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小橡树的故事∣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第

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小橡树的故事∣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第

2018年1月8日,由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南京市鹤琴幼儿园主办,奕阳教育研究院协办的活教育共同体第二届专题研讨会在南京市鹤琴幼儿园举行。

本次研讨会聚焦“建设0~99岁教育社区”主题,围绕“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关系”展开讨论。1月8日上午,小橡树幼儿园王甘老师、奕阳教育张守礼老师分享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经验。南京师范大学王海英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作为评论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小橡树的故事∣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第

发言: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小橡树的故事

发言人:小橡树幼儿园 王甘博士

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小橡树的故事∣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第

小橡树幼儿园致力于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

小橡树幼儿园成立于2001年,经过17年的发展,小橡树幼儿园不仅仅局限于3~6岁的教育阶段,它的目标是建立0~99岁的教育社区,包括:

1.0~3岁之间的亲子园,儿童与看护人共同参与的艺术综合课程活动。

2.3~6岁的幼儿园是小橡树教育的主体。

3.针对6~18岁的活动:幼儿在毕业之后,作为校友可以回到幼儿园参加艺术团、戏剧社、公益中心等活动。

4.针对18~99岁的活动:家长和大校友参加的校友会、公益中心、家长合唱团、家长非洲鼓队、家长舞蹈队、家长戏剧社。



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小橡树的故事∣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第

王甘老师表示,0~99岁的成长社区是小橡树举办方总经理台莉莉老师提出的概念。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想到会将小橡树幼儿园做成现在这样,是在做幼儿园的过程中,不断根据教育和家庭需求,做成了现在这样。而这个概念完美地描述了小橡树人现在做的事情。接着,王甘老师跟大家分享了小橡树幼儿园建设的过程与发展特点。

小橡树是“一家人类学博士创办的幼儿园”

小橡树幼儿园创办于2001年,创办者王甘博士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机缘巧合让她接触到了国外有趣、宽松而有序的托幼中心。回国后,王甘老师为了给自己儿子寻找理想中的托幼机构走访了多家幼儿园,却发现国内大多幼儿园存在以下问题:

太多的纪律管束,太少的选择机会;有些幼儿园强调早期的学术训练,而不适合幼儿的均衡发展;家长的参与度也极其有限。

由此,王甘老师萌生了自己办幼儿园的想法,并开始着手实施。为了办好自己理想中的幼儿园,学习人类学专业的王甘老师开始主动寻找并积极接受学前教育的专业培训。

小橡树是“一家非营利机构、一家妈妈们为自己孩子办的幼儿园”

小橡树幼儿园最初只有6个孩子。渐渐地,小橡树吸引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有着相同教育理念的家长们,孩子的数量逐渐增加,园所也逐渐扩大。为保持其独立性,王甘老师拒绝了大资本投入。而2003年4月,约半数的家长入股小橡树幼儿园,还有人进入管理层,成立了公司,确立了幼儿园非营利性质。小橡树幼儿园妈妈们的愿望,就是为自己的孩子办一所高质量的幼儿园。

小橡树是“一家小班制——高师生配比——混龄编班的幼儿园”

现在小橡树幼儿园有11个班,其中3个大班,8个混龄班。小橡树采用保教合一的方式,一个班大约18~20名幼儿,配备3~4名老师。

小橡树是“一家致力于与家庭共同构建信任社区的幼儿园”

小橡树是一家家长创办、管理的幼儿园,实施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在实施这个教育理念时,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与家庭共建信任社区,共建成长的社区。对此,小橡树做了以下几个工作:改变和创新幼儿园工作方法、重视家长参与、共建信任社区。这些都是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前提。

王甘老师提到,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幼儿园和家长之间有着微妙的不信任关系,家长批评老师不关心孩子,缺乏服务意识,甚至觉得老师对新教育理念不了解、不关注等;而老师也会批评家长过度要求个别关注,过度保护,或是维权意识强,难以沟通等。

这种家园关系的产生背景是改革开放后新理念进入,家长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普遍提升;独生子女政策和学前教育市场化带来的焦虑感上升;父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参与子女教育,却不了解业内结构化限制因素(如师生比、工作时长、工作状态等)。而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精力有限,缺乏沟通能力培训和有效途径。

