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中共送密信、送装备 蒋介石却没办法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他给中共送密信、送装备 蒋介石却没办法》。来源是秘方养生。

他给中共送密信、送装备 蒋介石却没办法。蒋介石|中共|装备|朱德|密信|卫立煌---


 终其一生,他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如同一个难解的谜。

蒋一开始费尽心思把他骗到手,于是他为蒋出生无怨无悔,哪知他最后竟然在跑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了个大坑。

蒋介石|中共|装备|朱德|密信|卫立煌---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他给中共送密信、送装备 蒋介石却没办法

于是蒋介石肠子都悔青了,只能长太息以掩涕兮:“真是成也俊如,败也俊如啊!”

不过这个和蒋介石相爱相杀的“虎将”真的是蛮搞笑的。

“不是我要背叛你,而是朱德前辈真的已经俘获了我的心。”

1897年,卫立煌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卫杨村。

青年时期投身行伍,在孙中山的广州大本营担任警卫,因机灵能干,由一名普通士兵而逐步提升为中级军官。

[page]

北伐战争时期,他历任国民革命军团长、旅长、副师长等职务。

1925年,孙中山逝世。蒋介石利用各种政治手段打击政敌,笼络人才。蒋极力宣扬自己“永丰”舰上保驾孙中山的功绩,把自己标榜为总理未竟事业的接班人。

那时思想单纯的卫立煌,受到蒋介石的迷惑,遂投靠其麾下,追随蒋东征北伐,成为他手下一员能打硬仗的骁将。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他也义不容辞的跟着走上反共的道路。

十年内战中,他杀共产党杀得那叫一个人头滚滚,杀到最后,蒋介石专门为其新设立一个县,起名“立煌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省金寨县),以酬其功。

不过慢慢的这位“只会打仗、不懂军事”的“老好人”将军就开始跑偏了。

那又是被谁带跑偏的呢?

1938年1月,蒋介石在洛阳召开第一、第二战区军事会议,朱德和卫立煌同乘火车自山西赴洛阳,两人在火车上第一次见面,就开始促膝长谈。

[page]

在那次谈话中,朱德向他讲述了自己的身世、过往,当卫立煌听到朱德出身贫寒,为追求真理而找到孙中山的一段经历,感到和他自己青年时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直感叹:真是相见恨晚啊!

后来听到朱德牺牲个人的一切以解救中国人民的苦难,不惧艰难,从事革命工作,于是朱德那种视富贵功名如粪土,为国为民敢于赴汤蹈火,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精神,更让卫立煌感到其人胸怀之远大、志向之高远、人格之高尚,实在令人可钦可敬!为之动容!

同时,他也从朱德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光明前途,看到了八路军的根基及力量之所在。

这次谈话虽是一次随便的旅途闲谈,但那不平凡的内容和高深的哲理,却深深地印在卫立煌的头脑中,使他终生不能忘记。

于是他对共产党观感顿时转变,而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朱德个人的好感。

曾有人问他朱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面色庄重,认真的回答:“一个气量大、诚恳、忠厚的长者,是我从心底深深敬重的人”。

1938年4月17日上午,时任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卫立煌秘密前往延安会见毛泽东,成了第一个访问延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page]

当第二战区指挥部的十辆大卡车开到离延安还有二三十里地时,发现沿途到处是新贴的欢迎标语。

到了延安城外,更是锣鼓喧天,口号声此起彼伏。受到共产党如此隆重的礼遇,卫立煌深感意外。

毛泽东一见到卫立煌,就快步跨出客厅与他握手。卫立煌说:“八路军的仗打得非常好啊。今天能有机会来延安领教一下,真是不胜荣幸!”

