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白酒度数有多高,为何能够做到千杯不醉?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古人的白酒度数有多高,为何能够做到千杯不醉?》。来源是中国酒剑客。

古人的白酒度数有多高,为何能够做到千杯不醉?。度数|白酒|古人|千杯不醉|黄酒|烧酒---


度数|白酒|古人|千杯不醉|黄酒|烧酒---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古人的白酒度数有多高,为何能够做到千杯不醉?

白酒从前叫烧酒,亦称老白干、烧刀子,而称烧酒为白酒,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

古代所谓白酒,多是指黄酒中呈白色的一种。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公元100年):“白酒曰醝,厚酒曰醑”。

何剡《酒尔雅》:醥清酒也,醠浊酒也,酉善苦酒也,醍红酒也,醽绿酒也,醝白酒也”。

因此,梁武帝诗云:“金杯盛白酒”,这个白酒可能不是现代的蒸馏酒,即醝,乃黄酒中之白者也。

直至唐代窦革《酒谱》也说白酒为醝。

贾思鳃著《齐民要术》

宋朱翼中《北山酒经》1117年)煮酒:“自酒须泼得法,然后煮”。

从这些例子来着,古代所谓白酒多指黄酒中呈白色者而言,至于是属于清澈的呢?

还是指呈乳白状态的黄酒呢?

尚难判断。

象现在蒸馏的白酒,古人多以烧酒称之。然烧酒始于何时,现己有不少新的发现和见解,但仍不免还是疑云重重,据最近出土文物蒸馏器推论,最晚亦当始于宋代。

唐代白居易诗:“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闻琥珀香”。雍陶诗:“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

仅以烧酒二宇很难判断,是当黄酒成熟时,实酒满瓮,泥其上,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的呢?

还是指用直火加热杀菌的“火迫酒”呢?

还是临饮时,直火加温所谓烫酒呢?

或是真正的蒸馏酒及其雏形呢?

目前尚缺乏确实论证。

度数|白酒|古人|千杯不醉|黄酒|烧酒---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古人的白酒度数有多高,为何能够做到千杯不醉?

宋代关于蒸馏酒亦有记载。北宋田锡《曲本草》中记载遏罗酒,是用蒸馏酒又二次蒸馏,加入香料而成的陈酒。

当地土著至今犹用此原始的方法制酒,它是烧酒无疑,它可能是我国造的暹罗酒,但也不能排除作者记录了暹罗国的烧酒制法。

元代《次膳正要》记载阿刺吉酒,不知是否属于现在南亚一带特别是巴基斯坦一带的蒸馏酒?

明代李时珍《本草目纲》1580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颤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李时珍治学严谨,由于受时代眼界所限,对于烧酒出现的时代估计得不甚准确,但他对操作描述详细,是描写蒸馏最早的记录。

特别是提出当时烧酒是为了处理酸败黄酒而发展起来的,烧酒是在黄酒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说法比较合理,也应该说是从液态法蒸馏开始的。但是固态发酵和蒸馏始于何时尚无从查考。

到南宋为止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故有"李白斗(十升)酒诗百篇","绿蚁新醅酒"之类的诗句,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几度左右。

《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

度数|白酒|古人|千杯不醉|黄酒|烧酒---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古人的白酒度数有多高,为何能够做到千杯不醉?

古代的酒,度数很低,为了表示豪爽,一饮而尽也是常见的。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李适之饮酒的风貌是「饮如长鲸吸百川」,这何止是一饮而尽?因此关键是酒的度数。现在的宴席上常以「干杯」劝酒,实际上喝高度数的酒是很难做到「干杯」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这当然夸张了点。

根据古代的容量标准来算,1斗约12斤,12斤白酒足以让人酒精中毒,那李白为什么喝完斗酒,还能诗百篇呢?

他喝的是什么酒呢?

在唐朝,现代意义上的白酒还没真正出现。

只能是现在的黄酒更可能是米酒,不超过10度。

以现在52度白酒折算,斗酒也就是不到2斤白酒。而且黄酒对肠胃的刺激程度却与白酒完全不同。 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武松上景阳岗前,在山脚的小饭馆里吃饭时,他一气喝了十八碗酒,带着醉意连夜上山,打死了一只老虎。其实,那个年代的人们所喝的酒应该属于今天称为“醪糟”之类的甜酒,充其量也就几度,否则,智取生辰纲时,英雄们怎能拿它解渴呢?如果按每碗盛三两10度的酒计算,武松的酒量大概是今天50度的白酒一斤多点。至于,店家打出“三碗不过岗”,那只不过是个酒幌子。

现在,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古人都可以大碗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