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还「跳一跳」吗?——从过气网红游戏「跳一跳」谈起丨语

前段时间,一款名为“跳一跳”的微信小程序几乎一夜之间刷遍了朋友圈和微博热搜榜。



一时间,1000分大神,跳一跳高分秘籍(如特殊方块,听音法,手指匀速移动法等),甚至是外挂程序层出不穷。



今天,你还「跳一跳」吗?——从过气网红游戏「跳一跳」谈起丨语

跳一跳特殊方块(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读者也许略感疑惑,小编怎么今天想起这款过气网红游戏来了?难道其中还隐藏着什么语言学现象?



其实,今天我们想谈的是这款小程序的名称,从“跳一跳”来聊聊汉语中的动词重叠(verbal reduplication)现象。



今天,你还「跳一跳」吗?——从过气网红游戏「跳一跳」谈起丨语





那么重叠是什么呢?重叠是汉语中一种比较独特且常见的语言现象,我们在日常对话、写作中常常会用到,比如:

 

漂漂亮亮(adj.)     研究研究(v.)

高高兴兴(adj.)     解释解释(v.)

安安静静(adj.)     指点指点(v.)

 

今天,你还「跳一跳」吗?——从过气网红游戏「跳一跳」谈起丨语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双音节重叠主要包括AABB式(如“漂漂亮亮”)和ABAB式(如“研究研究”),单音节词以AA方式重叠(如“看看”)。AABB式多为形容词重叠,而一般双音节动词以ABAB方式重叠,单音节动词以AA方式重叠。



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体会、讨论讨论和解释解释汉语动词重叠的特征和用法。



(下文所提及的动词重叠,都是指AA/ABAB式动词重叠)

 

首先,我们在什么时候会使用重叠呢?它与非重叠动词又有什么不同?我们来体会几个句子。

 

这首歌他了十分钟。

这首歌他随便听听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这个问题我得思考思考



          今天,你还「跳一跳」吗?——从过气网红游戏「跳一跳」谈起丨语



聪明的你是不是已经发现了,当动词重叠之后,

不再能和表时长、频度等短语(时量/动量短语)共同出现



如下:

(了)一会儿舞。  

*我

跳跳

(了)一会儿舞。

     

(了)一小时书。

 *我看看(了)一小时书。

*星号在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 中表示不合法,而如果该句处在“边缘地带”,我们会使用一个或多个“?”来表明该句读起来不自然,人们对该句的接受程度较低,但又未到不合法的范畴,问号个数越多表示不自然的程度越高,接受度越低。



今天,你还「跳一跳」吗?——从过气网红游戏「跳一跳」谈起丨语





那么,为什么动词重叠排斥表示时长或者频率的短语?是不是它们在意义上有矛盾?



我们来看下面一组句子:

 

我想这本书。

我想看看这本书。



今天,你还「跳一跳」吗?——从过气网红游戏「跳一跳」谈起丨语

 

左:我想看这本书。                    右:我也想看看。



以小编这样一个讲了二十多年汉语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的语感来判断,第一句倾向于仔细地看这本书的解读,而第二句倾向于解读为粗略地翻看的意思。(大家若有不同解读欢迎留言)



有研究者认为,动词重叠是一种表示“量”的手段,多数重叠包含

“持续时间短”、“次数少”

的特征,而且

这种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不能搭配具体的量词。



今天,你还「跳一跳」吗?——从过气网红游戏「跳一跳」谈起丨语



比如,有学者认为,表示“短时”、“次少”的动词重叠是由V一v(如跳一跳)经历了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过程而形成的。(

语法化是指词汇意义虚化到一定程度后失去了本身的实义,而成为一种语法性成分。)



在“跳一跳”这个词中,第一个“跳”为动词,其

后的“一跳”原本是补语性的,与数量词“一下”类似,用来补充说明第一个动词“跳”,后来V一v逐渐虚化而形成了重叠式。

因此,“跳跳”与“跳一跳”、“跳一下”的意义与功能相近,第二个“跳”并不具有动词性。

也有学者认为,动词重叠中后一个动词实为借用的量词。



除了不能与具体量词搭配使用之外,动词重叠对“体”(aspect)成分也有着较强的排斥性。



我们学英语时都学过过去时、过去完成时、现在进行时等,其中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属于时(tense),而完成时、进行时等属于体。



