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才是真·预言家?这些出现在《星战》中的技术正在走进现

《科幻作家才是真·预言家?这些出现在《星战》中的技术正在走进现实》的文章是傻大方资讯网小编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科幻作家才是真·预言家?这些出现在《星战》中的技术正在走进现



从古至今不管在哪一个国家,都能找到一种神奇的职业——神算子、占卜师、预言家……不管何种称呼,这些人最大的能力都是同一样:预测未来。

 

不过我们大可不必向水晶球和塔罗牌求助,其实科幻作者们往往就是最好的预言家。

 

从第一部科幻小说《科学怪人》面世以来,无数过去的科幻小说、电影中出现了大量今天才能见到的科技成果:《2001:太空漫游》中的News Pad电子书和今天的平板电脑十分相像;《少数派报告》中的虹膜识别如今已经应用到生活各个角落;《回到未来》 三部曲中能够自动系鞋带的鞋子也已面世……

 

这一切都让我们有种感觉,好像今天的科技发展,早已在几十年前被作家们书写好了。

 

寻找幻想与现实交融的一瞬间

科幻作家才是真·预言家?这些出现在《星战》中的技术正在走进现

 

很多人都在疑惑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幻作品中的幻想似乎总能成真呢?答案当然不是因为科幻作家是能看到未来的“预言家”。

 

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就是,科幻作品作为Geek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幻作品的受众中有很大一部分科学家和开发者,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受科幻作品影响,所研发的产品和技术自然会有科幻作品的影子——这一点,看过《生活大爆炸》、《IT狂人》等描绘Geek群体的剧集就能知道。

 

比如,谷歌眼镜就深受《终结者》中主角佩戴的墨镜影响;电影《我,机器人》中机器人觉醒的情节启发了两位高中生研发“情绪探测算法”,还赢得了2010年的西门子算法竞赛大奖。

 

还有一点就是,科幻作家本身就具备足够的相关知识。

 

通常而言,科幻作品有软科幻与硬科幻之分。软科幻作品倾向于描绘科技发展下政治、人文、社会等等产生的变化,比如《北京折叠》;而硬科幻作品则会注重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注重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的细节——这就给科幻作家自身提出了不低的要求,如果没有足够的相关知识,很难写出令人信服的硬科幻作品。

 

于是,科幻作家中有很多自己也从事着物理、数学方面的科研工作。像在《雪崩》预言了类虚拟现实概念的斯提芬森就是一位技术开发者,而他的父亲是电子工程学教授、祖父是物理学教授。

 

因为有着充足的基础知识,科幻作者们创造出来的技术基本都是符合技术常识的、有着较完善的理论,只是在当时的年代是无力普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慢慢实现。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是科幻作者对未来的幻想,还是科学家们研发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加快数据传递、浓缩能源、补充信息展示方式等等方式让人们生活的更便利。所以,幻想和现实总会有交点。

 

《星球大战》不仅仅是经典IP,还是你正在见证的预言

科幻作家才是真·预言家?这些出现在《星战》中的技术正在走进现

 

既然今天的科技有很多已经被过去的科幻作品预言,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今天的科幻作品中捕捉到未来科技发展的痕迹?

 

就拿经典IP《星球大战》来说,里面的很多技术已经开始成为现实。最近IBM和卢卡斯影业合作打造了《科学与星球大战》系列短片,展示科技如何在现实中实现“星战”中的种种技术。

 

“星战”中描绘的未来技术有很多,光剑、悬浮汽车、巴克塔液体……在下面这部短片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