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前岐小澜有个巡检司,这是啥玩意?
我曾在拙文-《宋村照澜》中,把照澜的历史推到1000年前的宋代,本来并无实据,只是根据《福鼎史话》中的片语:“……小澜设有巡检司,明废。……”
《小澜港详图》-逍遥子绘
其实我只是断章取义,因为是“明”废,所以建巡检司的年代至少在宋,这是一种想当然,出自于一种爱乡之情,我真希望前岐境内那些从来无人去考证的历史,能有一个古老的依据,哪怕只是一个说法。因为我们这一带,能有文献记录的历史实在太稀少,少到几乎没有任何记录,以至于现在我们对故乡的古代史一无所知。
狮山
历史上的巡检司始于五代,宋代开始盛行。
小澜的巡检司建于宋熙宁五年(1072),当时还没有福宁府、霞浦县和福鼎县,只是隶属于当今的宁德地区和福州部分区域加起来的一个整体行政单位-长溪县。
照澜古水门
小澜的巡检司废于明代,但究竟废于明的哪一代?我们无法知晓。
但历史上有记载,明洪武十三年,吏部裁汰天下巡检司,“凡非要地者悉罢之”。这一年全国裁汰了354司(《明太祖实录》卷78、卷137、卷134)
照澜溪
那也就是说,小澜的巡检司废于明,很有可能就是在洪武13年(1380年)这一次裁汰中被废的。
三井溪
小澜巡检司建立年份的确凿,意义很重大。第一,由此可了解到,照澜村至少在宋熙宁五年(1072年)就已经存在了。
下水碓溪边
第二,巡检司所设之处一般是关津要道,我们由此还可以得出-照澜岭古道一定是在熙宁五年以前就有了的结论,这条古道的历史至少一千年,我是说“至少”。
三井溪底
小澜巡检司年代的确定,由此还可以联想到小澜附近前岐的历史。既然小澜村有千年历史,前岐集市的形成应该与其年代很接近。
黄昏的芳草町
古代的巡检司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一般都设有6-70名弓兵,大的巡检司则兵勇逾百。主要负责当地的治安,路关稽查,剿匪等事务。
巡检司也作为战备。就像宋代的方腊起义,沿婺州、处州一路南下,围困温州时,温州各地的巡检司就纷纷起兵去解救,其中一支巡检司就是离我们最近的蒲门巡检司。不过,当蒲门巡检司赶到温州时,方腊已被打败了,他们最终得以安全撤回本部。
芒草滩
根据现有的小澜城仔里巡检司遗址,我试着画出当时的巡检司状况。
沿照澜古道而建的古巡检司的残墙还保留有完整的一段,我猜测其大门或面对三井溪(因为它后面是山,左边是坎,右边墙体无门)。如果按照一个巡检司正常的常驻人员达到6-70人计,它至少有四五间屋舍,除了供兵勇住行和办公之用外,还应该有关押犯人的场所。
《 小澜巡检司复原图》-逍遥子绘
现存的残墙内已是当地百姓的桃园与茶园,但从整体的地形来看,这个巡检司具有相当的规模。整体地势沿着山坡往上,分几层阶台,如果没猜错,每一台平地上都有建筑物。
巡检司故城
石墙上布满了络石藤,古老而又沧桑,过往的人,很难想象,这里是1000年前的驻兵之地。
络石布满
小澜巡检司,把小澜的历史往前推进到了宋初,即便我们原来对这个宋村的具体年代只是猜测,但现在终于可以拿出实据。
规整的墙体
在前岐这个地方,有着许多历史等待我们去探究。前岐在明代设有两个堡,一个前岐堡,一个古城堡,是军事堡垒,抗倭之用;另外澳口设一个堡,蔡澳还设有一个堡,与前岐二堡遥相呼应;前岐还设有一个汛,史上称前岐汛,那是在斗门坑的防汛设施,古代由括底洋经大埕内的水道,经过斗门坑入海(今天那里的海已经是前岐溪)。“斗门”二字足以令我们了解,历史上那里是个水闸。海水涨潮时闸门关闭,退潮时闸门打开,其功能与今天鲎屿的闸机是一个道理。
古石墙远处的远处是小澜内
愿小澜巡检司的发现,能揭开小澜与前岐更多的历史。也希望此文投石问路,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共同挖掘故乡的未解之谜。
巡检司古地基
作者:逍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