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川中幼儿园?社区大学的故事∣鹤琴幼儿园

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川中幼儿园?社区大学的故事∣鹤琴幼儿园

2018年1月8日,由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南京市鹤琴幼儿园主办,奕阳教育研究院协办的活教育共同体第二届专题研讨会在南京市鹤琴幼儿园举行。

本次研讨会聚焦“建设0~99岁教育社区”主题,围绕“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关系”展开讨论。1月8日下午,河南川中幼儿园?社区大学的郭文艳老师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分享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作为评论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川中幼儿园?社区大学的故事∣鹤琴幼儿园

发言: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

发言人:河南川中幼儿园?社区大学 郭文艳

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川中幼儿园?社区大学的故事∣鹤琴幼儿园

探索建设适合山村的幼儿园

郭文艳老师首先介绍了川中幼儿园。川中幼儿园创办于2012年9月,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部海拔一千多米高的深山区侯兆川腹地。要想到达川中幼儿园,需要经过“山路十八弯”才能到达幼儿园的位置。经济条件的限制造成当地幼儿园的师资、办学条件比较落后。因此,许多家长选择搬出大山,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

川中幼儿园在办园之日起就在思考一些问题:山村的幼儿园是否要与城市的幼儿园一样?郭老师表示,川中幼儿园没有好的条件去办一些“高大上”的幼儿园,但是可以立足本土资源来办适合山村的幼儿园。

川中幼儿园秉承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引领山区幼儿园孩子的健康发展。接着郭老师介绍了川中幼儿园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园本课程,实施生态教育,开发了一系列本土化的课程。川中幼儿园还开辟了60多亩的生态种植园,让孩子们在观察、体验、采摘中和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以启蒙活动为抓手,促进孩子们的健康发展。在教育教学方面,川中幼儿园坚持参与式、实践式、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生活中学、快乐中学、游戏中学,坚持靠成长教师来发展园所,靠成长家长来成就孩子。例如,面向全体家长,开放了阅览室,让他们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每天放学时间,进行爱的10分钟亲子共读活动。此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家长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将此活动延伸到家庭,增强他们的亲子情感;还请高校的专家来幼儿园做指导讲座。

如何从学前教育走向成人教育——

以幼儿园为依托的川中社区大学

2013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的孙庆忠教授到川中调研,看到家长志愿者在种植园中帮助幼儿园插秧,了解到家长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建议他们在山区创办社区大学。川中社区大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的。

孙教授将川中社区大学定义为:既不是家长学校,也不是农民技术学校,它是成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

社区大学的教学目标

做学习型家长,实施科学育儿;做智慧型成员,营造和谐家庭;做建设型村民,打造和谐社区;做有梦想的新人,带头创业致富。

社区大学的课程设置

社区大学课程设置从教师的特长和学员的兴趣入手。通过实践研讨和专家引领,社区大学的课程由原来的4门增加到16门,分别有舞蹈、美工、育儿知识、卫生保健、美食与烹饪、生活叙事与口语表达、家乡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等。学员们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素质,影响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家乡,建立了与家乡的情感联结。

除了孙庆忠教授等专家老师外,幼儿园教师是社区大学讲师的主力军。幼儿教师在做好幼教工作的同时,也承担起社区大学的教师任务,同时也成长了自己。教师除了上课,还要给学员教育孩子方面以引领,无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相长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郭老师介绍,至今为止,社大已经走过了3年历程,参加社大的学员陆续有260余人,辐射东沙岗、西沙岗、中坪村等周边十多个村庄。社区大学的学员有90后的年轻家长,也有年过六旬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学员们通过学习,不仅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影响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社区大学课程让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体味生活赋予我们的意义,让他们意会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同时,川中社区大学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员提供展示的平台,增强团队凝聚力,如组织温馨联谊会、颁奖典礼、周年庆典等。

编辑《川中社区大学年刊》

川中社区大学每年还会编辑一本社区大学的年刊,以此来记录大家的心路历程。 编辑30万字的年刊对于大家是一个挑战,此过程提高了大家的写作水平和编辑水平。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大学让不会写字的老人家开始学写字,让会写字的人能够成文成篇。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一种超越。

