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家庭变分校!

小编温馨提示:前方高能,《别把家庭变分校!》需要您认真观看!

正文开始: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王庆环





近日,微信朋友圈被一条“深夜咆哮”的小笑话刷了屏,引来无数陪写作业的家长感同身受的“吐槽”。





豪豪的妈妈是北京的一名普通职工,每天下午3点多开始,她就得不断停下手头的工作,在手机里查找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下载下来,然后发给孩子放学后去的托管机构,委托对方打印好让孩子先做,下班接孩子回家后,再帮忙查错和签字。她告诉记者,现在家长的日子都是这么过的,每天都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而其中大多数与学业有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近年来倡导的“家校合作”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留给家长的最直接的“合作形式”就是,打印作业、陪写作业,直至签字。





家长与学校被简单的“作业关系”连接,可能让政策制定者也始料未及。这一现象,迫使我们必须思考与研究,到底什么是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抓手到底在哪里?





家庭成了第二课堂,父母成了老师的助教





学校通过一些方法让家长关注孩子写作业或是孩子在学校从事的一些活动,可以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然而,在研究者看来,这种关注仅仅限于学业和学校事务,并不是家庭教育的准确定位。“家庭教育不能被学校教育取代。但今天很多人做的却是学校教育家庭化、家庭教育学校化,家庭成了学校的分校。”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赵刚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也认为,必须正视当前学校中心主义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家校合作,有把家庭变为第二课堂,把父母变为老师助教的倾向,似乎一切围绕学校教育转、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就是家校合作的成功。显然,这是学校中心主义的体现,是无视家庭与家庭教育特点和规律的体现,也是忽视人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生活需求的体现。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让家庭变为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越有魅力的家庭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然而,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化,还是家庭教育学校化,其推手不是家校合作,甚至也不是学校,而是全社会对教育的理解产生偏差的结果。“现在社会上有一个可怕的认识就是孩子上学就是接受教育了,把教育理解成了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赵刚说。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似乎发生在学校的教育才称得上是教育,当家校合作启动后,学校教育的内容便成为家庭教育的内容,而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学业,学业又是家长最重视的,于是对学生学业的辅导和监督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这种对教育理解的偏差,在功利主义和唯学历的社会环境下,进一步发酵为学业至上,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只要事关孩子的学业,其他事情都可以变得不重要,忽视孩子的睡眠时间,忽视孩子的体育锻炼,让孩子长期在休息日浸泡在各类辅导班中,都是学业至上的体现,并形成集体无意识,使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窄化为学业,家庭成为学校的分校,甚至是辅导机构的分支机构。





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





如果家庭不应该是学校的分校,那么家庭教育究竟是什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研究领域,家庭教育在概念表述上就存在争议。“谈到家庭教育,大家都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概念有歧义,大家好像不在一个频道上谈家庭教育。现在大陆所有家庭教育政策文本都认为家长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实际上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界定家庭教育,就是由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其实这只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方面。”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康丽颖说,“我们看美国人的界定,还有我国台湾在这方面的表述,可以发现在他们看来,家庭教育包括亲子教育,就是父母怎么去教育孩子;包括亲职教育,就是教人怎么做父母;还有子职教育,就是教人怎么做儿子做女儿;还有夫妻关系的教育;再有家庭生活管理的教育等等。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今天讨论家庭教育,这些我们都绕不开。”





记者发现,正如康丽颖所说,在研究领域,家庭教育是绕不开宽泛的讨论的,比如近日举行的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第二届学术论坛,与会学者来自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脑科学、医学等各个领域,其中教育学方面又包括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教育法学、教育文化学等多个方面。





面对各个领域在家庭教育场域的相遇相撞,康丽颖说:“我也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事儿是不是都是教育?我们不能把家庭建设和家庭问题统统归结为是一个教育问题,但我们是可以把家庭教育的研究聚焦在家庭的教育建构上的,包括婚恋指导、婚姻关系指导,育儿教育、亲子教育、子职教育,家庭管理的指导等等。”





赵刚也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家庭教育不仅是教育儿童,也是教育家庭的成员,包括成人,“国际领域当中广义的家庭教育概念正浮出水面,今天的家庭教育应该包括治家的教育、婚姻的教育、家族的教育等。”





在学校教育中增设家政教育





广义概念的家庭教育虽然更完整,但也使家庭教育面临挑战,毕竟,其所涉及的方面就目前来看,不是现在家庭教育中已开展的家校合作、家长学校等形式可以完全承担起来的。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随着家庭教育的升温,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培训特别多,但有多少是科学的呢?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虽发展迅速,但教育理念杂乱,许多机构和所谓专家提供给父母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花样繁多却未必科学。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广为传播的情况下,父母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新闻客户端每天接受大量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推送。这些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一些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反而不如那些哗众取宠、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受欢迎。”孙云晓说。





“有人将中国现在从事家庭教育的人分为这样四批:第一批是学院派;第二批是转型派,过去是研究别的学科的,现在发现这个学科有价值,所以转过来了;第三批是父母子女派,自己的孩子上了哈佛北大等名校,这些家长拿教子经验到处去做家教报告,这一批人非常之多;最后一批是忽悠派,就是拿家庭教育作为产业开发的一个招牌,比如有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办了三天就能发证,那基本上就是忽悠了。”赵刚说。





上述现象的共存,让我们看到家庭教育亟待寻找到一个更为有力的抓手。那么,这个抓手是什么呢?





在这次学术论坛上,一个思路被多位专家以不同的方式道出,这就是在学生的学校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增加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分量。





在家庭教育领域,有一句话经常被提起:“任何职业都必须培训上岗,只有家长这个职业没有培训,无证上岗。”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家长教育的火爆。但是在专家们看来,这样的培训和教育,还应该提前到学校教育阶段。





“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几乎没有怎么当父母的教育,即使是师范生教育,也是教人怎么教育别人家的孩子,而想不到教人懂得教育自己的孩子。”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说。





“现代教育不能光培养未来的职场就业者,还要培养未来的好妻子、好丈夫。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应该有家政教育的相关内容,高等教育不仅要有家庭教育的内容,更要发展家庭教育学科,做家庭教育的研究。”赵刚说。在他看来,重视家庭与否和国家教育的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应该成为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尺。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3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