汉语中最常见的三个体标记是表完成体的“了”与“过”,以及表持续体的“着”。



过这部电影。  

 *我看看过这部电影。

*我这部电影。



上面这组句子中表现出的这种不兼容性说明,动词重叠本身就是一种体。结合重叠本身所表现出的特征,动词重叠可以被视为“短时体”、“尝试体”等。



总之,多数研究者同意,

重叠是由“次少时短”的特征派生出来的,

与持续时长(如一会儿)、重复次数(如几次)等在语义上是有冲突矛盾之处,因此不能搭配出现。





有关动词重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事实,即

动词重叠较少出现在陈述句中,而通常具有祈使、意愿等情态意义



比如我们在“命令”他人时会说——



“你看看门锁了没有。”



而不说——



“你看门锁了没有。”



我们说“你想想中午吃什么”,而不说“你想中午吃什么”。



再看下面两个句子:



 

我要试试这件衣服。

我们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这两句话表达了说话人本身的意愿,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否有显性的情态标记(如第一句中的“要”),动词重叠的解读都具有情态意义。这是由于动词重叠本身也带有语用范畴的信息,决定了它使用的限制范围。

 

这看起来也许有点难以置信,动词重叠后竟然还自带语用信息?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以为这一观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即汉语的是非问句A-not-A(又叫“A不A”)。比如我们可以问:

 

看不看这本书?

试不试这件衣服?

听不听这首歌?

 

但如果你偏要说:



*你看看不看看这本书?

*你试试不试试这件衣服?

 

*你听听不听听这首歌?

不好意思,小编只好送你三颗大大的星星。

 

今天,你还「跳一跳」吗?——从过气网红游戏「跳一跳」谈起丨语



当动词重叠后,不能再直接使用A-not-A提问。跟随你的语感,我们说出的是这样的句子:



 

  

想不想

看看这本书?

要不要

试试这件衣服?

想不想

听听这首歌?



这恰恰说明了与非重叠不同的是,动词重叠式中无论是否有显性情态标记的出现,都具有情态特征。





总结一下,动词重叠式是一种表示量的手段,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 多数表示次少、时短,不能与表时长、频度等具体量词短语搭配;

  • 多数具有情态特征(比如要命令他人),极少出现在陈述句中;

  • 不能形成“叠词-不-叠词”(如“*看看不看看”)的是非问句形式。

  •  

    诚然,仅从语义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是不全面的,重叠的生成机制也是句法学的研究热点。

    在句法学家眼中,语言可不是从左到右的线性排列,而是上下嵌套的层级结构。假设每个句子都是一棵高高大大的树,这棵树由许多树枝和树叶组成。在生成语法中,每个树枝最多只能有两个分枝,且每个枝头只能有一片叶子。

    今天,你还「跳一跳」吗?——从过气网红游戏「跳一跳」谈起丨语

    两分枝的树是不是也很美

    如果某个位置已经有了一片叶子,就没有其他叶子生长的地方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句法位置已经被占据,则其他成分不能再出现在该位置上,因此也会造成成分之间不能共现。关于重叠的生成机制与其中的成分所占据的句法位置如今仍尚无统一认识,对句法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文献。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跳一跳”。现在有没有觉得短时体、尝试体、意愿情态等这些语义、语用范畴与这个游戏的特点结合的非常生动形象?不由感慨是个好名字啊!尤其作为一名手残党,次少时短简直不要太贴切。



    坚强的小编只想说娱乐至上,我们跳得开心就好(其实说多了都是泪)。



    今天,你还「跳一跳」吗?——从过气网红游戏「跳一跳」谈起丨语



    此外,“跳一跳”作为一个小程序的名称出现,会有强烈的名词化与程式化的趋势,其内部结构会逐渐减弱,整体性逐渐增强,可以直接当作名词或动词使用。



    所以,经历了曾经刷遍朋友圈,如今快要沦为过气网红游戏的一个月,我们现在可以说,今天,你还“跳一跳”吗?





    参考文献

    李宇明 (1998) 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 《中国语文》第2期, 83-92.



    沈家煊 (1995) “有界”与“无界”. 《中国语文》第5期, 367-80.



    隋娜、胡建华 (2016) 动词重叠的句法. 《当代语言学》第3期,317-38.



    熊仲儒 (2016) 动词重叠的句法分析.《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156-69.





    今天,你还「跳一跳」吗?——从过气网红游戏「跳一跳」谈起丨语



    今天,你还「跳一跳」吗?——从过气网红游戏「跳一跳」谈起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