毛泽东说:“你也非常厉害啊,‘支那虎将’可是名副其实呢。”

席间,毛泽东破例饮酒,两人留下8张合影。此后卫立煌将其与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合影视为至宝,长期带在身边,一直到在广州被蒋下令拘押时,才不得已销毁。

后来就是国共合作的蜜月期,朱德和卫立煌两人多有往来,一个是十八集团军总指挥,一个是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除了公务往来之外,两人私交也颇多,曾多次相互过访。

朱德曾送给卫立煌两匹马,卫立煌回赠一把手枪、一支钢笔。——这是很多电视剧里都有过的情节。

[page]

特别是后来韩信岭之战,卫立煌率军在韩信岭和日军激战,失利后撤时,汾河上的桥梁被日军全部炸毁,卫立煌迭遭险情。

紧急时刻,朱德派出八路军接应,在白儿岭阻击日军,掩护了卫立煌撤退。

这使卫立煌非常惊奇,他钦佩地说:“八路军真能干!”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并致电朱德,表示他对八路军深深的谢意。这件事对卫立煌的影响极其深刻。

所以可以说,朱德对卫立煌有救命之恩。

正如前面所说,自和朱德见面后,卫立煌对共产党态度大变,整个抗战中,他以自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为共产党、八路军提供了许多便利。

抗战初期,八路军隶属于卫立煌的第14集团军。后来,八路军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后,仍然隶属于卫立煌担任司令长官的第二战区。

在抗战中,卫立煌经常主动与八路军协商行动,合作得非常愉快。

[page]

彭德怀就在回忆中说,十八集团军“归卫立煌所指挥,但他又从未指挥过我们”。

就是说卫立煌对共产党不干预、不夺权、不搞摩擦。

当时卫立煌去探望因中弹而休养的林彪,也就相当于上司去探望下属。

见到林彪后,卫立煌主动提出,是否能帮他什么忙。

林彪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傻乎乎地摇了摇头。卫立煌见此,就提示他:“譬如药品,食物,衣服……”

卫立煌知道,延安对这些物资极为紧缺,就有意点拨林彪。

林彪仍然没开窍:“我本身没有什么需要,一切都很齐备。”

[page]

卫立煌急了。敢情我有心送礼,你却无意领情?他不甘心地再问:“那部队有什么困难呢?”

林彪终于懂了。他试探性地说:“部队缺弹药……”

卫立煌舒了一口气,果断回答:“一言为定,我就送弹药。”

不久,卫立煌就安排拨给八路军步枪子弹一百万发、手榴弹二十五万枚和牛肉罐头一百八十箱。

当时,有人顾虑数目太大,不敢下发。卫立煌就亲自做工作,使这批物资迅速送到延安。

在当时,牛肉罐头可是稀有食品,部队一般吃不上,整个第二战区才有几百箱。

卫立煌一次性地批给十八集团军的军用物资的确不薄,除上述的以外,还有三个师的夏装、50部电话机、1部10门的电话总机和1部20门的电话总机,以及部分医药用品。

[page]

这些物资对于缺少弹药又缺衣少药的八路军可谓是雪中送炭。

后来,卫立煌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对其坚持抗战给予褒奖。

时任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书赠:“黄河保卫华北,先生保卫黄河”。

但是,这一下,卫立煌算是触动了蒋介石的底线,蒋介石立刻给他发了一封警告电报。

可卫立煌却表示,凡事抗日的队伍都一视同仁。此后,他依然顶住压力给八路军多次发放粮饷和军械。

卫立煌的行动彻底的激怒了蒋介石,“我说让你随便意思意思行了,你小子可倒好,把我们的东西都给送去了,你以为你搬家啊!”蒋真的是动了极大的怒气可不用他又不行,

但是两人矛盾爆发是早晚的事。

[page]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怪圈:每当蒋介石在战场上受挫时,卫立煌立即被重用,因此卫立煌在国军中也有了“救火将军”之称。

但战争稍有间隙,他就遭受排挤,或被迫出国考察,或降职使用,这充分的说明,蒋对他是又爱又恨。两个人是相爱相杀啊!

1938年4月17日上午,时任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卫立煌秘密前往延安会见毛泽东,成了第一个访问延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当第二战区指挥部的十辆大卡车开到离延安还有二三十里地时,发现沿途到处是新贴的欢迎标语。

到了延安城外,更是锣鼓喧天,口号声此起彼伏。受到共产党如此隆重的礼遇,卫立煌深感意外。

毛泽东一见到卫立煌,就快步跨出客厅与他握手。卫立煌说:“八路军的仗打得非常好啊。今天能有机会来延安领教一下,真是不胜荣幸!”

