多,那都是拿来疗伤的老师辛苦了
- 烟台人今秋的假期福利!景区降价、机票无纸化、天气凉爽……
- 周末到了好天气却“余额不足” 要小心雷阵雨哦
- 有多少娃 正在为假期作业收尾中
- 不要动我的小饼干!法国超市老板想取消员工夏季的带薪假期,让员
- 暑假“余额不足” 大批旅客离京返乡
- 从农村娃假期补习说开去(三农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