那么小橡树是如何与家庭共同构建信任社区的呢?王甘老师详细介绍了他们的解决方案。

小橡树的解决方案:

1.工作创新:强调家园信任对教育理念贯彻的重要意义,工作中时刻考虑家长感受、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完成建立信任的工作任务,组织专门培训提高教师的沟通能力。

2.以服务为引领:为儿童家庭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帮助家长理解幼儿园处境。

3.创造各种途径提高家长参与,共建信任与成长社区。

具体措施有:重要决策与家长代表会共同协商;对家长强调终身学习,共同成长的重要性;同时,小橡树拥有专门的家长义工支撑起的艺术社团、校友会和公益中心等。

小橡树的具体措施:

1.结构化支持:提高师幼比例,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与家长沟通。

2.确立正确的角色定位:家长不是教育的挑剔者、批评者而是教育的合作者。

家园双方都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家园双方都希望幼儿得到最好的发展;家园双方都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促进幼儿的发展,并渴望学习如何帮助幼儿发展。

3.打造成长社区:社区成员在社区中共同成长。

在家园共育方面,小橡树也在不断地尝试和创新,对行业传统做法,小橡树人意识到,“我们过去一直这样做,并不代表现在必须这样做”。小橡树幼儿园的园长和老师们在不断地对传统做法进行重新审视,也不断地反问自己“为什么家长对某些做法有意见?是否有必要改变过去做法?是否有能力改变?尝试从家长角度看待问题,内部达成共识至关重要。”

以新生入园为例,小橡树幼儿园是这样做家园共育的。

首先,新生家长入园前会进行三次会议:

1. 录取前新生说明会:让家长了解小橡树是什么,小橡树的办园理念,孩子在小橡树具体活动是怎样的等。

2. 开学前第一次家长会:在有了初步的认识、达成教育共识后,小橡树会和新生家长进行开学前的第一次家长会,介绍如何陪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撤离、谁能帮助您等问题。

3. 开学前家长代表迎新会: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后,在开学前年长的幼儿家长代表们会举办迎新会,邀请新家长进入本班微信群,同时,各类家长社团也会举办邀请新家长加入,家长代表们会“以过来人的经验回头看当初的焦虑,传承小橡树校友会教育的智慧”。

同时,老师也会提前做功课,熟悉即将进班的孩子,新生入园前班长会与家长一对一访谈,发放新生入园登记表,班级内部召开会议,分析孩子情况,确定孩子固定的陪伴教师,更创新的是小橡树会给新生拍一段班级老师的视频,在还未入园前,孩子就能够熟悉班级的老师。而在新生入园时,小橡树给予孩子充足的缓冲时间,同时也给予家长充足的陪伴时间,每个新生的家长都可以在幼儿园陪孩子,使得孩子在有家长陪伴下初步了解新环境。

小橡树是“一家有校友会、有各种社团的艺术社区”

幼儿在毕业之后,作为校友可以回到幼儿园参加这样一些活动:艺术团、戏剧社、公益中心。小橡树幼儿园成立专门的公益中心,最初由校友会的家长们负责开展活动,如廊坊特殊学校的活动、社区小读伴活动、博物馆讲解等,之后,长大后的小校友有的进入中学渐渐有能力自己组织公益活动,如英文图书馆项目、社区羽毛球培训项目等活动。孩子们在享受社会、家长、老师对他们的照顾、付出的同时,开始走出幼儿园、走进大社会,为更多的人服务,共同致力于“20年后我们共同影响中国”。

小橡树幼儿园有各种艺术社区:家长合唱团、家长非洲鼓队、家长舞蹈队、家长戏剧社。校友会里有各种各样类型的家长,幼儿园应发挥每位家长的专长:爱学习型(家长读书会、校友沙龙)、爱干活爱八卦的(家长义工群)、爱参与型(各种节日活动)、想发展艺术细胞的(合唱团、舞蹈队、非洲鼓队)、爱提建议愿意承担沟通任务的(家长代表)、“话痨”型(承担周三参观接待的义工团)、喜欢上网的(小橡树论坛版主)、太忙没有时间的(静静地看着孩子长大)。小橡树校友会在幼儿园旁边建了一个小小的咖啡店,咖啡店的盈利都用于孩子们的公益活动。很多曾经、现在的小橡树的家长都会在工作闲暇之际,回到小橡树幼儿园或者咖啡店里坐一坐。