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川中幼儿园?社区大学的故事∣鹤琴幼儿园

 

郭老师表示,在川中社区大学,每一位“大学生”都是收获者、享受者。他们从握着锄头、打着麻将转向拿起画笔、编织着作品,从心里没底的自卑到登台表演的自信,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有意义、有品质的生活。

接着,郭老师分享了学员们上社区大学后的感受。

郎晓云说:“我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每个人伸开双手都有老茧,除了种地就是围着锅台转,心情不好就去打麻将发泄,社大把我们一个个变好了,家庭变好了,教育孩子的态度也变好了,而且也和艺术挂钩了。” 

靳华云说:“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来说,我的生活中除了家人和庄稼地,就剩麻将和闲话了,很无聊,就像井底之蛙一样,局限于井大小一样的圈子里到老。我特别讨厌这种生活,川中社区大学来到了我们农村,走进了我的生活,我很幸运。” 

郭老师表示,如果说乡村学校是传播乡村文明的精神场域,那么川中幼教人就做传播乡村文明的使者,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走进川中社大,让村里的吵架声和搓麻将的声音变少,让歌声和读书声变多。

川中社区大学将学前教育和成人的终身教育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在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道路上,川中社大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为农民的幸福生活开启了智慧之门,将大手拉小手的活动进行得更加彻底,迈出了从教育走向乡村建设的第一步。

发言:川中社区大学与乡村文化生态的重建

发言人: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孙庆忠教授

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川中幼儿园?社区大学的故事∣鹤琴幼儿园

孙老师首先介绍了他与川中社区大学的缘分。2013年6月,孙老师到河南辉县做乡村基础教育调研。之所以从事此项研究,目的是寻找乡村教育的变革之路,探索教育促进乡村发展的可能性。调研期间,孙老师走访了侯兆川教育文化中心,这所辐射十几个村落的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因为这里是辉县打造的一个教育园区,因此学校的硬件条件很好,但落寞却是周边村庄的共相。庆幸的是,幼儿园里的20位年轻教师,就像是“在大山里布道的修女和牧师”,甘于寂寞,把青春奉献给了山区教育。他们不仅让孩子享受了优质的乡村教育,也让村民走进了成人教育的学堂。

社大前缘:乡村教育调研

2011—2013年,孙老师与同事和学生在河北、河南等7省调查乡村教育的现状,其结果令他们极为忧虑。从乡土知识的传承来看,乡村文化处于断根的状态。为了追逐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父母陪孩子进城读书已成为乡村普遍的事实。这种教育改革政策在强调教育公平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割断了孩子与乡土的联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寄宿制使孩子与家庭生活游离,父母带给他们的呵护与日常生活的影响甚为缺失。孙老师调研发现,寄宿制学校里最小的孩子只有6岁,他们可能享受了那些懵懂的教育资源,却失去了儿童成长中家庭教育的健康底色。那些基于家庭生活的民俗养成,那些在润物无声中习得的生活常识,对于寄宿的孩子来说,将是终身难以弥补的缺憾。

第二,与自然环境相对疏远,言其相对,是因为他们可能还生活在乡间,但山上的动植物与他们无缘,触目可及的河水因封闭的校园而无法亲近。更有甚者,对自家屋舍前后种植的蔬菜也全然无知。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对于农业的认知、对乡村的记忆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出人头地,告别乡土。

第三,对于家乡的历史处于无知的状态。了解家乡的历史是爱家乡的重要前提,是生成情感认同的先决条件。事实上,无论是家乡的历史人物还是重大事件,对于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他们不了解家乡的历史,更不以此为荣,心念所至就是要逃离乡村。

第四,对村落礼俗漠然无视。在传统的乡土社会,村落与农民的时间经验一体,记录着乡村的时序刻度,承载着小农以礼俗活动为核心的生活内容。然而,这些以养生和送死为核心的礼俗传统,这些被视为乡村生活灵魂的仪式活动,渐已远离了孩子们的生活。

