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招聘会渐衰意味着什么

《传统招聘会渐衰意味着什么》,傻大方资讯编辑整理。我们不生产头条,我们只是社会头条新闻的搬运工!

正文开始:





湖北日报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胡弦





曾经,一场人山人海的招聘会下来,求职者和用工单位纷纷“喜结良缘”,举办方赚得盆满钵满;而今,广撒网式的招聘会吸引力渐弱,背后意味着什么?





人才难招:小企业老板亲自招人





人难招,这几乎是大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的心声。





以富士康、联想、天马、格力等为代表的本地用工大户,早已使用劳务外包、劳务派遣,降低招人压力。而这也成为江城所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最主要盈利来源。





目前仍在坚持举办招聘会的纳杰人才和腾飞人才,均表示将招聘会作为窗口产品、平台业务,以此来衍伸劳务外包和派遣业务。业内人士分析,这两家虽没有减少招聘会数量,但过去常有的增加招聘会场次、临时扩大场地的现象少了,上升空间有限。





而中小企业招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黄章军是武汉固安特建筑加固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去年他炒掉了人事经理,亲自坐到了招聘展台前招人。“我参加了一整年招聘会,没招到一个人,登记的有,但就没合适的。”黄章军叹气说,以往形势没这么严峻,现在招人最有效的办法还是熟人推荐,虽然量少,但来一个就能用一个,对十几个人的小公司也就够了。2月6日,黄章军在纳杰人才又空坐了一上午。“招不到合适的人,出去谈生意都没心情,就算有项目,也没人做啊。”





红利渐薄:从看热闹转向求效率





武汉市人力资源市场主任李永洪见证了招聘会的兴衰历程。1987年,为调节全市技工人员上班离家远的问题,武汉市举办了第一场劳务交流赶集会。300多家企业,吸引20多万人涌入。“那真是人山人海,挤得爆满。”李永洪至今记忆犹新。





上世纪90年代初,武汉劳务市场成立,这是武汉市第一家人力资源市场,负责求职登记、介绍,每月举办一场招聘会,平均每场有5000到1万人进场求职。此后,各区建立劳动力市场,全市形成服务网络。





与此同时,民营职介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经过整顿与清理,市场逐步向规范发展。李永洪说,招聘会正式从无形转向有形、从无序转向有序、从分散转向集中。人力资源机构向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收取入场费,这是当时招聘会的生存之道。





而今,李永洪认为,招聘会的红火一去不复返,与人气不旺、效果不好直接相关。其深层次原因包括:首先,武汉市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就近就业与开发区的兴起沉淀了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涌入中心城区的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口红利稀薄;第二,人力资源机构采用的派遣、外包等方式,拦截了供需双方,进入招聘会的用工单位和求职者都减少了;第三,企业招聘渠道增多,除了网络招聘、熟人推荐,还有与学校、地方签订用人订单等;第四,落后粗放的赶集会式招聘会,无法满足供需双方快节奏、低成本的需求。





招聘升级:精细调配人力与时间





业内人士分析,招聘会渐衰,并不意味着招聘求职的需求降低了,而是被细分了,随着人工成本持续上升,供需双方不再以招聘会场次的多少来衡量,而是更看重招聘质量。





华中人才市场副总经理薛莉认为,靠走量的招聘会容易让求职者挑花了眼,用人单位也找不着北,很难沉下心来洽谈。今后,将更多关注企业与行业需求,依托多年沉淀的人才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更精准匹配用人。





起点人力副总裁张新征认为,企业弹性用工和求职者心态变化,让“零工经济”呼之欲出,即雇主与求职者并不签订长期合同,一个人也可以打多份工。“这将考验我们人力资源公司如何分段调配人员时间,盘活人力,最大化创造劳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