毛泽东说:“你也非常厉害啊,‘支那虎将’可是名副其实呢。”

[page]

席间,毛泽东破例饮酒,两人留下8张合影。此后卫立煌将其与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合影视为至宝,长期带在身边,一直到在广州被蒋下令拘押时,才不得已销毁。

1941年10月初,因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被更换为「中国通」冈村宁次大将,日军集中兵力分三路渡过黄河进犯郑州,守备空虚的郑州陷落敌手。

卫立煌认为郑州是中原战略重镇,不可丢弃,于是便亲自率领部队于10月13日拂晓实施全面反攻,硬是将郑州从大军压境的日军手中夺了回来。

1942年1月中旬,在卫立煌率部的坚决阻击下,中原重镇洛阳的形势暂时得以稳定,而他却因「亲共」之嫌,被蒋介石革去了二级上将军衔并免去河南省主席职务,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

此时,周恩来对卫立煌说:“你是受了我们的累。”而当时对卫立煌来说,这句话就是对他最大的安慰。

当他乘车离开洛阳长官司令部前往火车站途经市区时,沿街群众都自发设置香案来为这位因战功显赫而遭削去兵权的抗日虎将饯行。

1942年中国的抗战形势进入了最艰难的相持阶段,这一年,中国组织远征军奔赴缅甸作战。

[page]

但是在远征战场上却遭遇了重大挫折,其中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以身殉国,不幸牺牲。

一个万人王牌师撤回国内后,兵力已经不足三千人。远征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被彻底打垮,各师撤退回国后,损失竟八成……

在此危急关头,蒋又将卫立煌当做最后一张王牌打了出来。

1943年11月卫立煌被任命为中国远征军司令,全权指挥由第11集团军、第20集团军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兵力达到20万人。

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南坎成功会师,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魏德迈认为百战百胜尚不足以描述卫立煌的战功,因此他称卫立煌为“一百零一胜将军”。

其场景被美随军采访人员拍摄,刊登于美国《时代周刊》上,于是卫立煌在国外也名声大噪。

同年5月卫立煌被升任为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可以说卫立煌再次为蒋介石立下了汗马功劳。

[page]

本以为卫立煌被委以重任,可是回国之后的卫立煌又被以出国考察的名义支开,但是不久之后在东北战事紧急的情况下,蒋介石又不得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卫立煌。

于是10年后,卫立煌再次送了林彪一份“大礼”。

当时,林彪在东北战场发起“辽沈战役”。

1947年10月,蒋介石催卫立煌回国。卫立煌到沈阳,即收到汪德昭来自巴黎的密电---"前次在巴黎发出的电报,已到达目的地。对方有回信,谓可以利用目前情况相机行事。"

卫立煌的夫人对他决定上任东北十分恼怒,说人人都知道东北快要完了,连我这个没有军事头脑的人都看清楚,你为什么偏偏“去替陈诚当替死鬼”?

卫立煌的回答是:“要革命就不能怕死。”其实卫立煌心中已另有打算。 

卫立煌到东北后,集中兵力,固守要点。不管各地如何告急,不管蒋介石如何一再电令其派兵解围,他总是驻守原地,拒不出战,同时收揽人心,整修工事。

[page]

他的貌似积极备战,颇能掩入耳目。他常对周围人说:“共军擅长围城打援,我们绝不能轻举妄动,中其圈套,只有积蓄力量,固守沈阳,以待时局变化。”

谁又能知道,他的这种“静待时机”的僵持状况一直持续到辽沈战役开始。

战役打响后,蒋介石让卫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卫却借口“沈阳只能固守以自保”而不执行蒋的命令。

同时又强令手下要稳扎稳打,不要做无益的牺牲,对于廖耀湘装甲兵团的燃料弹药供应,不准超过一星期,造成行动迟缓的廖耀湘兵团全部被歼。

战后国民党在总结辽沈战役失败原因时,认为“东北之失陷,基于锦州之失守,由于沈阳援兵久而不至。沈援之不能速达,在于卫立煌之不能即时奉行命令”。

卫立煌“贻误戎机达13日之久”,“古今中外,除非作乱造反,否则,断未见有此种不受节制之将领”。

所以卫立煌就任"剿总"要职,但未起义,一直是历史之谜。

[page]