孙老师介绍,此次调研,川中的学前教育深深吸引了他。这里的20位幼儿教师大多数安家在县城,距离学校有将近40公里,只能一个礼拜回去一次。她们有的刚刚结婚,有的刚休完产假,却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第一线。当了解了她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促使孙老师萌生了服务乡村教育的冲动,激发了通过学校教育“复育”乡村生活的强烈愿望。他很希望能为这个群体做点什么,让幼教老师在乡村也能获得专业技能的成长,获得被肯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同时,也希望能唤起她们的教育热情,让幼儿园成为附近村落里留守妇女继续学习的场所,把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连接起来。

重归土地:乡村的教育价值

孙老师表示,教育与乡村的疏离,使年轻的一代处于乡土失忆的边缘。过去乡村有孩子,而今乡村的学校没有了,孩子不得不离开乡村。到哪里去呢?既然可以到乡里那就索性去县城,如果能去县城那就索性到市里去读书,结果就是乡村难逃的落寞。

孙老师介绍,他们调研之后的2014年,我国流动儿童3581万,留守儿童6973万。所谓的留守儿童也不都在村里,而是指与父母分离的那部分孩子。56.8%的流动儿童与户籍地没有联系,他们根本不知道家乡所在乡镇的名字。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这组数字能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下乡村的处境。过去我们走到哪里都会记得故乡,但今天又有多少孩子或者在城市里上学的孩子还能够详细的说出自己家乡的县、乡和村。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悲剧!故乡的名字都记不得了,还能期待孩子们有什么乡村体验和对乡村的情感呢?

失忆是什么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有记忆,如果因为一个突发的事件让我们一下子忘却了自己的角色,结果会怎样?虽然肉体生命还在,但是我们的精神已经没有了。不知道自己的过去,就意味着不知道自己的当下,更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每个人其实都是活在记忆里的。我们的民族活在记忆里,我们个人活在记忆里,没有这份记忆我们真的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明天该如何生活。

孙老师认为,今天的中国社会恰恰就面临着这样一种可怕的处境:这是一个集体失忆的时代,我们失去了乡土,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根脉。当没有了学校的乡村和没有了乡村的学校已变成了普遍存在的现实,当数以千万计的流动儿童遭遇“城市留不下,乡村回不去”的窘境,乡土记忆能否成为连接过往与当下、城市与乡村的精神纽带?

法国人类学家玛丽·鲁埃(Marie Roue)通过对加拿大詹姆斯湾世代聚居的克里印第安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富说服力的案例。二战以后,加拿大政府把印第安孩子送进寄宿制学校接受现代教育,目的是让年轻的印第安人忘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变成普通的加拿大公民。然而,结果并未如愿,学校教育使年轻人远离了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父母的价值观,却没有使他们获得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手段。他们无法在城市中生活,也失去了祖辈在山林中生存的本领,双重的失败把他们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在这种情况下,老一辈克里人将歧途中的年轻人送到克里人祖辈的狩猎营地,使他们学会克里语言,重新获得捕鱼、狩猎的知识和技能,呈现了自然与文化环境特定的力量。这些重归土地之后的年轻人,重建了他们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里活出了自信,建立了自身与祖居地之间的内在的精神上的联系。老一辈克里人依靠回归土地的方法,医治了教育的创伤,拯救了迷失的一代。这个故事说明了乡土的特殊意义,也为人们在现代魔性造就的不安中寻求生活的本质,开启了一条情感归属的道路。

教育实验:社大的定位与构想

孙老师表示,无论我们对“回归土地”和“留住记忆”抱以怎样复杂的情感,无论是将其视为无力与主流抗击的逆流,还是将其定位成田园牧歌式的浪漫畅想,我们都必须思考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那就是村落彻底消失,农民彻底终结,在中国能行得通吗?本世纪初人口学家的预测已经对此做出了否定性的答案——再过40年,中国还将有五亿人生活在乡村。基于这样的国情,我们接下来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进行乡土重建以应对乡村凋敝的处境?如何让乡村教育回归乡土以传续记忆的根脉?