小橡树认为要“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老师”

小橡树不仅关注和家庭、和社区共担教育的职责,更是给予老师们充分的理解和建设。小橡树管理者的理念是“要有一只具有战斗力的队伍,就要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老师”。幼儿园既要给老师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还在情感上给予老师充分的关怀。在小橡树,园长、管理层和老师的谈心、沟通努力做到“做老师的心理咨询师”。在宽松、公平、诚实、受尊敬的工作环境中,老师才会“面对工作有兴奋;面对孩子有期待;面对发展有激情”。

 

最后,王甘老师也提到要想“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打造的过程更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管理者、老师、家长、社区共同“花精力、建规则、建文化”,为了一个共同的教育梦想而努力。

 

发言:一百公里云和月——家长视野中的幼儿园教育与公共生活重建

发言人:奕阳教育 张守礼

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小橡树的故事∣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第

奕阳教育张守礼老师作为小橡树幼儿园的家长以及幼教从业者进行了《一百公里云和月——家长视野中的幼儿园教育与公共生活重建》的演讲。

他眼里的小橡树

张守礼老师的女儿于2017年毕业于小橡树幼儿园,用张守礼老师自己的话来说,他和小橡树的关系非常密切,女儿入园前是“邻里关系”,入园后是“家园关系”,毕业后是“社区和伙伴关系”。

张守礼老师眼中的小橡树幼儿园,“是建立在‘土校’基础上的‘帝都最难进的私立幼儿园’;是家长教育自救的学前范本;从目标和立意上,它是真正关注儿童终身成长和全人教育的一所幼儿园;从教育实践体系来看,从‘小橡树幼儿园’到‘小橡树教育’,小橡树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社区体系——包含亲子园、幼儿园、公益中心、校友会以及各种家长社区的‘大教育’体系”。

一百公里云和月——小橡树公益之旅

小橡树幼儿园从办园初就将自己定位为一所非营利的教育机构,幼儿园的校友会和家长们更是投身其中,带着孩子一起进行各种公益活动,致力于“20年后我们共同影响中国”。

小橡树以改善西部农村幼儿园阅读教育质量为切入点,设立了图书馆项目。这个项目开始于2016年,分别在甘肃华池、贵州的赫章、织金县幼儿园建设公益图书馆。对此,小橡树小校友们在北京的社区募集二手书,同时,小橡树公益中心还需要再募捐建馆的经费。

2017年,张守礼老师组织并参与了小橡树幼儿园的公益之旅,用徒步行走一百公里的方式为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募集善款。最终,4位徒步队员,耗时32个小时完成了这100公里的山路徒步行走。在他们徒步过程中,小橡树的校友家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有11位接力陪走,23位场内外后援,共计收到1514笔捐款,和数十上百颗关注这两天一夜公益徒步的心。此次公益之旅募集到的爱心善款共计12万多元,全部用于小橡树公益图书馆的建设,也为小橡树公益中心募集到了无以计数的关注、支持和热望。

徒步行走的过程即是践行公益的过程,其间需要的是个体的坚持和团队间的相互扶持。王甘老师说:“把公益变成一个人人可以平等参与、可以有拥有感的生活的一部分”,而小橡树的众多家长们就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

关于幼儿园教育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幼儿园与家长的关系

 张守礼老师认为幼儿园与家长的关系有以下几个模式:

第一种:权力—支配—托付—服从。公办园特别容易走到这个模式上来。这种关系中,幼儿园与家长是一种权力支配关系,尽管幼儿园也对家长开展教育,在教学活动上让家长参与,节日时请家长一起进行节目汇演等。但这其实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也不是一种融洽的关系。

第二种:消费——满足、客户服务思维的关系。幼儿园与家长的关系是建立在一种服务思维上的,这在民办园比较常见,这里面有服务的意识和取悦的成分,相比于第一种,它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家长参与度也更多一些。但是这种家园互动中也隐藏着紧张关系。

第三种:社区/社群(社群的核心功能:学习、沟通、协作)——家园共建型关系,共同体模式。这是家园关系的最佳模式,小橡树幼儿园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思考之二:家长社区的几种类型

