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孩子越养越笨了?
特别声明:《为什么你的孩子越养越笨了?》转载于网络,并不代表傻大方资讯网的立场。
最喜欢的是憨态可掬的青克乐。
起初他对狗狗的惧怕,那叫一个壮观。
看到狗狗就各种花式哭法,每每抱住小猪罗志祥的大腿喊妈妈。
罗志祥的内心是崩溃的:你怕狗狗怕成这样,节目还怎么录?
我相信,面对这般状况,青克乐父母的心中肯定也难免飘过焦虑的阴云:你看别人家孩子都能做到,你却不能,还哭成这样,这可怎么是好?
从青克乐对自己的评价“我是女人性格”,就能嗅到,这个孩子表现出的胆怯、爱哭,一定曾引发过家人的忧虑和贴标签式的品评:你是个男孩子还这么爱哭,以后怎么办……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然而,几期节目下来,这个小家伙一点一点地鼓起勇气靠近他的小黑,和小黑一起完成各种挑战任务,到最后,俨然一对默契的老朋友。
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大的变化,这个孩子用自己的成长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不用急。
看完这个忍不住想,我们做大人的,有时候真的太着急,太焦虑了。
无处不在的焦虑
我认识一位妈妈,就正在担心着她的儿子。
她满脸忧虑地说:你是不知道,他运动能力太弱了!身体也不行。以后的路长着呢!这样下去怎么行?
于是,每个周末的早晨,都能看见她带着儿子在小操场上学跳绳。
妈妈教得很认真,把跳绳分解成为了很具体的步骤,一点一点地让儿子跟着做。
小男孩的小脸紧绷着,很努力地学。然而,经常练着练着就听见妈妈的嗓门大了起来:不对,又错了!再来。
每回到这个时候,我就心里一紧。
毋庸置疑,这是个很用力的好妈妈。
我见过很多用心的好父母,这样掏心掏肺地希望帮到孩子。
然而,这种帮助,最后往往只教会孩子:
学习呀探索呀,很多事情都不是要搞明白事物的运作,或者从中找到乐趣,而是为了应付父母,配合父母,让父母高兴、放心或满意。
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学习和成过程,就这样被扭曲,被损害了。
可惜,父母们被焦虑蒙住了眼,看不见眼前那个真实的孩子。
哄娃吃饭的妈妈说,怎么办?我要是不逼他吃饭,他真能一直饿着!
带娃出行的爸爸说,不催他他就不开口跟人打招呼,这么内向以后怎么跟人打交道?
是啊!都在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既然童年决定了孩子的一生,那么父母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若是孩子现在的这个毛病我给他纠正了,若是我对于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孩子以后岂不是越变越糟糕?
焦虑背后
显然,这里头有很深的误会。
我们承认,孩子的童年非常关键。
问题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的,所有人都在焦虑地讨论着:“0到7岁”你不做什么,或者漏掉了什么,后果将严重无比。
甚至不断有人列举出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说,你看,孩子3岁以前,负责抽象思维的大脑神经元突触达到高峰。
言下之意,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这么绝对又这么令人无望的论调,换谁谁焦虑啊!
然而,新的脑科学研究清楚地说了:
人的大脑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变化,它是有可塑性的,它的神经回路是可以改变的。
脑科学家洪兰博士就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重度自闭症儿童被医生诊断为永远不能说话。孩子的妈妈全职陪伴孩子,坚持跟孩子交流。最终,这位妈妈成功了,孩子能开口说话了。这个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洪兰博士给这位儿童做脑扫描检查时找到了答案:由于妈妈不懈地努力,孩子的大脑发生了发展和改变,其部分功能得以迁移,最终促使孩子开口说话。
所有的证据都在充分地告诉我们:
人生随时都有机会。摔倒了,大不了换个地方再站起来。
试着放下焦虑
很多父母说:道理是懂了。可是,真的能做到不着急、不担心吗?
他们一脸的不可置信。
我承认,放下焦虑真的很难。
一个朋友就这样对我说:你讲的我都明白呀,可是我家这孩子太柔弱了,总是被欺负怎么办?
聚会的时候,大家的话题刚开了一个头,就听见她3岁的儿子哇地哭开了。
朋友赶紧飞奔过去,心疼地把儿子抱住。
小男孩哭得愈发响亮了。
他脸上有道红印子,问题并不大,可孩子却委屈极了。
显然,朋友的焦虑已经在这个孩子留下了印记。
当妈妈过于担心孩子“被欺负”的问题,孩子学到的是:一点疼痛都是不可忍受的。一发生伤害,就要有人安慰才行。
这么下去,他会越来越依赖妈妈,自己的勇气和调适能力都会慢慢受损。
她该如何放下焦虑?