教育存留乡土与抗拒失忆的使命如此紧迫急切,那么,如何将乡村作为现代性教育的精神资源,培育儿童的乡土情感和文化自信;如何拓展教育的视野,让文化的理念从学校传递到乡村?这种观念与行动的对接,决定了乡村教育的未来。

孙老师介绍,2014年3月,在张青娥园长的积极筹措下,幼教团队开始试办川中社区大学,并在5月30日正式揭牌。这是让教育回归乡土的一种努力,更是一条通过成人学习、重建乡土社会的变革之路。

这所依托幼儿园的乡村社区大学,尽管学员都是家长,农技课程也不可或缺,但它不是家长学校,不是农业技术学校,而是成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

在这里,学校周边村落的农民是学员,幼儿园的老师是义工团队的主干,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新乡学院有外援授课志愿者。

这种不为多见的教育模式,从学前教育的角度来看,它通过“上游干预”为孩子创置和谐的家庭环境;从成人学习的角度视之,其宗旨是“系统干预”,一方面作为义工团队的幼儿园教师,在这种特殊的乡土教育中开掘自身的潜能,重新发现自我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另一方面,作为学员的农民,也在自身发展中重获乡民社会中的团结互助意识。教学实践说明,教师教育意识的觉醒,唤起了他们的职业神圣感和在乡村工作的成就感;农民社群意识的萌生,同样激发了他们改变自我继而改变周遭的愿望。

在这项让教育扎根乡土的探索实践中,河南辉县川中幼儿园以其颇具特色的生态教育先声夺人,更以其教育融于乡土的“大教育”观念独领风骚。幼儿园将乡村的自然资源转变成为课程资源,60亩的种植园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听闻自然界的声响,让他们在播种、观察秧苗生长和收获果实的过程中,尽享植物成长与自我成长的快乐。“80后”“90后”年轻妈妈走进课堂,不仅留住了家长使孩子不再留守,也让麻将桌前的妇女拥有了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尽职生活。这种教育实践的延展,使学校因凝聚周边村落而成为了乡村建设的中心。也许这种带有实验性质的探索,仅仅是乡村教育的个案,但却可以点燃我们通过教育重建乡土的希望,因为这样的教育没有背弃乡村,乡村也拥有了与之共生的教育。

促发改变:教育行动的效应

孙老师表示,与川中幼儿园团队共同走过的三年半,他目睹了幼教团队的变化、社大学员的变化,也看到了自己的变化。这期间,先后有来自学校周边11个村落的252名农民走进社大,他们有烹饪课,还有绘画课、朗诵课、舞蹈课,他们的表现简直超乎想象。他们原来不会画画,今天却能画出好作品;他们会编手工,还能给别人讲故事;奶奶级别的文盲,在孙老师的课上学会了写字。孙老师说,他的课叫“社大幸福课”。

孙老师分享了他与学员们之间的故事,他曾对学员们说:“你不要为儿孙活,要为自己活,要活出你自己的精彩”。有一次上课时,孙老师对64岁的老人家王合月说:“咱俩对口令”,她站起来说:“我们的口号是,忘了……”,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过一会儿,她说:“我想起来了,‘社大幸福课’”。坐下后她对我说:“我从这个屋走到那个屋就忘记我去干什么了。从小放过牛、捡过柴,就是没拿过笔,可是在这里上课我就爱听,每次都不落下课。”

孙老师表示,这样的故事不断地发生着,给他最大的感受是“乡村需要”。他们曾在成立之时和周年之日举办过三次庆典活动,十里八村的老百姓都围在这里,这个全面展演幼儿园孩子和社大学员才艺的乡村大舞台,已经让侯兆川拥有了多个不眠之夜。