只有了解内情的人才知道,卫立煌难以全权调动部队,连身边的警卫团都难以指挥,而卫立煌的重要举动,随时有特务向蒋密报。因此,卫立煌到东北,除要求派援军外,只能按兵不动,故意贻误战机。

1948年10月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召集师以上军官训话,大骂东北将领消极避战。蒋介石还抛开卫立煌,亲自指挥。

10月1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国民党守敌范汉杰以下十多万人被俘。此后,长春守敌迅速瓦解。

后来中条山会战失利,他利用撤退之际,还曾专门取道延安,对中共中央进行了访问。

——作为一个国民党高级将领,这是极不寻常的。

1948年12月25日,中共公布国民党43名战犯,蒋介石名列榜首,卫立煌被列第13名。

其实,中共此举颇费周章,意在对卫立煌保护,否则会加重卫立煌"通共"嫌疑。

[page]

也正因如此,卫立煌才躲过杀身之祸,被蒋软禁南京。

1949年1月底,卫立煌化妆逃出国民党特务的天罗地网,从南京转道上海最后抵达香港。自此在港寓居5年。

1955年春,周恩来总理写信给暂居香港的卫立煌,希望他返回北京。

卫立煌回来后,先后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务委员。

1959年冬季他重病住院,周恩来、朱德多次探望。到了最后两天,卫立煌已经神志不清,朱德委员长去探视,坐在床边,久久不忍离去。

卫立煌于1960年1月17日0时40分去世。终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月20日上午在中山公园举行了首都各界公祭大会,由周恩来总理主祭。

[page]

张治中致悼词,评价他是一位“善始”、“善终”的“爱国军人”。

很多言论说卫立煌“通共”,是中共的卧底。

虽然没有证据确切表明,但从他的人生轨迹上看,只有他对蒋介石不满是真实的,而且是刻骨铭心的。还有就是因为他和朱德的友谊。

蒋的军队,派系众多,谁也不服谁。别说高层与高层之间调动困难,就是蒋亲自出面调停,竟也有人当面顶撞,蒋战场枪毙的将领也不在少数。

像这样的部队如何有”凝聚力”?尤其在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更是没有一个战役是互相配合,互相支援的。明能救而不去救!这结局注定是失败的。

蒋介石在很多场合谈起此事,说卫立煌狂妄自大,目无领袖,不给他面子,只会打仗,不懂政治。卫知道后也不去道歉。

作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卫立煌的政治胆量可谓惊人,他确实提出过参加共产党的要求。

抗战时期,他曾向他的秘书赵荣声说:“我参加共产党好吗?怎么参加呢?”

[page]

提出这个问题后,他要求赵秘书立即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去找林伯渠当面问一问。

听了赵秘书转达的卫立煌的请求后,林伯渠的答复是:“卫先生若能作为一个执行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员,比他参加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更为有利。”

考虑到抗战大局和国共两党的关系,于是当时中央委婉地转告卫,到哪里都能为人民做事,不一定非要加入共产党。

卫立煌这一生是传奇而又刚正的。

他从担任孙中山先生的警卫员起步入民主革命运动的浪潮,从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走到了中国陆军副总司令的人生巅峰。

他身经百战而身不挂彩,创造了抗日战争中的大奇迹。

他的功绩不仅是在抗日作战上立下赫赫战功,更重要的是在国共的交往、中共的发展壮大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如卫立煌的孙子卫智说的那样“我对祖父所做的事感到无比骄傲,他抛弃了个人和党派的利益,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牺牲。”

这个谜一样的将军虽然让人挺糊涂的,但是他一颗为国为民的心任由什么时代,无论是谁都不能被否定、猜疑。

[page]

对党国政治感兴趣的人都明白,蒋介石虽然成为了国民党的一把手,但是党权和军权并没有都在他手上,还有陈立夫和丁惟汾。其中陈立夫尊称蒋介石三叔,而丁惟汾就更有能耐了,他是国民党中的神秘老人,掌握着最高党权,蒋介石喊他七哥。