也许在孩子下一回哭泣时,可以不那么着急地赶过去。
也许抱孩子在怀里时,可以装作镇静地说一句:
你很疼呀,不过很快就没事了宝贝,这只是个很小的伤。
说完就结束安慰。
过多的安慰只会让孩子产生更多被伤害的情绪,却没有机会把关注收回到自身,去处理自己的问题。
这当然需要一个过程。
犹记得我儿子3岁多的样子,说话特别结巴。身边所有人都在提醒我:你这孩子要赶紧矫正啊。
我也不由自主陷入了焦虑。
排查过生理上的原因,尝试过“教”孩子说话。然而,孩子说话更结巴了。
我赶紧刹车,努力试着不去关注他。就像面对一个正常说话的小孩一样面对他。
我反复告诉自己,他一定会学会流利说话的。
这有点像是自欺欺人。
然而,正是靠着这样一点自欺欺人,我得以去说服自己,尽可能放下心来,去陪伴孩子。
随着孩子词汇量的不断丰富,儿子说话结巴的情况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失了。
孩子是种子,需要时间自己去开花
有位妈妈问我:我的孩子安全感出问题了怎么办?
一了解,原来她在女儿3岁的时候,曾经离开过两年。
等妈妈回到孩子身边,发现孩子跟自己距离很远。
她能感受到孩子的目光有意无意盯着自己,但却总感觉不到她有进一步靠过来的意思。
孩子哭了,难过了,第一句喊得是奶奶,而不是妈妈。
为了想跟孩子尽快建立关系,妈妈忍不住想要更加用力地去拥抱孩子,弥补孩子。
她筹划着带孩子去这里玩好玩的,去那里吃好吃的,可是,孩子仍然反应冷淡。
满怀内疚的妈妈,说到这些的时候,眼睛就湿了。她问:我到底还能做什么?
我说:
最好的方法,是先什么都不做。只是守护她,关注她,等待她。
这是一个有创伤的小孩。曾经妈妈离开她,她无法理解。如今妈妈是在自己身边了,可她还会再次消失吗?
这一回的妈妈,真的能够信赖吗?
孩子其实在观望。
妈妈此刻能做的,就是耐住性子,放弃太努力地做的那些积极行动,接受孩子的观望状态。
妈妈听从了建议。她不再做过多挣扎,只是等待与守护。
像一个最普通的母亲那样,油盐柴米,一日三餐。
就在这样缓慢的时间里,孩子内心微弱的生命力慢慢复苏了,然后,主动伸出她的触角。
每个孩子其实都是一粒种子。要长大,需要外面的阳光雨露,但更需要它的内力觉醒。
到了时间,他才能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时候,你再着急也没用。
成长过程中,她也必然会经历这样那样的创伤,走这样那样的弯路。这时候,你再担心也没用。
十岁那年,我要我爸教我学骑自行车。
我爸为我扶了几次后,就松手了。
我知道,松手的那刹那,他还是会担心的。然而,他还是松开了。
一松手,我果然直直地朝前骑过去,然后连人带车,摔了个漂亮的大马趴。
然而,成功骑过的那一小段路程,却充分给了我信心。
后来,只花了一天,我就学会了骑车。
孩子的成长不也是这样吗。
一开始,父母会守在孩子身边,因为他太弱小了,你要确保他的安全。
学车子的过程中,他会摔跤,就像成长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是学会了会很有成就感。父母需要半扶半放手,从而让孩子有机会去感受到,这个游戏它很安全,同时也很有趣。
最后,当孩子真的学会骑自行车,你只需要远远站在他身后。
他也许还会再摔跤,甚至再哭鼻子,那就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他:爸爸妈妈永远都在这里,你一回头,就能看得到。
你不可能为孩子杜绝所有的磕磕绊绊。
只需确保孩子成长的一个整体环境是有爱的,
剩下的,都交给孩子自己就好。
- 今天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他们需要你的陪伴
- 为什么老人家常说“春捂秋冻”?
- 为什么说久坐会折寿?这几个危害,都不算轻的
- 肥胖的人,为什么消耗脂肪这么慢?3种体质告诉你答案!
- 男人过了45岁,若还有这4个表现,恭喜,你的寿命可能会更长!
- 心理测试:你最想让宝宝住下面哪个房间?测你此生有几个孩子!
- 高血压有救了!半斤萝卜一瓶醋,让你的血压一降到底!已验证呢!
- 立秋了,孩子吃了身体壮,个子高,这菜少不了,一端上桌就光光!
- 练瑜伽为什么要选择瑜伽馆,而非健身房?
- 为母亲针灸能给孩子治病?院方:系思考和探讨,非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