几年来,在6月2日庆典的前后,老师们都要举办座谈会。孙老师表示,每一次,他都会因学员的汇报而感动不已。他记得在周年庆的那次会上,学员郎晓云说:“我从嫁到了西沙岗之后就觉得,我原来是刨地的,现在还是刨地的。我怀孕生了孩子后,好像得了产后抑郁症,每天像疯了一样,然后我就愤怒,天天和我的老公吵架,我的日子除了围着地转就是围着锅台转,太无望了!我只能把愤怒都发泄在麻将桌上。但是自从有了社区大学,有一个叫做艺术的东西离我那么近。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的生活变了,我对我孩子的态度变了,我家里的日子都变好了。”讲到这里的时候她哭了。孙老师回忆道,《教育时报》的张红梅副总编跟孙老师对视一下,她一下子也流泪了。然后,他在会上说:“社区大学就是一个种子大学,今年只要能有一个晓云这样的,明年也能有一个,这就够了。我相信有一天我们的社大能影响你们每一个家庭,能影响周边的十几个村落,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孙老师还介绍到,当他回到学校跟他的学生分享这件事情的时候,其中的一位突然间站起来说:“老师我一定要讲,这不是一所社区大学,这是宗教,分明在昭示一种精神,义工团队在为别人建构生命意义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寻找着生命的价值”。孙老师表示,这位同学说的时候,他的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那一刻间孙老师有两种欢喜,一个是为自己做过的工作,一个是为学生有如此这般体悟生活的能力。当然,社大与任何宗教毫不沾边,他们只是在帮助别人建构一种生命的价值,同时自己的生命也因此而得以净化和绽放。

孙老师表示,川中社区大学办在乡村,名为大学却不是高等学校,只是以幼儿园为依托,以幼教团队为主力办起的乡村学堂。然而,它的效应却辐射了周边十几个村子,让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参与到这项行动中来。他们的乡村教育试验,虽然只有三年多时间,却让个人、家庭和村落因行动干预而焕发的生机。

每个学期孙老师都作为义工去那里培育这个年轻的团队,去为农民上课,每一次都会收获很多感动。这些工作虽然有些辛苦,但他的精神生活异常丰富,因为有那么多的乡里乡亲用最真挚的情感来温暖他的心,有那么多肯于奉献的年轻人在温暖着乡村,他觉得是他们在给他力量。

孙老师说:“自己常常感到幸运的是,一个普通的大学老师能在乡村里培养一个团队,能让他们为付出而满足,能给侯兆川的乡亲们带来那么多欢乐,能给那些留守的妈妈们一个重新学习、终身学习的机会,能和他们一起编织生活的希望,个人价值的体现还有什么能超越于此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哪里是我在帮他们,是他们让我始终有一种激情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这本身就是属于我的莫大幸福!”

在郭老师和孙老师发言后,冯晓霞老师表示:孙老师和郭老师以幼儿园为依托创立的川中社区大学,真正让大家感受到了教育的存在,展现了学前教育的多样化。实际上,现在许多国家重视学前教育不仅仅是因为它在儿童的发展、国家人力资源方面的作用,更看重它产生的社会价值。而大家有时忽略了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从20世纪开始,我国已经有许多的教育家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如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教育家。他们非常重视中国的乡村教育,且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善社会。

冯老师接着介绍到,现在有许多人在用各种方式发展学前教育。例如安吉,许多人一提到“安吉”,就会不自觉地说“安吉游戏”。冯老师对安吉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它建立起来的教育社区系统和学前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发展学前教育,他们将家长的精力引入到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如何与幼儿园配合等。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家长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了。实际上,他们是将学前教育作为建设美丽乡村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冯老师强调,教育不可能离开社会独自运行。我们不能将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教学”,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教育的全部。

现场互动环节将下午的活教育共同体专题研讨会推向了高潮。除了幼儿园老师外,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也分享了自己曾经在乡村教学的情况,表达自己的心得或教育疑惑。冯晓霞老师、王甘老师、张守礼老师、孙庆忠老师、郭文艳老师、张俊园长等与大家交流。

张俊园长最后总结道:“经过这一天的研讨,我们大家都要开始思考,一个幼儿园应该承担和能够承担的社会责任。幼儿园永远不是在社会之外的,它受社会影响,同时也能够影响社会。一个幼儿园可以影响我们的家庭以及社区,而幼儿园的老师能量是巨大的,居然能够办大学,我们应该为幼儿园的教师队伍点赞。”

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川中幼儿园?社区大学的故事∣鹤琴幼儿园
往期推荐

鹤琴幼儿园第二届活教育共同体研讨会

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川中幼儿园?社区大学的故事∣鹤琴幼儿园

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川中幼儿园?社区大学的故事∣鹤琴幼儿园


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川中幼儿园?社区大学的故事∣鹤琴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