当年,陈其美和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相识,回国后,陈其美入了青帮,后来又成了上海督军。权力大了惹人眼红,于是袁世凯就把陈其美暗杀了,自然是没人敢收尸。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依然专程到上海安葬了陈其美。陈立夫是陈其美的侄子,此后就称呼蒋介石三叔。

蒋介石|中共|装备|朱德|密信|卫立煌---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他给中共送密信、送装备 蒋介石却没办法

另一个人就是丁惟汾,丁惟汾家境很一般,他是靠考试去到了日本读书,在那里认识了孙中山,后来跟着孙中山组织同盟会,爱在同盟会中被选为山东盟主,一年不到的时间,丁惟汾就发展了一万多国民党员,能力非一般人能匹敌。

这种情况下,丁惟汾手里控制的党员远超了蒋介石,因为丁在家排行第七,蒋介石顾忌而尊敬地称他为七哥。

然而年轻人鲁莽毛躁沉不住气,陈立夫不顾及规矩,刺杀了丁惟汾不少手下,丁惟汾在这种斗争中深觉疲惫,于是退出了政治舞台。1949年,丁惟汾不顾多人劝说,毅然去了台湾。同时,他叮嘱自己的后代子孙不要搞政治,男孩可以去学习理工,女孩就去当医生。就这样,他的后辈也都按着他的嘱咐,丁肇中就是一个典例。XLW

[page]

蒋介石的军事集团里战将如云,内有五人能征善战,屡被重用,人称“五虎上将”:干将”陈诚、“忠将”顾祝同、“福将”刘峙、“飞将”蒋鼎文、“虎将”卫立煌。

五人后来都担任过战区司令以上高职:刘峙曾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司令;顾祝同曾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蒋鼎文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总司令;陈诚曾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参谋总长;卫立煌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东北“剿总”司令。

蒋介石|中共|装备|朱德|密信|卫立煌---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他给中共送密信、送装备 蒋介石却没办法

陈诚,是蒋中正的亲信,也是自黄埔成立后蒋中正执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员长”之称。国民革命军内部由陈诚领导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称。,也属于北伐展露头角,一路由团长,师长,经过军阀混战的中原大战,任蒋介石王牌十八军军长,参加围剿红军战事,第五次围剿与林彪正面对抗取得胜利,抗战期间多次组织大规模会战。

43年任中国远征军司令,取得鄂西大捷,内战则取代过杜聿明短暂作为东北军政长官与林彪对峙,力不从心,后及时脱身,蒋介石为准备后路,早派陈诚经营台湾,属于真正蒋介石嫡系,长期处于国民党二号实权人物。

顾祝同(1893-1987),字墨三。江苏省安东(今涟水)人。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教官、教导团营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师长,素有“驭将之才”声誉。先后参与东征、北伐、军阀混战,“围剿”红军。抗战期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兼江苏省主席,奉蒋介石密令,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page]

在黄埔嫡系将领中,顾祝同初为“八大金刚”之一,后又列名“五虎上将”,国民党军政高层“军中圣人”。解放战争任参谋总长,辽沈大败,淮海大败,渡江战役还是大败,军事生涯晚节不保,一败涂地。

刘峙(1892~1971),字经扶。江西吉安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二级陆军上将。素有北伐中的"福将"、刘峙在蒋桂战争(蒋介石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中为蒋介石卖命,屡屡在形势不利的局面中转危为安,反败为胜,立下赫赫战功,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

蒋介石|中共|装备|朱德|密信|卫立煌---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他给中共送密信、送装备 蒋介石却没办法

抗战中的"长腿将军":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日军占领平津后沿平汉路南犯时,率部在正面抵抗,未经激烈战斗便自行退却,十余天内溃退千里,被称为“逃跑将军”。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淮海战役被粟裕击败,终结其军事生涯。

蒋鼎文(1895.1.15-1974.1.2),字铭三,浙江省诸暨人。国民党“双料”高级将领,在国民党军队内部,他不仅被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之一,而且还被称为是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之一。早年毕业于浙江陆军讲武学堂。曾参加讨伐陈炯明、北伐战争、蒋桂战争、蒋冯阎战争,第三、第五次对中共 “围剿” ,并参与过镇压福建事变。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西安行营主任和第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44年,带领的部队在豫中会战中轻易被日军击败,引咎辞职。1949年3月去台湾,任东南区点编委员会主任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

