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应对灾变,“动口不动手”没用

小编用尽了洪荒之力,台媒:应对灾变,“动口不动手”没用 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拿走不谢!

正文开始:





台湾《联合报》今日发表社论文章指出,春节将近,台湾地区却震灾、股灾齐涌,对民众而言真是一日数惊。最让人牵肠挂肚的是花莲的震灾,无论是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心灵的受创,都需要强大的社会资源投入关注,协助救灾及后续复原。无论如何,因应灾变的不二法门,就是不断加强专业演练与规范,光靠动听口号和表面工夫是没用的。





社论摘编如下:





2月6日被台湾股民称为“黑色星期二”,这天台股重挫500多点,一天蒸发掉一兆(新台币,下同)的市值。但这天的灾情不止如此,当天凌晨空勤总队的一架黑鹰直升机在兰屿接运病患时突然失踪,机上六人下落不明。当天午夜花莲发生6.5级的强震,造成市区多栋高楼倒塌,救难人员连夜出动抢救受困瓦砾堆中的居民。





春节将近,台湾地区却震灾、股灾齐涌,对民众而言真是一日数惊。台股受美股拖累震荡,许多投资人几乎赔掉了过去一年的收益,灾情惨重;稍可宽慰的是,昨日股市已暂回稳。让人牵肠挂肚的则是花莲的震灾,无论是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心灵的受创,都需要强大的社会资源投入关注,协助救灾及后续复原。





这次花莲震灾格外让人心惊,主要是恰好与两年前死伤惨重的台南维冠大楼倒塌事件同日;加以近期全台地震活动频繁,摇晃频率之密集已到了令人不安的地步。上月台北地区甚至发生震中在北投的罕见地震,所幸震源深达100多公里,没有酿成灾情。这次的花莲地震,稍早两日连续发生94次地震;但台湾“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却误认,四日发生在花莲外海的规模6.5级地震才是“主震”,以为90多次地震是“余震”。直到2月6日的灾难发生,台湾“中央气象局”才发现,原来认定的“余震”其实是这次主震的“前震”,先前的判断错误。





地震的预测极为困难,对于台湾“中央气象局”的误判,我们认为不必过度责难。但无论如何,台湾位在活跃的地震带上,而台湾地区气象局拥有最多的资源和第一手资料,必须积极善用整合研究,才能不断累积经验和资讯,提升对相关板块及断层带活动研判的准确度。但观察近期以来台湾“中央气象局”对于各地频发的地震,千篇一律充斥着“不必紧张”的论调;这或许是为了安定人心,但久而久之却容易让人松懈而失去危机意识,甚至变得听天由命。让民众面对危险而不警示或提示因应之道,这是极不智的治理模式。





这次花莲倒塌的建物主要为高楼,全都适巧位在“断层”带上,在摇晃的瞬间倾塌或歪斜,导致人员伤亡。早年因资讯不足,台当局向建在断层带上的建筑如“统帅饭店”核发建照,也许只是专业知识不足。但以今天的标准,地方政府若不问地质条件便继续核准建造高楼,却不课以更高的安全设计标准,岂不形同驱民于渊?





让民众陷于安全恐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决策推托与官僚怠惰的交互作用。大家应记得,维冠大楼倒塌后,全台掀起一阵“老屋健检”风潮,要求对所有老旧屋舍全面进行安全检查,台北市并破天荒公布了土壤液化潜势区图,表面上要让市民有“知的权利”,其实也把安全责任推给民众。但两年过去,台当局这些高调的口号,又落实了几分?有多少老屋进行了健检?当年的台南市长赖清德,如今已成为台当局“行政院长”,他也许该就此提出一个说法。





治理台湾其实不必唱高调。在维冠大楼倒塌后,如果台当局全面要求断层带上的公共建筑及集合住宅强化梁柱,今天花莲的灾情或许可以减轻许多。重要的是,台当局要有分析风险的能力,并提出可以落实的目标与手段。否则,像“老屋全面健检”这样的口号,听起来响亮,却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终归只是空洞的高调。





震灾令人哀痛,但这次的救灾工作节奏明快,有条不紊,也在高难度的挑战下陆续救出受困断梁瓦砾中的居民。这也证明,台湾社会在一次次的震灾中,已磨练出在黄金时间抢救生命的胆识以及和死神拔河的能耐。相形之下,我们在大海中搜救坠机人员的设备、能力和经验,便远远不足。无论如何,因应灾变的不二法门,就是不断加强专业演练与规范,光靠动听口号和表面工夫是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