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与苹果合作,陈可辛的《三分钟》还会刷屏吗?

本文《如果不是与苹果合作,陈可辛的《三分钟》还会刷屏吗?》是傻大方资讯网小编整理于开放的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不是与苹果合作,陈可辛的《三分钟》还会刷屏吗?

苹果也拍感人的新年广告了,但没有惊喜 。

作者 | 黄逸鹏

苹果越来越接地气了。

苹果邀请香港知名导演陈可辛拍摄短片《三分钟》,作为自己的新年广告。短片改编自真实故事,讲述一名每年春节都因工作无法陪伴孩子的列车员,在站台上与孩子短短3分钟的新年团聚。和苹果过去的风格一样,影片完全由iPhone X拍摄。苹果还邀请陈可辛导演在幕后花絮视频中阐述他的创作理念,同时为iPhone X做宣传。《三分钟》在朋友圈刷了个不大不小的屏,大多数评论都认为保持了苹果从产品到宣传广告一致的出品品质。

但短片的风格依旧没有跳出春节广告“催泪”、“亲情”的俗套,其中作为故事核心的孩子背诵的九九乘法表。和去年同样被引起讨论的招商银行信用卡“番茄鸡蛋”广告一样,以一个较为日常的元素来作为广告创意牵动感情的内核。

《1984》

如果不是与苹果合作,陈可辛的《三分钟》还会刷屏吗?

shot on iphone

但如今,至少在中国市场,苹果的广告不再试图挑战受众的认知极限。相反,他们用受众熟悉的元素,熟悉的表达方式去开展沟通,试着让自己更接地气。本土化对于任何跨国公司而言都是异常重要的策略,但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于当地市场如何体现品牌的创新姿态也是大公司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2017Q4财报显示,苹果大中华地区营收环比增长22%,同比增长12%,结束连续6个季度下滑的态势。本土化的营销在其中也不无作用。这家曾经以不在社交网络发声的“高冷形象”示人的公司,最近甚至注册了微信公众号。而这个公众号发布的第一篇推文,也就是陈可辛的短片,便刷屏了朋友圈。去年苹果在大中华区的新年促销活动,也推出了新春版的“中国红”系列第三方配件。

如果不是与苹果合作,陈可辛的《三分钟》还会刷屏吗?

“新春版”第三方配件

苹果公司在中国事实上赢得了一种“特殊信任”,或者说被中国消费者认可甚至仰视的“品牌光环”。

例如前段时间关于iPhone手机的电池事件,苹果宣布降低更换电池的价格之后,社交网络上正面积极的评论明显增加。虽然每年iPhone发布会之后大家都会习惯性地“吐槽”缺乏创新,但是几个月后出货量中国市场又是占据首位。对于广告也是如此。

从《三分钟》确实可以看出陈可辛的功底与实力,也有不少人表示被打动。但单从广告行业的视角来开,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如果这条广告是其他手机品牌的广告,那么还会带来这样的刷屏效果吗?

·END·

如果不是与苹果合作,陈可辛的《三分钟》还会刷屏吗?

如果不是与苹果合作,陈可辛的《三分钟》还会刷屏吗?

▽点击“

阅读原文

” 下载界面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