[page]

卫立煌(1897.2.16~1960.1.17),字俊如,抗日爱国将领,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14师师长,第九军副军长,徐州戒严司令,首都卫戍副司令,第十四军军长,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河南省主席,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等职。

土地革命期间,多次参加围剿红军战争,战果颇丰,抗战时,名义上直接指挥八路军,实际上为八路军提供大量帮助,遭蒋介石猜忌,任中国远征军司令,取得缅甸战场决定性胜利,解放战争辽沈战役有故意迁延不执行蒋介石指令之嫌,遭革职。新中国成立后,归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综上,蒋介石五虎上将,都起势于北伐战争展露头角,中原军阀混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处于军事生涯咄咄逼人的上升势头,抗日战争期间,虽勉力支撑,都跟大形势有关,最终在蒋介石军事集团脱颖而出终成五虎上将,可惜,解放战争期间,虽有卫立煌这样的不愿再战的成分,蒋鼎文的早早自军职脱身,其余像刘峙,顾祝同,陈诚无一不在与毛泽东的五虎上将较量中,败下阵来。

要说解放军“五虎上将”,林彪粟裕肯定是位居其中,但是榜首,还真轮不到林彪和粟裕。

林彪,指挥精细,善于用大数据综合分析敌情,善打伏击战和追歼战,战术素养一流。从平型关大捷一举成名,国民党精锐部队包括白崇禧的桂军、孙立人的新一军都是被林彪消灭的,四野在他的率领下,可谓战术素养在全军首屈一指。

缺点:长于计算导致胆识不足,作战偏保守,特别在进攻东北战斗中,打长春犹豫不决,打锦州更是踌躇不前,后来成为一段公案。

彭德怀,指挥勇猛,敏锐应对战场形势,实战经验丰富。彭大将军是敢打硬仗的一位元帅,从发动百团大战直面日本侵略者到对付胡宗南,直至朝鲜战争官至国防部长。彭德怀最大的优点是战略素养高,是一个党政兼优的将领。

[page]

缺点:缺乏系统参谋作业训练,指挥粗疏,动辄用人海战术,伤亡大战果小。

徐向前,善打逆风仗,特别是在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可谓徐向前指挥巅峰之作,在山西把“阎老西儿”的主力一口一口吃掉,连毛主席都啧啧称奇。

缺点:过于强攻硬打,不能避实就虚,这也是红四方面军最后全部消耗光徐帅只身回延安的原因。

粟裕,完全为战争而生的将领,作战嗅觉灵敏,善攻坚战,随机应变,特别能够连续作战抢得优势歼灭敌人。战绩就不用列举,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拿下张灵甫74师。指挥具体作战往往以不到一半兵力主攻,再以大部围点打援,基本上是有的放矢。

缺点:战术重视不够,强调强攻硬打,部队伤亡过大。

刘伯承,指挥判断准确,有气魄,有奇思,其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的经历,绝对是标准的参谋型统帅。三次设伏七亘村,可谓反向思维独到。淮海战役硬吃掉黄维,显示了参谋型军事家的魄力,真正做到了进攻凶狠,撤退迅速,料敌如神,时有巧思。

在1962年中印战争中,刘帅一语中的指出东西两线印军的弱点,并设计精巧的进攻战术,让军界不得不击掌称道。

[page]

刘帅是解放军将领中真正做到战略和战术的有机统一,有大局,有奇思,能够收放自如控制作战规模。

从1931的“九一八事件”开始,一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14年事件属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时间,期间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和故事,很多为国家捐躯的将士都没留下名字,但他们都为抗日作出了贡献,其中贡献最大的自然是十大元帅了。

1955年中国授衔十大元帅,他们在 革命事业过程中,作出卓越的贡献,分别是朱德、彭德怀、 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这十人,当然这是中国评选出来的,日本虽是战败国,但他们也会统计自己的伤亡人数,在他们的统计之下,也给中国列出了十大抗日名将来。

