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个喂养行为,极易让娃憋在“便秘”误区里!

傻大方小编提示您本文标题是:这3个喂养行为,极易让娃憋在“便秘”误区里!。来源是科学家庭育儿。

这3个喂养行为,极易让娃憋在“便秘”误区里!。误区|喂养|便秘|开塞露|乳果糖|极易---


误区|喂养|便秘|开塞露|乳果糖|极易---

这3个喂养行为,极易让娃憋在“便秘”误区里!

从宝宝呱呱坠地起,家长就为宝宝的“吃喝拉撒”操碎了心!

一周都没拉臭臭了,会不会便秘呀?

每天喝了那么多水,怎么还便秘啊?

我家大宝只吃肉不吃蔬菜,怎么破?

今天,科长就和宝爸妈一起来聊聊,宝宝便秘后的护理方法及常见的便秘误区!

在宝宝排便的问题上,很多宝妈觉得一定要按照某个频率才是正常的,一旦这个频率被打乱就会很担忧。

?一周才1次是正常吗?

刚出生的小宝宝,每天会排便4次以上,这是正常现象;3个月以后,有的宝宝每天排便2次以上,而有的却一周才1次,这也是正常现象。

误区|喂养|便秘|开塞露|乳果糖|极易---

这3个喂养行为,极易让娃憋在“便秘”误区里!

事实上,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排便习惯。如果宝宝隔几天才排一次,但大便质地软和,那就没有什么问题。

?什么情况下才是便秘?

便秘包括:①排便次数减少;②排便时费力、疼痛,伴随大便干、硬、粗这样的情况。

便秘不是以排便间隔时间长短为标准,而是以大便干结、排便费劲为依据。便秘不同于排便间隔时间长的“攒肚”。

?如何区分攒肚和便秘?

误区|喂养|便秘|开塞露|乳果糖|极易---

这3个喂养行为,极易让娃憋在“便秘”误区里!

宝宝出现攒肚,说明宝宝消化能力提高了,每天的腹部按摩有利于大便的排出。

?便秘与配方奶有关

奶粉兑水时相对过稠或配方奶中的蛋白质含量过高,可引起便秘症状。

解决办法:调整配方奶的浓度,或者更换配方奶的品牌。一定要先加水后加粉,按照配方奶粉包装上说明的去冲调。

?便秘与辅食添加有关

很多宝宝在添加辅食后经常便秘,家长可以从以下两点查找原因:

①是否对某些食物过敏。

②膳食纤维是否充足。

解决办法:宝宝辅食添加了牛奶、鸡蛋、鱼虾等易致敏食物后而便秘,尽量避开过敏原即可;新鲜蔬菜,薯类、瓜类、菌类以及新鲜水果都富含膳食纤维。

误区|喂养|便秘|开塞露|乳果糖|极易---

这3个喂养行为,极易让娃憋在“便秘”误区里!

?便秘与补充过量钙有关

补充过量的钙,会造成肠道内不能被吸收的钙等矿物质与脂肪酸结合形成钙皂,引起便秘。

解决办法:发育正常的宝宝,每日从饮食中摄取的钙量就足够了,只需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

目前,最常使用的便秘药物是开塞露和乳果糖。

?开塞露

开塞露的主要成分是甘油/甘露醇,对人体无害,使用后可润滑肠道,帮助排便。

使用开塞露时要注意:

①选用儿童剂量开塞露;

②在开塞露药物颈部开口处涂些橄榄油;

③在孩子肛门附近涂些橄榄油;

④将开塞露药物的颈部轻轻加压划入肛门进入直肠;

⑤挤入药液;

⑥拔出开塞露颈部后,用手夹住肛门,保持数分钟;

⑦协助孩子排空干燥大便。

开塞露属于刺激型泻药,只能救急时使用,长期使用开塞露会出现心理依赖。

误区|喂养|便秘|开塞露|乳果糖|极易---

这3个喂养行为,极易让娃憋在“便秘”误区里!

?乳果糖

粪便中的水分不是喝水而来,而是纤维素被肠道菌群败解而产生的。

青菜是提供纤维素很好的食材,如果宝宝不能接受蔬菜或食用后效果不佳,可以通过乳果糖增添膳食纤维。

服用乳果糖时要注意:

①选择与孩子年龄相当的剂量;

②坚持最小有效剂量维持至少两周;

③见效后,要逐渐减量。

相对于开塞露,乳果糖更加安全,可用于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

?大便带血的两种情况

如果大便带鲜血并且与大便混合,说明小肠或直肠受损,此时一般大便性状也偏稀,需要看医生。

若血液与大便分离,多是肛裂所致,解决便秘是关键。除增加膳食纤维外,可给予乳果糖口服液并定时使用一段时间开塞露。

?多吃香蕉,喝蜂蜜、酸奶和水可以治便秘?

香蕉:纤维含量比苹果、橙子、梨都少,效果并不好,而且生香蕉中鞣酸高,反而容易引起便秘。

蜂蜜:蜂蜜对缓解便秘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长期服用蜂蜜会使肠胃变得懒惰起来。1岁内的宝宝不应服用蜂蜜。

喝酸奶:家长需要注意,1岁内宝宝不应接受鲜奶及制品,宝宝服用后会因牛奶蛋白引起过敏。

多喝水:喝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但宝宝便秘的主要原因不是喝水不足,因此,通便效果不是很好。

误区|喂养|便秘|开塞露|乳果糖|极易---

这3个喂养行为,极易让娃憋在“便秘”误区里!

误区|喂养|便秘|开塞露|乳果糖|极易---

这3个喂养行为,极易让娃憋在“便秘”误区里!

科学家庭育儿团队原创

【科学家庭育儿】国家级出版传媒机构专业团队,联合百名育儿专家与万千家庭一起,专注宝宝的早教、智力开发、性格培养、情商教育、家庭亲子关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