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上海市委:推进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整体保护

这是一篇关注度很高的文章!说的是《民盟上海市委:推进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整体保护》。该文章已被转发很多次了,你也来转一下吧。

正文开始:





原标题:民盟上海市委:推进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整体保护





2005年,上海老城厢成为12片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相应的风貌保护规划制定完成。然而,如今,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却面临较大挑战。尤其是近年来,出现明显的重原租界区域轻老城厢、重古镇轻老城厢的倾向。老城厢除了豫园地区的旅游品牌和商业圈建设之外,其整体作为城市江南文化根脉和海派文化源头的特征地位被削弱,甚至还在持续遭到破坏。





为此,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民盟上海市委递交一份题为《关于切实推进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整体保护的建议》的提案,指出了上述问题。为此,该提案建议,上海要加强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宣传,重新评估和修订《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并对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尽快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面临较大挑战





民盟上海市委在这份提案中指出,老城厢记录着上海700多年的建城史,是体现上海城市历史文脉和文化特征不可或缺、独一无二的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却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





一方面,相比于对近代租界形成的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日益关注,社会上对老城厢的历史源流、文化特征及其遗产资源缺乏全面了解和足够重视,对其在整个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独特意义缺乏深刻认识。





另一方面,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上海将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坚持“整体保护、积极保护、严格保护”的原则,中心城区从拆改留转向留改拆,以保护保留为主,不断拓展保护对象体系。但是,以土地财政为主导的土地再开发政策和模式,使中心城区的老旧地区往往成为拆迁和土地储备的重点地段,导致历史风貌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大片历史环境快速消失。





此外,老城厢相当一部分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状况堪忧。里弄和老公馆等都处在非正常的高密度、超负荷使用状态,缺乏必要生活设施,居住条件亟待改善,给遗产保护带来很大挑战。





该提案还指出,上海中心城区12片、郊区3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制定的保护规划,是对老城厢较为完整传统城市空间形态、边界及其各种保护对象和建设控制都有清晰要求的法定文本。然而,在过去10余年里,其在实施过程中屡受挑战,屡遭突破,保护规划的法律地位无法得到有效维护。





建议重新评估和修订《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为此,提案建议,首先,上海要加强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宣传。进一步汇聚历史学、城市学、建筑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力量和研究成果,对老城厢的人文历史、空间形态和建筑遗产特征开展更加全面立体的呈现和宣传,使得老城厢的保护和更新获得更加广泛的社会共识,赢得更多层面的社会支持。





第二,重新评估和修订《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具体包括:对老城厢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认识,需进一步体现在保护规划的遗产资源梳理和价值认定中;对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带来的变更和破坏,需直面现状,分析原由,重新梳理;对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中的文化发展目标,以及“文创50条”,开展保护与发展相协同的规划研究。





第三,对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尽快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对于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中价值突出或类型独特但物质状态十分脆弱的文物、优秀历史建筑和保留历史建筑,列出名目和抢救性保护时间表,如书隐楼,作出综合评估和恰当选择,尽快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以免造成城市历史中不可弥补的遗憾。此外,老城厢的影像记录和口述史方式的历史保护也列入政府工作计划中。





第四,探索保护和更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历史文化风貌环境根本上是指由与土地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与地域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状态,需要通过土地规划及相关政策,通过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市民参与等多方合作方式实现历史文化风貌的成片和整体保护。为此,需要寻找新动力,创新模式和机制,形成新合力。





第五,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规划的法定地位和作用。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既有《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实施过程的问题、矛盾性及其原由进行梳理,并从中寻找问题结症,形成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制度、强化其法律地位和实践操作的建设性意见,为正在修订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提供建议,以促进老城厢保护规划的修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