日本罗列的十大抗日名将,是根据战功的件数来排名的,在就是作战过程中,跟日军打过的战争次数,获胜的次数,再加上战争的规模,伤亡人数和统领战争的将领指挥才能而定的,日本给出的中国十大抗日名将是:李宗仁、张自忠、卫立煌、薛岳、傅作义、王耀武、杜聿明、戴安澜、孙立人、朱德。

在日本人的心中,中国抗日最厉害的是李宗仁,他一共有121件战功,其次就是张自忠有48件,卫立煌有40件,薛岳有26件……其中卫立煌或许大家没听过,他是 蒋介石手下一员猛将,被称为蒋系的“五虎上将”之一,日本排出的十大抗日名将,是否准确呢?

其实李宗仁、张自忠等人战功较多,是因为他们本身是军阀,有自己的顿队,不需要依靠上级给与军队,比如李宗仁作为桂溪军阀的代表人物,他是有军队的,而且可以任意指挥,同时他也有爱国胸怀,所以获得战功就比较多了。

薛岳、卫立煌等人都是 蒋介石麾下猛将有兵权的,但真正的掌控者却是 蒋介石,而且 蒋介石对他们也没有完完全全方向的程度,所以相对而言他们的战功就没有前者那么多了,但在抗日战争的十四年里,他们也付出了许多,取得的成绩都相当不错。

[page]

我们可以发现,在日本人眼中的十大抗日名将,十大元帅中只有朱德元帅上榜了,而朱德是十大元帅之首,自然功劳比其他人大一些。

抗战八年,国民党正面战场与中共敌后战场相映成辉,在苏联、美国等盟军帮助下,最终打败了入侵中国的日本侵略军。期间,国民党军方面也涌现出了众多抗日名将。根据战后国民政府给予的青天白日勋章表彰,以及中共建国后民政部对牺牲于抗日战场的国民党将领追认革命烈士两个标准,也就是国共两党公认的20名国军抗日名将。

一、孙立人: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新一军军长,陆军中将(战后晋升为二级上将)。

二、薛岳: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第9战区司令长官,二级陆军上将。薛岳曾指挥抗战最大的战役--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的薛岳指挥第三次长沙会战歼敌五万六,被称为是太平洋战争爆发

三、卫立煌: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第1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二级陆军上将。朱德曾称他为“在忻口战役中立下大功的民族英雄”,美国盟军史迪威将军曾称之为“百战百胜将军”。

四、李宗仁: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是著名的“台儿庄大捷”最高指挥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汉中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一、第五、第十战区),陆军一级上将。他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自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五、戴安澜:革命烈士,第5军第200师少将师长,被追授美国懋绩勋章,追晋为陆军中将。

[page]

六、张自忠:革命烈士,第5战区第33集团军中将加上将总司令,追晋为陆军上将。

七、傅作义: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第2战区司令长官,二级陆军上将。

八、饶国华:革命烈士,第二十一军第一四五师中将师长。

九、王铭章:革命烈士,第四十一军一二二中将师长,追晋为陆军上将。

十、赵登禹:革命烈士,第29军第133师中将师长,追晋为陆军上将。

十一、佟麟阁:革命烈士,第29军中将副军长,追晋为陆军上将。

十二、孙元良: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第22集团军司令官,陆军中将。

[page]

十三、郑洞国: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陆军中将。

十四、蔡廷锴:获得青天白日勋章,19路军军长,第26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中将(抗战后晋升为上将)。

十五、李家钰:革命烈士,第36集团军总司令,追晋陆军上将。

十六、蒋光鼐: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淞沪抗战总指挥",第十九路军总指挥,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陆军中将。

十七、马占山: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他"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第12战区中将副司令长官。

十八、宋哲元: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

十九、张发奎: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二级上将。

二十、冯玉祥: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他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组建者",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一级上将。

被一些人人为夸大而列入国军抗日名将行列的张灵甫,不仅职务与贡献难与这20人相提并论,未曾被国民政府授予抗战青天白日勋章,也没有被中共官方收录为抗日名将,也就是国共双方都没有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