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习可以改,你需要的是重构思考框架

《积习可以改,你需要的是重构思考框架》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健康摘要: 在成功举办两届进口葡萄酒年度评选后,RVF《葡萄酒评论》杂志于2017年11月22日在北京年度葡萄酒俱乐部隆重举办第三届评选活动。 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那一款 ! 。


正文开始:

积习可以改,你需要的是重构思考框架

承认吧——

我们都有阻碍自己事业发展的习惯

。无论是较差的人际交往技能,还是拖延症,又或是还行但算不上优秀的技术实力,这些都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是我们需要努力改掉的习惯。

几年前,我和我的同事调研了5000人,他们都想改掉某个阻碍事业发展的顽固习惯。只有不到10%的人成功了,作出了深远而持久的改变。

当我们审视是什么使得成功者脱颖而出时,一个非同寻常的特点显现出来:成功者谈论自己时,仿佛一个实验心理学家谈及一只珍贵的实验室老鼠一样。举个例子,一名性格内向而心怀大志的经理曾聊过,他是如何让自己每周去三次职工自助食堂,并同完全陌生的人共进晚餐的。开始,他紧张又兴奋,在走出自己的办公室之前,他强迫自己把手机留下——他知道如果带着手机,自己肯定会玩手机来躲避陌生人。他明白,如果他能够简单地适应这些环境,他就能认识新的人——这是他希望培养的习惯和得到的技能。

积习可以改,你需要的是重构思考框架

当意识到这种看起来有些怪异的类型时,我们开始看到了它的好处。这些明智的、有自我改变的人们意识到,控制自己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掌控那些本来控制自己的事物。他们丢掉了把自己看作是唯一的理性行动者这种天真傲慢的想法,即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自主意识选择的结果。七十年的社会科学证据则表明刚好相反,我们对自身行为的掌控力度比想象中还要小。其实

我们深受外力影响,它操纵我们,干扰我们,刺激我们,阻碍我们。

在我们的调研中,那些最擅长改变自己行为的人,无一例外都承认了这个事实,并让它为其所用。他们控制自己行为的方法是控制那些不间断的影响来源,本质上是操纵自己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问题。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自我改变的窍门和技巧:

1.保持距离。

我们很难认识到现实环境对我们做出选择的重大影响。例如,

你吃什么,更大程度取决于你看到了什么食物,而不是你在寻找什么食物。

当你看到同事桌子上一碗闪闪发光的瑞士莲巧克力松露时,对你而言,就如同开启了一场永不停滞的诱惑,唯一结果就是屈服于它。所见即所需。

你可以利用这个窍门来保持距离,从而改变自己:

远离坏的,接近好的,你的行为就会改变。

如果你想克服拖延症,就不要坐在能吸引你注意力的地方。如果你在一个开放式办公环境里工作,那么当你需要一个小时的专心工作时,就带着你的笔记本电脑去一间狭小的屋子。如果你想要阅读更多技术期刊,就把它们放在你的主页上,取代那些促销广告和新闻通知。

2.选择良友。

有一句墨西哥谚语说:“看你的朋友,就知道你是怎么样的人。”你无法左右朋友对你的影响。他们决定了你的思考、感觉,甚至穿衣的方式。他们影响了你的购物、吃饭、学习、爱憎,甚至于你投票的方式。因此,你要远离那些一身恶习的朋友。例如,

如果你想要对于公司变革持有积极正面的态度,就要多和担任领导变革角色的人共进午餐,而不是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在一起。

3.制定规划。

人类天生有一个偏好:如果一个网页的选择方框打勾了,我们就倾向于保持打勾。

假设

重考驾照要求放弃器官捐献而不是捐赠器官,我们中的许多人还是会捐献器官的。所以说,系统默认了我们的生活。不要张口就说:“我想等到季度评测之前再练习演讲。”相反,你应该在日程中制定练习规划。如果你只按系统默认来,你很可能只是花了一个小时排练一下而已。

4.训练自己。

我们总认为自己行为达不到预期是因为缺乏毅力,而不是缺乏技巧。这是错误的。当我们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时,就会缺乏基本的动力。因此,如果你想改变自己行为,不要仅仅只是在心理上说服自己去改变;你更加需要的是训练自己去改变。有机地创造实践机遇,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然后你的动力就会随之而来。

例如,一个主管想要提高人际交往技能,于是她买了一本讲如何进行谈话的书。她每周都学习一个技巧,并寻找机会实践。每次实践不过花费几分钟。刚开始有些不舒服,但她改变自己的看法,把这种实践当作一种“人际关系技能健美体操”,于是也就习惯了。一旦她把一种技巧磨练多次,就会适应它,并对它产生信心。学习新的行为可以看作是系统性技巧获得的过程,这种看法可以让你改变不舒服的感觉。

 

5.改变你的思考框架。

这非常容易,用不同的方式来构建思考框架,从而操纵自己。实际上,其他人一直在对你做这样事情:一款软饮料就是自由,一部新车就是激情。这很蹩脚——但是有效。且我们也可以对自己做同样的事情。例如,稍微调整下你用来描述决定的词语,就可以深刻影响你的感受。瓦内萨·帕特里克进行的研究表明,面对诱惑时,“我不做”比“我不能做”所起到的抵御效果要好得多。

在我们的调研中,那些成功改变的人们会使用一些表达方式来给自己鼓劲,他们往往将其与自己的价值或者目标联系在一起。

举个例子,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抗拒一段不舒服但必要的对话,很可能你是在用一种强化抵抗情绪的方式来构建它,如“我还得去处理这烂事儿”。改变下思考框架,变成“为什么我想去进行这个谈话呢?”这样一来,当你思考这一问题时,你可能会从中发现某个动机,如“为了挽救我顶头上司的事业”。如果你去进行谈话是为了挽救朋友的事业,你对此的感受相较“我还得去处理这烂事儿”便完全不一样,尽管还是同一件事。

绝大多数人都对影响我们选择的众多外力视而不见。我们高估了理性意识的影响,严重低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力量。现在是时候让我们承认这一事实,让外力为我所用,而不是与我们作对,从而掌控自己的生活。

约瑟夫?格伦尼|文

约瑟夫?格伦尼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28种语言,在36个国家都有。他是活力睿智训练中心的联合创始人,企业培训和领导力发展方面的创新者。

译言网网友静心为文|译  王婷|校

《哈佛商业评论·自管理》 编辑|王婷tingwang@hbrchina.org

内容或商务合作请联系:newmedia@hbrchina.org

积习可以改,你需要的是重构思考框架

公众号ID:hbrchinese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