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答」用两年变成了「在行一点」,知识经济距离下半场还有多远

品玩 Live了解一下?

「分答」用两年变成了「在行一点」,知识经济距离下半场还有多远

?本周,姬十三开了一场名为「再见,分答」的发布会,和旧的「分答」告别,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多场景的知识付费体系。

「分答」的名字消失了,改叫「在行一点」。在「在行」品牌的知识付费体系里,「在行一点」负责提供线上的知识服务,包括 1 分钟、30 分钟、1 个月乃至半年的知识服务;「在行」则负责线下的部分,针对一对一、一对多的约见场景,提供 1 小时颗粒度的深度咨询。

「分答」用两年变成了「在行一点」,知识经济距离下半场还有多远

2016 年 6 月上线的「分答」曾经是红极一时的明星级问答产品,也曾在运行短短两个月后就仓促下线,重新上线后,又接连拿到了红杉资本领投的 A 轮和腾讯的 A+轮投资。

大起大落之后,改名「在行一点」的分答带着一个完整的知识付费产品体系归来了。这个曾经的知识付费明星产品,是否能在知识付费领域率先找到成熟的发展模式呢?

多场景:知识付费的基础框架

「简单的语音问答在很多场景下可能并不有效,它只对一些简单的、有确定答案的、快速的、专家反馈的问题有效。比如健康、法律、育儿方面的小问题。想凭此构成一个全场景的网络,就会遇到很多问题。」

姬十三表示,分答上线不久,团队就意识到了简单问答的局限性。在全新的「在行一点」当中,除去大众熟知的问答,还提供了「讲」「课」「班」三种通过两年摸索逐渐固定下来的知识服务形态。

2017 年初,分答上线了「讲」。每一「讲」时长 30 分钟左右,针对特定场景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例如如何谈薪资、如何理财等等。目前平台上已经积累了 300 个「讲」的内容,未来会达到数以千计。

2017 年冬天,分答又上线了「课」,总时长十几个到几十个小时,在 3-6 个月中让用户跟随名校教师、行家高手系统学习管理学、经济学思维课等通识类的知识。

2017 年 6 月,分答还上线了「班」的学习形式,来提供那些不能只靠单向输出、需要用户不断练习才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每个「班」时长 20 天到一个月左右,由一名讲师搭配四到五人的助教团队,每天进行 10-15 分钟的知识输出,同时搭配组织讨论、布置作业等深度互动环节。

多场景的知识付费服务并非分答首创,而是不少知识付费平台都在尝试的一种新趋势。知乎最近也上线了系列多次课程组成的「私家课」,作为它在问答、想法、专栏、书店、知乎 live 之外的一个补充;「得到」也在尝试将直播、音频专栏和系列课程结合形成多场景学习模式。「在行」只是将多场景做得更彻底一些,用姬十三的话说,就是「线上线下全包围式的知识服务平台」。

「分答」用两年变成了「在行一点」,知识经济距离下半场还有多远

在姬十三看来,通过不同平台的共同努力,知识交易的基础框架、基本规则已经逐渐成熟。通过两年的发展,知识付费行业内已经产生了很多基本规则和行业通识。形式趋同无可避免,区别在于内容的调性。

无论是「问」「讲」还是「课」「班」,姬十三都希望通过不同形式帮用户找到「面对人生中各个模块的需求、问题」的对应知识。他将「在行」的内容定位到用户作为一个「人」所必须的「人生攻略」,和普通人的工作生活、喜怒哀乐息息相关:

「就像我可能在公司里常谈科学和知识,可是晚上回家我还得关注『小我』的内容,家里装修应该用什么样的隔音窗,父母应该用什么体检套餐,这些是我在公司台面上不会讲的话题,也是我们每个普通人切切实实碰到最多的问题。」

良性循环:从粉丝经济到原创大 V

丰富的场景模式不仅为用户解决了更多元化的需求,还将知识生产者们和平台绑得更加紧密。这样的生产群体,在「在行」上被称为「行家」。

以曾经的「分答」为代表的付费问答平台刚刚上线时,就引发了知识付费最终是否会转变成粉丝经济的讨论。知识付费平台仅仅是公众人物变现的工具,还是会在逐渐成熟后出现自己平台的内容生产明星,也成为了评判知识经济平台生命力的标准之一。

「分答」用两年变成了「在行一点」,知识经济距离下半场还有多远

这次发布会上,姬十三同时发布了「行家孵化计划」,宣布在行平台在 2018 年内至少签约 100 名「行家」,和他们实现共赢。「在行」正在努力帮「行家」打造完整的成长链条,他们像做投资一样寻找和签约有潜力的「行家」,帮助他们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知识经济正在走向成熟。虽然行业内尚未出现绝对的巨头和平台之间的并购案例,但逐渐成熟完善的行业规则、不断涌现出的新的知识明星都预示着这个行业正向着成熟发展前行。下半场来临之前,现在或许还正是知识经济鸟语花香的好时光。

「分答」用两年变成了「在行一点」,知识经济距离下半场还有多远





点击下方小程序卡片收看课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