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北京志》里的“冷在三九”

“三九”是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今年的“三九”是2018年1月9日到17日。

说说《北京志》里的“冷在三九”

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那么“三九”到底有多冷呢?

清人黄景仁所写《如梦令·晓遇》词中提到:“寒否寒否,刚是昨宵三九。”《燕京岁时记》中说:“冬至三九则冰坚。”意思是,从“三九”起就进入数九寒天中最冷的阶段了。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她的南屋是全院中最潮湿的,最冷的;到三九天,夜里能把有水的瓶子冻炸。”以上这些对“三九”的描写都体现出了一个字——《北京志·气象志》中也说北京“年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2月下旬至1月下旬。平原地区在零下14°C至零下20°C 之间,个别年份可达零下27°C 以下”。“12月下旬至1月下旬”,这个时间段正好在“三九”前后,可见“冷在三九”名不虚传。

九九消寒图与数九歌



说说《北京志》里的“冷在三九”

在老北京的习俗里,冬至日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瓣。待过完这81天,81个花瓣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明朝刘侗、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载到:“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有“<至后九九气谚>云: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三九廿七,离头吹觱篥(古簧管乐器名。以竹为管,管口插有芦制哨子,有九孔),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戸,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衲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说说《北京志》里的“冷在三九”

《九九歌》正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来反映天气的冷暖。《九九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版本,北京地区流行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关于“三九”的谚语



中国民间俗谚有“头九暖,九九寒”,人们发现如果起头九天暖和,则跟着来的整个冬天都会特别冷。故说“第一莫贪头九暖,连绵雨雪到冬残”。农谚有“冬至三九则冰坚”等说法。关于“三九”,《北京志·气象志》中也有以下记载:

说说《北京志》里的“冷在三九”

“三伏不热,三九不冷。”“三九雪水多,来年旱。三九冷得足,来年大水在三伏。”“三九河开,春有冻”“三九北风多,来夏雨水多。”“三九无东风,芒种干无雨。”“三九东风多,伏里暴雨多。”

冬练三九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数九寒冬之际,练武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锻炼人们不怕严寒的坚强意志,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由于全身剧烈地活动后,呼吸加深,消化能力加强,新陈代谢旺盛,改善了身体条件,健康水平和运动成绩就会随之提高。鲁光在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中这样描述郎平,“她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成千上万次地挥动长臂苦练枯燥乏味的基本功” 。

说说《北京志》里的“冷在三九”

冬天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也正是我们身体储存能量的最好时机。当我们在寒风中伸筋拔骨,在飞雪中行云流水的功夫练习,能有效地驱寒,使我们的身体气血畅通,心暖如春。

说说《北京志》里的“冷在三九”

总之,“三九”虽然天气寒冷,却也是锻炼筋骨、磨炼意志的好时机。要去“冻”,先要动。小伙伴们别猫在家里了,赶快约上三五好友,和小志一起动起来吧!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市方志馆)

 说说《北京志》里的“冷在三九”
说说《北京志》里的“冷在三九”


 北京人文地理

微信号:bjrwdl

传承北京历史文化

文化活动|北京情怀|北京深度