张守礼老师认为,家长社区的几种类型主要有:资源互通互助类型、学习共同体(如读书会、交流会、游学)、文艺兴趣团队(如戏剧社)、公益项目小组、营利/实体运营(如小橡树幼儿园家长成立了咖啡店,营利资金用于公益资助活动)、园务参与、家长社区的自组织与管理。

通过这些家长社区,张守礼老师看到家长们的许多变化。家长社区给了家长重新学习成长的机会。他认为,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并不存在绝对的跨越,关键这个平台在于能否将大家带动起来。通过让孩子参与这些公益活动,能让孩子看到一个完整、真实的世界,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世界公民。

张守礼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一段小橡树幼儿园家长的语录:“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尽管不同境遇的人之间貌似隔着重山叠嶂。而我们,则有责任让人生起点各异、生活在不同断面的孩子们冲破封闭,越过山丘,相识相处,互相影响。我们可以让孩子看到,一个真实、完整的世界是怎样的,并让他们知道:自己,在这样的环境和这样的情境下,可以为别人做些什么。这是一个孩子成长为世界公民的必经之路,这也是小橡树公益中心的价值所在。”

思考之三:幼儿园教育与公共生活重建

张守礼老师表示,无论是小橡树幼儿园还是川中幼儿园,他们都在尝试让教育和公共生活重新连接起来。当前我们的公共生活整体是比较匮乏的,这时,幼儿园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和模式,这非常有意义。

他提出当前幼儿园中儿童发展功能、教育专业化、功能化的导向偏重,与“社会福利”“家庭支持”功能的弱化,会导致教育与公共生活的隔绝和脱离。这些年,社会公共生活的重建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话题,这为我们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坐标。张守礼老师特别强调了杨东平老师的一句话:“重建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公共生活的联系,成为一个重大主题——它关注的既是教育的社会使命,也是探讨全新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在这个领域,幼儿园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为幼儿园与家长的联结度更强,大家也更开放。

思考之四:学前教育生态与机构发展的思考

张守礼老师关于学前教育生态与机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目前公办幼儿园行政化管理越来越强,这种管理对学前教育来说是否合适,这有待商榷。民营幼儿园的过度市场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真正的非营利、另类的幼儿园更有可能处在学前教育创新的前沿。

其次,活教育也是一种大教育观。我们一定要放宽视野,做教育的人一定要从教育中走出来。

最后,一个好的教育机构应具备几个基本的属性:专业性——教育毕竟是一门专业的学科,我们需要遵守教育基本的规律;文化性——教育一定要有明确的文化理念、思想,就像小橡树幼儿园是有明确的理念在支撑的;公共性——幼儿园一定要思考如何与社区、公共生活进行联结。

在当前的学前实践中,文化性与公共性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强调。

在王甘老师和张守礼老师的发言后,南京师范大学王海英老师以一位专业幼教工作者的身份提出了自己的感受:小橡树幼儿园是一个0~99岁的教育社区,从小橡树毕业的孩子会成为幼儿园的校友,即使他们离开了幼儿园,这并不代表他们和幼儿园失去了情感上的联结,他们的一生都有可能与幼儿园密切相关。

小橡树的孩子们和家长们现在成为了小橡树的主力,当孩子成为校友会的一员时,他们也成为了一颗颗扩散的种子,小橡树正是通过他们,将公益的精神、志愿的意识、公民的情怀弥散到各自的社群生活中去。小橡树通过教育者、家长、孩子的改变来蔓延到社会生活中去,形成一个理想的社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河”,关键不在于等待和抱怨,而是我们从自身开始进行改变和行动。

 

现场互动环节将上午的“活教育共同体”专题研讨会推向了高潮。除了幼儿园老师外,鹤琴幼儿园的家长代表们也积极参与,主动表达自己的心得或教育疑惑。王甘老师、张守礼老师、王海英老师、张俊园长等与大家交流,王甘老师的一句“在教育这件事上,我们(家长、幼儿园、社区)都是共谋者”更是让大家感触颇深。 

 

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小橡树的故事∣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第

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小橡树的故事∣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第

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小橡树的故事∣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第
往期推荐

鹤琴幼儿园第二届活教育共同体研讨会

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小橡树的故事∣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第

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小橡树的故事∣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第


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小橡树的故事∣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